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滌明(內蒙古通遼)
當反腐遇上隱私
文_馬滌明(內蒙古通遼)

近日,有網友發布了一組疑似某市交通運輸局客運管理處處長徐某的不雅照。從視頻截圖和談話內容來看,一名戴眼鏡穿著背心的中年男子,正在與一名女子聊天。里面的聊天內容大膽而露骨,不僅涉及性話題,而且聊天記錄中,大小框內男女均有馬賽克遮擋的敏感部位畫面。
網貼內容若屬實,聊天男子確是政府部門官員,這無疑是又一樁腐敗案件。發貼者或叫舉報人的行為,客觀上為反腐做了貢獻。但另一方面,如此裸露地將個人隱私曝光于公共網絡上,是否違法侵權,恐怕也是個問題。西安市交通局工作人員稱,這組照片是10年前的事情,警方也正在調查。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偷窺隱私式反腐”事件接連不斷,不少官員因“不雅照”及其他“見不得光”的問題被曝光而栽。但隨著國家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立法的深入,曝光官員“不雅隱私”的問題顯然越來越“接近”法律邊緣。2014年,浙江永嘉縣工商局一官員因“開房200余次”的隱私被曝光在網絡上,不堪壓力而臥軌自殺。非法竊取信息的該縣公安局官員和其他兩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從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的問題來看,這一案件的成功偵破應是標志著法治的進步,但對于反腐,似乎不是“利好”。不少網民想不通:以后誰還敢監督、舉報官員私生活腐敗?而另一方面,從中紀委到地方黨委,都出臺過監督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生活和社會活動,提倡鼓勵群眾舉報官員“八小時以外腐敗”的文件。
曝光官員“不雅”問題,究竟是群眾監督權利,還是侵犯公民隱私,一直以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現代政治倫理角度上看,官員個人私權利小于公共利益,是一種有限的公民權利——不同于普通公民,當與公共利益相沖突時,應適當讓渡。這是因為,官員握有公權力,那么其某些隱私可能影響到公共利益,因而有必要接受社會監督。以西安市交通局徐處長不雅照事件來說,其與女網友聊天中承諾贈送LV包、負責機票、提供五星級旅游、想去哪去哪……如此高消費,是否涉及腐敗,值得懷疑。按理說,任何人都有權監督。
然而,政治倫理不等于法律,即使是曝光官員涉嫌腐敗的隱私,也存在一個缺少法律授權的尷尬。況且,不管是開房信息還是私聊記錄曝光于大庭廣眾之下,手段之粗暴以及信息來源的“不體面”,都是不小的問題。不管是法律還是道德上,偷窺、侵入個人電腦等方式竊取個人信息,都不能接受。也足以令人人自危。
比較好的辦法,應當是不公開舉報。但又可能落入“石沉大海”的困境,這是有關方面需要反思的問題——是否因此而助推了網曝官員隱私的“方興未艾”?
筆者認為,對于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應當出臺關于“反腐監督涉及隱私”的司法解釋,明確出于反腐目的的曝光隱私是合法還是違法。否則,一方面提倡鼓勵群眾監督黨員干部八小時之外,另一方面曝光隱私面臨法律雷區,于國家法制、社會監督、公民權利等等,都是尷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