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發自深圳、安化)
黑茶企業的愛心“感染力”
文_本刊記者(發自深圳、安化)

“白沙溪”車間撿茶梗的老人

茶企的制作車間一角
在安化,黑茶儼然已經成為一大經濟支柱,在這座靜謐的小城顯得舉足輕重。而在幫助茶農增加收入、扶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等等方面,安化的大小黑茶企業也不斷發力,很多黑茶企業的愛心與愛心故事鮮活而有感染力。而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親朋好友,在安化及深圳等務工、經商的外地城市又不停地傳播著安化黑茶的故事。
真正推動安化黑茶發展和騰飛的,是體制機制的革新和政府政策的完善,以及企業自身經營策略的調整。
說起安化黑茶,不得不提到“渠江薄片”,在有史料的記載中,唐至五代十國時期,“渠江薄片茶”為十大茗品之一,古今多部文獻和書籍中均有記載。在此基礎上不斷向深度掘進,“安化黑茶的鼻祖是‘渠江薄片’,‘渠江薄片’源于秦,興于唐,盛于宋,為明清兩朝貢茶,至今已享譽千年。”談起安化黑茶的歷史,安化縣政協委員、渠之源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渠之源)董事長胡君平信手拈來。
作為安化本地人的胡君平,自幼便在渠江鎮(原連里鄉)的茶園邊長大,屋前屋后都是翠綠蔥蘢的茶園,從小耳濡目染,很多關于茶馬古道的優美故事讓他心向往之。“有史料考證,最早正宗的安化黑茶是‘渠江薄片’,是貢茶,這才是黑茶的鼻祖。”胡君平一直以來也以家鄉產“貢茶”而驕傲,然而,成年之后胡君平發現,“貢茶之鄉”并沒有因為這個名頭而獲得多少實際上的好處,很長一段時期,村里人依舊是頂著“金字招牌”受窮。經過觀察和思考,胡君平決定在“渠江薄片”黑茶上做文章。
與其他黑茶成品不一樣的是,“渠江薄片”在外觀和形狀上可謂獨成風格,外形為古銅幣狀。在胡君平的熱情邀請下,本刊記者品嘗了他精心泡制的“渠江薄片”,香氣純正持久,滋味醇和深厚、湯色橙黃明亮。
胡君平對本刊記者說,他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更愿意堅守著以家鄉命名的這一打下千年歷史烙印的“渠江薄片”,雖然其企業規模難以與“華萊”和“白沙溪”等龍頭安化黑茶企業相比,但受大趨勢之利,也有可觀收獲。但與“白沙溪”和“華萊”等全面發展的規模大企業不同,“渠之源”更加專注于“渠江薄片”的生產銷售,對于胡君平而言,身為一個渠江本土人,繼承和發揚家鄉歷史悠久的“渠江薄片”茶文化,在他的心中更為重要。
其實,渠江茶鄉、“渠江薄片”只是安化茶葉生產與茶文化的一個縮影。安化這個以黑茶馳名全國的茶葉大縣,關于黑茶的故事每天都在更多的地方發生著。在諸多“黑茶演繹”的故事中,“白沙溪”與“華萊”等龍頭黑茶企業堪稱濃墨重彩,它們的成長、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象征著安化黑茶的蝶變之路。
“轉機出現在2007年,從那時開始,安化黑茶起飛。”湖南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的部門經理王凱告訴本刊記者,那一年,安化黑茶被放到了“聚光燈” 下。
2007年,湖南省開始將黑茶作為湖南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的支柱品牌項目來建設。同年5月,時任省委書記張春賢到安化視察時指出:“要做大做強安化黑茶產業!”3個月后,時任省長周強也來到了安化,提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開發好安化黑茶資源,做大做強安化黑茶產業!”時任省委書記和時任省長的雙雙視察批示,著實給安化黑茶打了一劑強心針。隨之而來的,則是地方對政策的調整,以及更加優厚的黑茶產業扶持力度。
王凱分析稱,真正推動安化黑茶發展和騰飛的,是體制機制的革新和政府政策的完善,以及企業自身經營策略的調整。
“不破不立。至少,‘白沙溪’就是這樣完成逆襲的。”王凱對本刊記者說,“白沙溪”這家湘茶界的老字號也曾一度遭遇危機,2007年,在政府政策的引領下,“白沙溪”完成了企業改制,由國有持股變為職工持股。恰逢此時,當地政府加大了對黑茶產業的扶持力度,而“白沙溪”也適時轉變了經營思路,把主要經銷方向由傳統的“邊銷”調整為“內銷”。
如今的“白沙溪”早已今非昔比,“2010年,我們的銷售額大概3000萬,利潤只有200萬,2016年我們的銷售額突破3個億。”王凱告訴本刊記者,這幾年“白沙溪”發展迅速,目前“白沙溪”的產品已經在國內頗具名氣,并且在韓國、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國家都打開了市場。
另一家黑茶龍頭企業“華萊”雖然不像“白沙溪”一樣是從國企改制而來,卻也是在2007年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落地安化的,并搭上了安化黑茶黃金發展期的“順風車”。據華萊集團一位中層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目前“華萊”的總資產達15億元,年茶葉加工量達3.8萬噸,累計上繳國家利稅超過5億元,為安化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觀助力。
“2016年我們光收購茶農茶葉這一項,就支付了五六千萬元,這筆錢是進了安化老百姓口袋的。”
