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動蕩的改革代價是沉重的
吳曉靈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改革開放讓中國從四十年前的一個貧困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從1978年的685美元提高至2016年的人均8113美元。但是中國的人均水平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行列,跟其他“南南國家”依然同處于一個陣營。中國為什么能從貧窮走向富強呢?我認為有四個經驗。
中國第一個經驗就是用開放促改革。中國用眾多經濟特區的實踐來統一國內認知,用經濟特區的成功案例來引進市場經濟機制、先進的管理和技術。
第二個經驗就是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中國政府從改變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入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中國在兩年內就解決了糧食供應的問題,企業改革讓中國輕工業部門迅速發展,并且結束了中國的票證時代。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政府學會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來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這種政策協調不僅幫助中國克服了國內幾次經濟過熱的沖擊,并且抵御住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但是現在我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全球金融危機提醒政府需要控制政府債務的增長,并擔負起宏觀審慎管理的任務。所以,中國人民銀行也確立了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的管理框架。
第三個經驗就是正確處理改革和發展的問題。中國經濟處于轉軌階段,面臨著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政府抓住經濟問題這一中心,改善人民生活,從而獲取人民認可,逐漸完善制度,保持了穩定的社會秩序。計劃經濟曾經帶來了很多社會和經濟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手解決最迫切問題,也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從而獲得了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該如何面對政治改革,是選取同心協力的方式還是動蕩的方式?動蕩的社會對于人民來說代價是沉重的,所以中國選擇一條逐步改善、穩步前進的方式來進行。現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看到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就是希望所在。
第四個經驗就是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在金融領域,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占領華爾街”、《21世紀資本論》這些就是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反映。世界銀行首先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去年的G20杭州峰會也承認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并寫入了G2O公報。我們要改進金融監管,降低金融杠桿,降低金融風險,同時讓我們的財富分配更加均衡、公平。
我們要發展普惠金融,惠及那些傳統金融領域覆蓋不到的人群。小額信貸的理念就是要給那些窮人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隨著金融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能夠讓我們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來為長尾客戶服務,支持普惠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