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陽
銷量頻創新低 論電視行業如何破局
文_趙陽
Summary Channel
電視行業經歷了幾度風雨,從最初的互聯網電視到其后的云電視、3D電視等等,最后以智能電視作為結尾,市場也從應者無數到現在的寥寥無幾,2016年各大電視廠商或轉賣或巨虧。

談破局之路免不了需要犧牲一部分利潤,但去蕪存菁下更適合長期發展,電視行業難有長存的品牌,經歷跌宕起伏的老牌電視廠商面對風險依舊需要小心。
由此2017年大幕的拉開首先免不了企業之間抱團取暖,有人說這是全球經濟原因引起的,也有人說是市場飽和、房地產原因讓用戶不再關注電視產品,但實質上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電視機零售量為2181萬臺,同比下降7.3%,出口額同比下降6.1%,其中互聯網品牌電視多則不到百萬,少則甚至不足20萬臺,可以說近七八家的互聯網品牌電視銷量剛剛等同于一家傳統電視廠商的銷量。
價格戰對于消費者并非一定是好事,并非說便宜沒好貨,但任何一家電視制造商不可能套用共享單車或者滴滴補貼的手法去賣電視,賠錢賺吆喝的后果一定是自絕后路,所以過于便宜的電視往往在某一方面有一些硬件的“遺憾”。用戶在購買電視產品時也有必要多看多問,該款電視的上架時間在哪段時期,屏幕的制造商是哪家企業,總有一些企業使用庫存時間較長的面板制作電視,相當于電視還沒有開機,壽命已經達到了兩年甚至更久。
傳統電視廠商銷量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品牌、渠道的優勢,雖然互聯網時代,網絡購物已經逐漸成為消費者的習慣,但撐起電視行業銷量的更多還在于三四線城市的線下銷售市場,蘇寧、國美、五星電器等各大線下賣場為銷售主力的同時,合作銷售商依舊是制造廠商眼中的“香餑餑”,通過他們將產品輸送入中國的每一片角落。在大談互聯網營銷的時代,既要不忘新渠道的拓展,更不應該小視線下用戶的需求。
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可以說是同一條軌道上的兩根鐵軌,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絕不會是對立的,互聯網可以作為線下很好的補充,制造企業的不作為導致銷售商的惶惶不可終日,網點逐步減少的責任卻總讓電商去“背鍋”。
同時,可以明顯發覺,目前電視廠商過于輕視三四級市場,賣場中現存的電視一味以老款電視為主,產品更新速度慢、高端型號價格較高是普遍存在的現狀。如何明確市場重點,打開三四級市場的銷售熱情,相信會成為電視行業的破局之點。
在時代更迭中,傳統行業難免受到沖擊,例如轉型艱難的報紙、刊物等紙媒行業,而電視臺數字信號的收視用戶也逐漸降低,轉而投向互聯網收視。國家統計局2月28日在官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23億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1.97億戶。相比2015年數據,有線電視用戶2.39億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2.02億戶,兩者都有較大幅度的降低,2017年前景堪憂。收視率的的影響促使開機率降低,用戶更青睞免費的互聯網內容。
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互聯網原本可以帶來更個性化的內容服務,但專精化的互聯網內容商業化氛圍逐漸增大,娛樂節目、影視內容等廣告植入泛濫,電視機硬件更迭過快產生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嚴重影響用戶收看網絡電視的熱情。誠然,網絡電視的商業化是市場的必然趨勢,最終總要有人為收視內容買單,但時下過于暴力的廣告輸出確實也大大影響了用戶的電視開機率。
廣電總局進一步縮緊了互聯網電視的管控,對于規范市場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互聯網牌照運營商數量至今也只有7家,內容難免有重復、同質化的地方。所以,目前想要獲得更好的收視體驗,只能從有線、互聯網兩方面的互補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收看體驗,是否為有線電視續費由此成為了用戶兩難的選題。
成功永遠是在失敗的路上不斷探索才能夠獲得,電視行業走過的失敗之路可謂罄竹難書,例如中途夭折的等離子電視、火熱一年的3D功能、半途而廢的電視游戲植入。在電視行業的發展上,中國本土制造電視明顯相比歐美電視更加前衛,無論是功能、性能、設計等等眾多方向,如果不是面板產業發展較晚造成的弱勢,國產電視一定是最一流的產品。
每年電視我們都可以發現1個甚至2個3個的新概念誕生,對于電視產業的發展自然有一定意義,但對于電視顯像技術方面的投入明顯還有不夠,例如3D電視、體育電視、游戲電視等軟性技術往往壽命較短,只能獲得一時的聚焦,而4K技術、OLED自發光材料、量子點技術確確實實改變了電視行業的格局。先天不足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但后來居上這個詞匯描述我國電視產業也并不虛浮。對于需要購買電視的用戶而言,對于畫面質量追求比較高的用戶自然優先選擇OLED或量子點產品,是目前公認的畫質最佳的電視產品,但無論何種新形態電視,相比成熟的lcd、led背光源產品來講價格區間還不夠穩定,相對于3-5年就換一代的電視產品而言,目前正處于顯像技術的更迭時期,建議以過渡的心態為主選擇電視。
談破局之路免不了需要犧牲一部分利潤,但去蕪存菁下更適合長期發展,電視行業難有長存的品牌,經歷跌宕起伏的老牌電視廠商面對風險依舊需要小心,有幸的是近年更換門庭的企業大多為日系美系為主,并大多惠益了國產企業的口袋,為未來打造工匠精神之路奠造了一條堅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