安化黑茶的騰飛,受益最大的莫過于安化人民。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安化全縣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從事著黑茶或與黑茶相關產業的工作。隨著眾多的黑茶相關企業在安化落地,大批就業崗位應勢而生,這讓原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要“孔雀東南飛”去大城市務工的安化人,有了在家門口進廠就業、從農民轉行務工、從商的大好良機,數十萬安化本地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務農“靠天吃飯”。
以“白沙溪”為例,該企業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1000個,其大部分就業者都是安化本地人 ,此外還有茶園、竹編、運輸、包裝、倉儲等等外延產業,受益于黑茶產業發展的人群數量更加可觀。“2016年我們光收購茶農茶葉這一項,就支付了五六千萬元,這筆錢是進了安化老百姓口袋的。”王凱對本刊記者介紹。
在提供就業崗位方面,相比“白沙溪”,“華萊”也做得不錯。據“華萊”內部人士介紹,“華萊”安排長期就業人員3500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茶農及茶葉生產相關人員9.67萬人,其中貧困農戶2.32萬人。
據“華萊”提供的資料顯示:作為“華萊”茶葉基地之一與深加工所在地的冷市鎮,地處安化東北部,東與羊角塘鎮山水相連,南與小淹鎮隔江相望,西與龍塘唇齒相依,北與桃源縣毗鄰,轄16村、2個社區,總面積183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目前,全鎮擁有茶葉加工企業7家,建成有機生態茶園1.8萬畝,全鎮近2萬人從事與茶相關的行業,居民每年因茶人均增收3000余元。
“渠之源”董事長胡君平則告訴本刊記者,他的廠子規模不算大,但給茶農和工廠工人的工資一項超過三成,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增加就業之外,安化黑茶對拉動本土旅游也有促進作用。“安化山清水秀,風景秀美,本來就是很適合旅游休閑的地方。”采訪中,不少人對本刊記者表示,黑茶企業在帶動就業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安化的旅游業增加了籌碼。本刊記者在華萊產業園采訪時就碰到大批外地游客參觀。龐大的流動人群,為安化經濟發展注入了鮮活的血液,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之所以放棄用機器而仍然選擇讓這些老人來選茶梗,其實是出于社會效益的考慮,如果新的設備上線,這些老人就會“失業”。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安化的一些黑茶企業,除了盤活地方經濟,為地方產業扶貧提供契機和渠道上貢獻力量,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也有不少閃光點。
75歲的李奶奶是安化本地人,兒女都已移居長沙,因為和兒媳難以和睦相處,所以不愿前往長沙,于是留在了安化。
農村留守老人已成為一個為各界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
但在安化黑茶這條產業鏈中,本刊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留守老人不再孤獨。本刊記者采訪時,在“白沙溪”茶葉加工的一個車間內見到李奶奶時,她正在該廠“上班”——從黑毛茶中挑選出茶梗。而在同一車間內,與李奶奶一起工作的還有二十多位“同事”,她們中有的是八十多歲的老人。有一位老人滿頭白發,卻仍然與其他老人有說有笑,認真細致地挑選著茶梗。
帶領本刊記者參觀的一位“白沙溪”中層骨干告訴本刊記者,這些老人是“白沙溪”年紀最大的“工人”,有的超過八十歲,而他們都是附近村鎮的本地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農村留守老人。
“挑選茶梗是黑茶加工的一道程序,當初新廠擴建時,曾打算引進一條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挑選,但后來遭到了企業領導的否決。”“白沙溪”部門經理王凱告訴本刊記者,他們之所以放棄用機器,而仍然選擇讓這些老人來選茶梗,其實是出于社會效益的考慮。如果新的設備上線,這些老人就會“失業”。
“雖然他們每天在這里工資不高,每個人每天只能掙幾十塊錢,但聚在這里的都是老人,大家一起聊聊天可以打發時間,不會感到那么孤獨,而且還能掙錢,在精神上也會更加滿足。”
而在“華萊”內部人員提供的一份資料上,本刊記者看到,華萊近年來在公益領域的捐資數額已高達3億元。
透過黑茶龍頭企業光環,安化的其他黑茶企業,不管規模大小,很多也都參與到了社會愛心“接力”的隊伍中,以不同的方式用愛心回報社會。比如,前述“渠之源”的胡君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也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能出力的盡量出力,需要出錢的也從不含糊。”胡君平也因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被大家認可,當選為縣政協委員。在胡君平看來,黑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影響了他的性格,涵養了他的品性,“我們雖然做黑茶,但我們有一顆紅心、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