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麗 李奇菊
(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重慶蜀繡技藝繡前準備
吳天麗 李奇菊
(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作為巴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蜀繡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和實踐法將蜀繡繡前準備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發現蜀繡繡制前的準備工作反復卻必不可少,每一個步驟都有其法,對蜀繡繡前準備步驟的梳理,是對蜀繡傳統技藝傳承保護的前提。
蜀繡;繡前準備;傳承保護
前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蜀繡自被關注以來,國內專家學者對其研究包含方方面面,包含蜀繡的歷史文化、蜀繡針法、蜀繡紋樣、蜀繡現狀、蜀繡產品、蜀繡在其他領域的運用等等,但是對于蜀繡繡前準備的研究都是穿插于文章中的只言片語,較為詳細的繡前準備幾乎沒有涉及,因此本文以重慶蜀繡傳承人現場教學的全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將蜀繡前準備的事項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記錄與整理,以期到達弘揚蜀繡文化及傳承蜀繡傳統技藝的目的。
1.1歷史淵源
蜀繡的歷史淵源課追溯到秦漢時期,有關蜀繡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漢成帝時著名文學家揚雄(成都人)的《繡補》一詩,詩中贊揚了蜀繡的技藝,從中可看出那時的蜀繡已在社會上廣泛流行[1]。清朝時期設立了四川勸工總局,其中的刺繡科培養了大批刺繡人才,那時期涌現了很多優秀的蜀繡作品,可見蜀繡的受歡迎度很高。20世紀20-70年代,蜀繡開始流傳于民間,由此馳名中外,成為中國傳統四大名繡之一。
1.2發展現狀
蜀繡經歷長期的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工藝技巧和風格,其針法就有12大類,122種,一般使用的是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2]如同其他名繡一樣,蜀繡的發展曾歷經有輝煌和衰敗,現階段,蜀繡產業進入全方位發展時期,蜀繡產品趨于多樣化,其繡品按其功用可分為實用繡品與裝飾品繡兩大類,實用繡品有服飾品、家居用品等;裝飾畫繡有屏風、掛件、擺件等大小不一的產品;其紋樣的傳承更是在現代產品的方方面面得以使用,可見蜀繡的被接受度和傳承現狀良好。
磨刀不誤砍柴工,蜀繡在繡制之前要準備多道步驟,每一個蜀繡技藝傳承人都必須將這些步驟爛熟于心。
2.1繡前所需材料
繡制蜀繡作品前需要繡架、崩子、拉桿、報紙、拉繩、針、絲線、剪刀、長筷子、緞布及棉布11種材料。繡架的組成成分為兩個高80厘米,長100厘米左右的特殊三角凳;長120厘米左右的拉桿兩根;有固定拉桿孔洞的崩子一對,長約100厘米。各地繡架規格略有區別,但是組成基本一致。
2.2準備步驟
繡前材料準備完畢后需要遵循以下步驟才能進行繡制。首先將段子兩側縫上棉布,其作用是在拉崩過程中保護緞子布料,以保證緞子布料的使用面積達到最大。
然后是拉崩,需要將寬2厘米長250厘米的兩條拉繩整理好放在一邊備用,將報紙折疊成寬1厘米左右的紙條,將縫好的緞子放于有凹槽的拉桿上面,將折好的報紙條至于拉桿凹槽之中,將棉布卡在凹槽內,用相同的方式將另一端棉布卡在拉桿凹槽內后,將兩端棉布全部卷在拉桿上后放置在繡架上備用。接著由兩個人一人拿一個拉桿向外拉緞布,讓緞布繃直,崩子至于拉桿相應位置,用釘子放在固定孔洞中。
繼而將崩好的繡崩反面朝上放置在繡架上,把長筷子置于段子兩端,與拉桿呈90度,用棉線將長筷子固定在緞子上,一邊固定一邊將緞子拉平,以保證緞子不出現褶皺且緊實,接著將準備在一邊的拉繩纏繞在長筷子和崩子之間,一邊纏繞一邊調整松緊,直到纏繞完畢,這個步驟是及其重要的,如果緞子沒有完全拉緊,就會影蜀繡繡品的品質,甚至會導致失敗。
最后將上崩完成的的繡崩正面放置在繡架上后,用筆將需要繡制的紋樣大輪廓繪制在緞子上,配置好繡線后,將繡線整理好,編成辮子放置在繡架的邊緣。蜀繡傳承人李淑蘭在授課時特意強調,將繡線編成辮子是對學員的重點考察步驟,整理好的繡線不會輕易被打亂,會在繡制的時候提高效率,整理繡線的過程更是對蜀繡技藝傳承人耐心的鍛煉。

繡前準備過程
近三千年歷史的蜀繡作為中國傳統名繡之一,其題材多樣,品質高雅,針法細膩,是中國傳統技藝中不可缺失的珍貴寶藏[3],其繡前的準備是對傳統技藝傳承的考驗,其中飽含了歷史遺留的經驗及對人生教育的哲學,對其繡前準備進行梳理是蜀繡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學會繡前準備的步驟,對技藝傳承人的耐力,細膩的程度都有訓練,在長期的堅持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承人,蜀繡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也會更有希望。
[1] 袁元.從審美角度看現代蜀繡之美[J].大舞臺,2014.02.
[2] 龍雪,李奇菊.淺談重慶蜀繡與貴州黔東南苗繡的對比[J].文藝生活,2015.06.
[3] 譚丹,范小敏,劉思勛.蜀繡產業現狀調查及發展途徑探究[J].上海紡織科技,2015.11.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4YBS100
吳天麗(1992-),女,布依族,貴州省福泉市人,設計學研究生,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研究方向:產品造型與包裝設計。
李奇菊(1967-),女,漢族,重慶萬州人,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
TS935
:A
:1672-5832(2017)09-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