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玲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農村失能老人現狀及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設
潘紅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對農村失能老人現狀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闡述了農村失能老人護理存在的問題,針對農村失能老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結合本次研究,發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議看法,希望對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起到一定的幫助。
農村失能老人;現狀;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峻,現階段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失能老人的長期護理問題關注度不斷加大,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數量持續增長。尤其在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現象更加明顯,當前我國農村失能老人數量遠遠多于城鎮。農村老人大多依靠土地和子女來養老,現如今這種養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沖擊,在外打工的子女無法長期留守在農村照顧老人,很多老人的正常飲食起居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在農村方面的研究和應用還十分缺乏,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當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空巢和隔代現象嚴重,多數農村老人得不到有效照顧。在調查過程中,生活難以自理的農村老人占4%,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40%,平均生活失去自理時間超過兩年,在未來,這種現象可能更加嚴重。下圖1為農村老人居住安排,從中可以看出,約40%老人屬于空巢老人,其中有25.64%的老人不和子女同住,還有13.15%老人與孫子輩住在一起。

圖1 農村老人的居住安排
在與子女聯系方式和聯系頻率方面,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約70%老人每周或者每月與子女聯系,超過70%的老人都是通過電話的方式和子女聯系,在非空巢老人方面,可以實現和子女的經常聯系,且多以見面為主。
(一)缺乏養老服務社區,多數老人不愿去機構養老
現階段主要有三種養老方式,分別為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通過這些養老方式,使得養老體系有多層次的特點。家庭養老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但是當前社會青狀勞動力大量外出,這種養老方式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存在留守老人等復雜的社會問題,子女面臨著盡孝和收入兩個方面的矛盾,在家陪伴老人則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難以支撐家庭的花費,外出打工則沒有足夠的時間照料老人。另外,當前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以及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嚴重不足,導致農村養老進一步受到限制。
在調查中發現,只有14%的老人愿意在機構養老,絕大多數老人不愿去機構養老,另外,我國86%的行政村都沒有養老機構。農村老人之所以不愿去養老機構養老,主與其家庭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其中有四成子女不同意將老人送到機構養老,有兩成老人舍不得和子女分開,還存在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另外,我國現階段的機構養老資質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很多老人不具有入住資格,一方面,享受集中供養的老人可以入住養老院,但是其必須滿足“三無”條件,既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另一方面,很多民辦養老院為了降低經營風險,不愿意接收重度失能老人。
(二)收支不平衡
農村老人養老資金來源方面,其中有六成老人來自于子女的資助。另外有一半的老人依靠自身的勞動來維持收入,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逐漸推行,農村老人還可以依靠養老金以及退休金來維持日?;ㄙM。但是就失能老人而言,尤其在重度失能老人方面,其自身以及家庭面臨著非常重的經濟負擔,對于子女資助方面的依賴性非常高,占85%,只有9%的老人依靠政府的救助。
(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解決農村失能老人所面臨的困境
現階段我國農村失能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保障嚴重不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下,僅提供現金方面的補助,難以提供養老照料服務。在醫療救助方面,僅僅為老人提供醫療支出方面的補償,沒有將日常照料費用納入補助范圍之內。對于慢性病老人以及身體機能衰退老人而言,其更需要長期護理。
國家有一部分“生存照顧”的責任,這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趨勢?,F階段我國經濟向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方向去發展,農村留守的失能老人屬于最弱勢群體,尤其當老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下時,有著非常大的無人照料可能性,政府在進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時,需要對這部分群體進行優先考慮,積極探索和嘗試在失能老人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農村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健康得到保證。
(二)整合救助方式,探索新的失能救助制度
發達國家在失能老人護理方面,長期護理保障制度有三種模式,以瑞典等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福利模式,以日本等國家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救助模式。就我國而言,在農村失能老人護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救助模式,這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福利模式需要有較高的財政輸入作為支撐,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難以支撐這種模式的長期應用,第二,社會保險模式是以保險基金為前提的在我國應用這種模式,需要先做好試點工作,為全范圍的推廣積累相關的經驗,不適合在農村地區直接應用。
(三)培養專業護理人員,發展社會化照護體系
通過現金給付的方式,能夠很大程度上鼓勵支持家庭養老,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還需要有專業的護理機構以及護理服務人員來執行,因此,必須要發展社會化養老照護服務體系,為不同的家庭提供更多的照護模式選擇。建設專業護理人員隊伍,首先要改變護理人員的護理觀念,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不僅僅是伺候老人,更多的是要幫助老人維持、恢復自理能力,這方面對于護理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必須要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借助崗前培訓以及再教育等方式來進行。另外,對于失能老人的護理屬于一項較為繁重的工作,養老機構需要配備有足夠的設備、設施。為護理人員提供優質的護理環境,適當增加護理人員的福利待遇,提高護理工作的吸引力。
建設長期護理服務體系,首先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解決農村失能老人所面臨的困境,其次要整合救助方式,探索新的失能救助制度,最后要培養專業護理人員,發展社會化照護體系,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農村失能老人的護理困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黃楓.農村失能老人現狀及長期護理制度建設[J].中國軟科學,2016,01:72-78.
[2]王金冬,劉予玲,李樹雯.獨生子女家庭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07:1620-1622.
[3]鄧子綱,雷俊.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體系建設及產業化的三個維度[J].社會保障研究,2014,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