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市場調整不改結構性機會
胡語文
理性投資者既不會以為市場大漲就興奮的跟隨買漲,也不能因為市場大跌而放棄了對確定性機會的把握。優秀投資者的投資業績和每天的投資作業與大盤每日是否漲跌并沒有太多的相關性。恰恰相反,如果放棄對大盤每日漲跌的判斷分析,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基本面和對基本功的練習上,日積月累,反而會有更大的收獲。
這種基本功或包括每日閱讀企業公告,年報、招股說明書或者行業報告,有條件的更可以親自參與企業調研,通過對企業的經營數據和經營情況的了解,也能夠找到一些財務報表之外的企業真實情況。
市場最近有幾個確定性因素已經在發酵。
一是國企改革帶來的機會;隨著油氣改革和業績預增的個股的挖掘,一些困境反轉型的企業開始逐漸走出底部;油氣改革帶來的龍頭公司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間,現在的主流資金還沒有將上述個股放在核心配置的籃子里,說明未來仍有可能超預期。
二是資源股受益于漲價帶來的業績增長,包括稀土、有色因為供給側改革帶來業績反轉的機會,加之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調控房地產導致熱錢流入大宗商品市場,資源品價格的漲價是現貨做多的主要表象,而相關股票的做多則是這一漲價路徑的延續。
三是消費需求升級拉動相關行業增長,并帶來的業績增長的機會。比如5G對電信行業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帶來的拉動,以及手機供應鏈上游公司在替代國外進口配件方面帶來的機會。過去多年中國在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投入較大,最終形成了核心領域的競爭優勢,隨著市場逐步成熟,具備競爭優勢的國內企業已開始不斷拓寬市場份額,隨著毛利率和盈利規模的提升,對相關公司而言,其估值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機構投資者對此類公司或給予更高的溢價。
四是隨著電動車的普及,后汽車市場的布局也已經進入了投資者的視野。尤其是充電樁領域的布局可以與政策催化劑息息相關。
但積極尋找結構性機會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市場中長期有過分的樂觀。金融嚴監管到底如何開展市場并沒有太多的預期。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也會對熊市中后期的股市構成階段性的沖擊。預計市場在8月份或存在金融事件的爆發期,前期金融風險監管對市場的沖擊仍然低于預期,所以,未來不排除階段性通過緊湊型爆發金融事件來進一步強調嚴監管的目的。同時市場各熱點基本已經被輪炒一遍。包括銀行、保險、券商、電力、鋼鐵等權重也紛紛被主流資金拖出來遛了一遍,所以,目前進一步提高倉位容易掉入誘多陷阱。
未來更可能的打法是,在目前點位上尋找結構性機會,通過抓住博弈時間差和預期差,尋找機構認同度較高的板塊和個股提前布局。預計8月初市場可能會進入一個快速的調整期,如果盲目追逐漲幅過大的個股,就容易被當作韭菜割掉。或許9月中旬之后市場會存在一個不錯的抄底機會,畢竟10月份有一些重要的政策預期釋放。所以,現階段更應克制盲目跟風的心理,避免應該市場普漲而帶來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