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暉
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農業農村改革之路
——專訪省委農工委副主任毛業雄
本刊記者 陳暉
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內外部形勢如何變化,省委、省政府始終專注改革謀發展,在數百項改革中,始終把新一輪農村改革放在“三農”工作突出位置,及時對接落實中央出臺的涉農改革方案,堅持把農業農村改革擺在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地位謀劃推進。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省委農工委副主任毛業雄。

省委農工委副主任 毛業雄
“三項工作”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批示。汪洋副總理先后對“農業共營制”、《四川聚焦十個方面重點攻堅 新一輪農村改革實現多點突破》、培育農民增收新業態等三項工作作出了肯定性批示。
記者:2014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開農村改革推進會,在全國率先全面啟動了新一輪農村改革工作。截至目前,改革在哪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階段性重大突破?
毛業雄:2014年省委、省政府高規格部署農村改革,在全國還是第一個。從此我省全面提速、擴面、拓深,農村改革駛入歷史新階段。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創造了“八個第一”的改革實踐。成立全國第一家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所、全國第一個開展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全國第一個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全省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會、全國第一個出臺《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創造全國第一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價的最高紀錄、建成全國第一套農業農村改革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級改革試驗區數量和試驗項目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個創新設立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的“貧困戶優先股”。
創新了“五個率先”的四川特色。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農村產權“多權同確”、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兩股一改”、率先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率先部署新產業新業態工作、率先開展農村改革系統集成試驗。
記者:隨著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因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對于我省來說,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毛業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新局面”。這些問題都深刻地反映出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發生了重大而深刻變化。
首先,農產品需求格局發生變化。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需求結構升級加快,但供給結構調整相對滯后。一方面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和高端、個性化、差異化農產品短缺,另一方面普通“大路貨”農產品供過于求,農產品供給結構越來越不適應消費者需求。目前,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58%,低于全國7個百分點。因此必須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其次,資源環境狀況發生變化。農業人力資本呈弱化態勢,50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員占比接近50%,“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現象普遍。中低產田土占比60%以上,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過度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農業防災減災形勢日趨嚴峻,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難以為繼。因此必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緩,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相應放緩;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農民外出務工增收難度增加;財政收支矛盾加大,大幅度增加財政支農投入已難以做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明顯減弱,挖掘培育新的接續動能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必須激活農業農村發展動能。
第四,農業外部競爭形勢發生變化。這些年農業全面融入國際、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行,農業面臨的外部競爭日趨激烈。我省農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人工、土地成本上漲較快,農民收入增速放緩。2016年我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3元,絕對額一直保持在全國第二十一位,但與全國的差距由2012年的916元擴大到2016年的1160元。因此必須加快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7月12日,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經驗交流暨工作推進會在成都召開。省委書記王東明提出了“優、綠、特、強、新”五個方面的要求。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如何深入理解這五個字?
毛業雄:王東明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
在“優”字上狠下功夫,努力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五大農產品主產區,科學劃分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豬糧安天下,四川歷來擔負重任。必須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成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
在“綠”字上狠下功夫,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必須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業強省建設始終,推進農業清潔生產,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創建一批國家級生態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區。
在“特”字上狠下功夫,著力打造川字號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支持老品牌做大做強,讓白酒“六朵金花”、“郫縣豆瓣”等老品牌煥發新活力;打造一批旗艦品牌,加快培育“天府龍芽”“大涼山”等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新品牌,進一步擴大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在“強”字上狠下功夫,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原產地初加工,支持鮮食、鮮銷應季農產品就地、就近進行商品化處理,讓農民在加工產業鏈條初端獲得直接收益。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重點培育全國行業排名領先的十億、百億和千億龍頭企業,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為建設農業強省的關鍵支撐。
在“新”字上狠下功夫,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堅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為載體,優化農業種養結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把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增收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記者:下一步,四川農村改革工作的重點是什么?
毛業雄: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的要求,今后將繼續圍繞激活“人、地、錢”三要素,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人”,即激活“三類人”,包括農業科技人員、返鄉創業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研究出臺相應的扶持鼓勵政策,發揮他們特別是返鄉創業人員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中的比較優勢,轉化成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地”,即盤活“三塊地”。一塊地是承包地,推動土地股份合作成為土地規模經營的主流模式,探索發展穩定農戶承包權、經營權、股份化的家庭聯產承包股權制;第二塊地是宅基地,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房屋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第三塊地是農村建設用地,探索把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的方式,支持鄉村旅游、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錢”,即用活“三種錢”。繼續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文章,用好財政的錢,撬動金融和社會的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