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薇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
新型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以《圖像處理課程—蒙版應用》的課堂教學為例
季薇
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
中職信息技術新課程要求教師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樹立嶄新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經過教育實踐,發現傳統教學模式的課程設計主要以教師專業知識及授課經驗為依據,進行具體課程方案的設計,而新型教學模式,則是由教師主要依據學生課前學習微課視頻等資源完成的情況為依據來設計課程方案,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型教學模式;探究;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依靠教師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它注重的是教學過程,以單一的講授為主,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學的過程則是被忽略的。它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而新型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嘗試將新技術和新觀念引入教學實踐。本文就以《圖像處理課程—蒙版應用》課堂教學實施為例,提出一種適合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施方案。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計算機應用專業一年級的中職學生,主要的教學內容為蒙版的應用,實施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課前,我將事先錄制好的微課視頻(初識蒙版)和相應的學習素材下發給學生,學生觀看視頻完成課前測試,并填寫學習評價表上交。教師通過統計分析“學習評價表”,則可準確掌握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為組織課堂教學提供可靠的依據。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一個學生操作演示“風景水晶球”的制作。隨后,給學生布置三個有梯度的練習任務進行實操訓練,完成快的學生,教師提前下發拓展練習題目。教師還可讓課前完成練習優秀的學生參與輔導學困生。最后教師在根據課上檢測反饋的結果對學生們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學生通過練習任務的完成,填寫學習評價表。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教師在旁引導。課后,學生們可根據自我掌握的情況,完成拓展練習及拓展知識的學習。
下面,我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體會,將傳統和新型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從中探討如何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以達到更優的教學效果。
教師必須對教學的容量進行有計劃的安排和支配。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一次課應該安排內容多少是合理的呢?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根據自己以往的上課經驗來確定。而新型課堂模式下容量的設定可以根據學生課前完成的學習效果和反饋的情況,進行更為合理的設置。通過該課程內容的具體實踐,將教學容量做如下調整,如表一所示。

表一
通過上述的設計,針對不同班級設置有梯度的練習任務,即解決了學困生“吃不了”,也解決了學優生“吃不飽”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優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是教學的基本前提。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知識層次及情感特點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置。如果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往往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課前學生學習及反饋的情況,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設置以下相對合理的分層的學習目標,如表二所示。

表二
通過微課學習,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教學微視頻的指導,建立了水晶球圖層蒙版,但也出現了建立的蒙版大小不合適、邊緣結合不自然的情況。多數學生還能利用畫筆工具編輯蒙版,但將圖層的混合模式應用到蒙版的編輯下理解不深刻,幾乎沒有學生使用視頻指導以外的混合模式。基于這些問題,設定分層學習目標后,通過學生提交微課作業的完成情況來關注難點問題,而對于學習重點的問題,是該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確立,中職學生學習重點更應該關注的是動手能力的訓練,還應該研究其未來可能從事行業的特點,著重考慮對其職業發展能力有益的學習內容(比如圖像處理的課程除純粹的技術能力訓練之外,應該考慮加入些可提高審美能力的訓練)。
教學目標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實施環節的依據。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中的主體,如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把學生做為教學的主體,這是設計課堂實施階段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傳統課堂的實施組織流程為:1.演示講授階段——2.加強練習階段--3.鞏固總結階段--4.布置作業階段;而新型教學模式下改為:1.知識儲備階段--2.自主探究與分組學習階段--3.成果展示、評價反饋階段--4.歸納總結階段--5.拓展延伸階段。
其設計教學實施的流程如下:
(一)知識儲備階段:課前將事先精心錄制好的微課視頻(初識蒙版)下發給學生們,學生觀看視頻學習后嘗試作業并上交,同時填寫學習評價表。通過課前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即將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圖層蒙版,通過上交作業,讓學生對蒙版的操作有個基本的認識,為接下來的蒙版應用學習做好準備。

圖一

圖二
(二)自主探究與分組學習階段:課上先讓一個課前完成測試比較好的學生操作演示“風景水晶球”的制作。隨后,給學生布置三個有梯度的實例任務進行實操訓練,學生操作過程中可隨時查閱PPT指導,PPT指導中教師預設了一些思考題及填空題(見圖一、圖二),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的教學法,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探究學習的方法親自體驗制作過程,在邊做邊觀察邊思考,發現解決的辦法,對于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尋求教師或其他學生的幫助,以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完成快的學生,教師提前下發拓展練習題目,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完成,這部分內容不做硬性要求。
(三)成果展示、評價反饋
學生通過練習任務的完成,歸納、總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填寫學習評價表(可以按照教師自身的要求來設置),總結課上完成練習的情況。學生通過互評,不僅能正確認識自我,也能正確對待學生,學會懂得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和他人。通過師評,學生們對自己完成的情況有個縱向的比較,教師通過自己設定的學生反饋表格,也可對個別有需要的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
(四)歸納總結
先由學生歸納課前、課中完成學習的情況及遇到的問題,師生互相討論,最后由學生總結知識要點及操作技能,教師在旁引導。通過發言、討論、總結等形式,鞏固所學,深化知識、技能的掌握,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拓展延伸
這部分內容可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靈活安排學生在課中或課后自主選擇完成,不做硬性要求。通過拓展練習,不僅可以開拓學生思維,還可以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
通過這樣的課堂組織,中職學生大都積極活躍,參與度很高,學優生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要求,學困生也能基本完成要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的各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外鍛煉了自主探究能力、在課堂上鍛煉了表達能力、同時增進了學生間協同合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不僅僅在學習過程中有意義,更對其今后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新課改提出:“學習評價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由“注重學習結果”轉向“注重學習過程”。從以上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型教學模式更關注的是學習過程的評價。傳統教學模式下全部依靠作業完成情況評價學習情況,而新型模式下筆者采用了“課前完成情況(30%)+課堂表現(50%)+課后作業(20%)=100%評價”的方法。
經過優化了學生評價的方法,更注重了學生學習過程性的評價實施,以此來督促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缺乏對學生過程性、差異性、能力需求的關注。而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過程的學習;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實現了分層教學目標的預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更有意義的是培養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
[1]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陳莉.MOOC發展現狀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季薇(1981-),女,漢族,吉林省吉林人,本科,軟件工程碩士,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講師,教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