王澤方 本刊記者 馮雅可
全域旅游: 繪就鄉村新畫卷
王澤方 本刊記者 馮雅可
康定市培育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和農村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8月正是康定的旅游旺季。走進康定的鄉村藏寨,格桑花漫山遍野,成群的牦牛悠閑地吃著嫩草,寬闊整潔的公路在山間盤旋,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靚麗如畫,村民們紛紛忙著開門迎客,臉上掛滿幸福的笑容……眼前的這幅景象正是康定市農業農村改革成果的一個縮影。
從康定市區向西沿著折多山行駛,大約13公里的地方,便是海拔3170米的折多塘村,沿村而過的國道318線使這里成為騎游者的必經之路。置身村中,濃郁民族特色的風情村寨令人流連忘返。
利用折多塘村秀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茶馬古道文化、天然的高山溫泉以及便捷有利的區位優勢,康定市將該村打造成集觀光與住宿為一體的騎游“中轉站”與民俗風情村。
“2008年以前,村民的收入很少,就靠賣點柴火和土豆,一天只能掙幾元錢,人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折多塘村黨支部書記張布處介紹,“由于折多塘土地資源稀缺,村民以前把土地看得很寶貴。后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后,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嘗到了‘旅游飯’的甜頭。”
“自從發展了民宿接待后,我們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擺起“致富經”,原來是莊稼漢、現在是客棧老板的秦繼平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以前我們接待的主要是騎友,每人一晚上幾十塊錢,這幾年自駕游的比較多,我們也參照大城市的標準對硬件進行了整改,現在我家有20個房間,最多能接待50人,每年最少也有10萬元的收入!”
隨著游客的增多和產業的成熟,折多塘村開始向發展民宿接待的村民提供接待禮儀和食宿方面的培訓服務。村上還成立了旅游協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分配游客,破解了各自為政、服務標準不統一等難題,不斷規范旅游市場,提高接待服務水平。
如今,折多塘村在旅游高峰期每天可以接待游客七八百人,村民收入也十分可觀,2016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了8000元。“今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沒有問題。”張布處自信地說。
從游牧到定居,從帳篷、草坯房到明亮、寬敞的磚房、樓房,短短幾年時間,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俄達門巴村平均海拔3550米,是純牧區,牧民收入來源非常單一。2015年非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僅4000元,村里37戶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近年來,在康定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產業脫貧實踐中,俄達門巴村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優勢,通過實施引進企業、打造景區、完善配套設施等措施,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脫貧之路。
說起這一切的改變,呷巴鄉黨委書記扎珠頗為感慨:“以前這里除了牛奶銷售就沒有其他收入了。2015年,村里引進了企業打造景區后,村民不但享受每年的景區分紅,還可以在景區就業。有的村民在折多山沿線開設加水點,還附帶著賣一些農特產品,有的還能提供餐飲服務。大家的增收渠道越來越豐富了。”
“現在一年光是景區的分紅都快抵得上我2014年全年的收入了,加上賣出去的牦牛奶和兒子在景區當保安的工資,我們母子一年能掙1萬多元。”貧困戶呷讓卓瑪如今過上了幸福生活。
扎珠介紹,康定市政府與木雅澤朵旅游投資開發責任公司簽訂協議,由公司規劃在俄達門巴村投資1.8億元,開發木雅圣地景區,與村上建立利益聯結和補償機制,景區每年給村里保底分紅85萬元。此外,旅游公司還建成了16.5公里的旅游和牧民出行道路、游客接待中心、觀景平臺、騎馬場等景點設施,對49套牧民定居房進行了重新裝修,而且對保草場、牦牛、住房全部保留,實現了由牧區向景區的轉變。
2016年底,俄達門巴村圓滿完成整村脫貧任務,年人均純收入貧困戶達到4200元,非貧困戶超過8000元。

新都橋秋色圖/王宗壹

獨特的藏族木雅文化,成就俄達門巴村新景象圖/馮雅可
“目前,我們已經確定了折多塘村、營官村、中古村三個旅游示范村,全力打造環貢嘎山兩小時旅游經濟圈。”康定市委農工辦副主任李增華介紹,康定市利用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通過合作社帶動,壯大特色產業規模,有效實現了脫貧增收。
圍繞“全域旅游”,康定市以國道318沿線和景區為核心,引導村民成立旅游和民居接待協會,推動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瓦澤鄉營官村依托“攝影天堂”美譽,成立營官村旅游協會,引導全村95%以上村民從事民居接待,帶動周邊7個鄉(鎮)發展鄉村旅游業,每戶年收入最低達3萬元,最高達60萬元以上,鄉村旅游業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瓦澤鄉營官村是康定發展旅游業最早的村寨之一,該村有80戶村民,50多戶村民在做旅游接待。提到營官村,李增華打開了話匣子:“營官村景色秀美,光影獨特,是攝影家的創作天堂。該村發展旅游產業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了,有戶村民把自己的房子租給旅游公司,年租金60萬元,他的妻子還在旅游公司打工。普通村民一年也有10多萬元的收入,以前的貧困戶現在一年也能收入一兩萬元!”
康定市為了吸引游客,還組建了藏戲團,成立了歌舞表演隊……“就連最不起眼的角落,我們都盡力做到最好。”李增華介紹,紛至沓來的游客涌入,難免出現亂丟亂扔垃圾的現象,對環境衛生造成影響,為此市委農工辦在每個旅游村落安置了超過30個垃圾箱并設立溫馨提示牌,聘請當地貧困戶參與保潔工作。每到旅游旺季時,當地村民甚至會自發組織起來,沿路撿拾垃圾,維護生態環境。
不斷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使游客能來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開心,也為康定市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下一步,康定市將依托特色農牧業、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精心打造宜居宜業、可憩可游的美麗鄉村示范點,開發田園采摘、農事體驗、民俗演藝、養生度假、鄉村客棧、特色民宿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以俄達門巴村、營官村等為典型,規劃建設一批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鄉村景區。(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