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旭管 曹雨薇
專 題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可視化探索
——訪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視覺總監吳鶯
本刊記者|陳旭管 曹雨薇
[編者按]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可視化已經成為融合發展轉型過程中的一個主流探索方向。吳鶯說:“可視化是新聞作品的最后一公里”。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媒體從業者到傳媒教育,從國內到國外,數十余年的探索,諸多身份的轉換,吳鶯始終在視覺化與傳媒業之間尋找契合點。她告訴記者:“媒體融合最終要做的其實是人的融合”。
專訪人:吳鶯,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視覺總監。原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助理教授, 研究生導師, 美國新聞視覺設計協會(SND)國際評委,評審作品包括《紐約時報》的《雪崩》。評審期間,個人資料用英文和西班牙文登上了年度《世界最佳新聞設計》一書的前頁。留美前曾在《新京報》工作,其新聞設計作品《北京消失的斑斕》獲得第31屆國際新聞設計大賽優秀獎。留美畢業后,在《波士頓環球報》做用戶體驗設計。工作期間, 還為該報社設計了普利策獎參賽作品集, 其中一份藝術評論的作品獲得2011年的普利策獎。
《中國傳媒科技》: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數據可視化方面的發展思路是什么?
吳鶯:我們是一個融媒技術公司,比較重視技術方面的研發工作以及技術在融合發展中的應用。目前,公司兩百多人中有半數以上是技術人員,而且平均年齡大概不到30歲。在數據可視化方面,公司有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實驗室,除了自身的業務之外,還在支持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融媒體工作室。融媒體工作室,是由人民日報社的采編人員依據個人興趣和專業取向,自由組合成立的工作室。它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孵化了40余個。在數據和可視化的技術應用上,我們不僅包括H5、短視頻的方式,而且也會制作一些小程序、APP等應用,可以說是從局部細節到整體架構都可以提供全流程的技術服務。我們的技術部不僅有視覺技術人才,也有產品和運營的人才等。所以,整體來說我們以技術為支撐,進行可視化的融合報道。
《中國傳媒科技》:目前可視化報道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
吳鶯:我們采用項目制跨部門合作的方式,視覺設計師在各個內容創作團隊中,將內容創作與視覺設計緊密結合,加強設計師對內容的時時關切。 所以,我們的視覺設計人員會參與到融媒工作室的多個融媒產品的制作中,緊密圍繞內容做融合報道的可視化設計。
當然,我們有一部分設計師本身也是一個融合多種業務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業務上我們有專業做UI、UE的,也有專業做內容的設計師。但有一部分設計師擅長多個領域,比如UI與內容都可以做的,所以設計師本身也是很靈活的,他們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工作。
《中國傳媒科技》:所以,這種融合機制下,設計師也會參與到內容的構思與創作?
吳鶯:這部分我認為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可能一開始還是會依托于過去那種傳統的思路,但做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新的方法。比如設計師會與內容編輯討論這樣更好玩、更有利于傳播,反而會幫助或者激發出一些新的想法,這完全是一種組合型的,是一個團隊來打造一個產品,而不是文字、編輯、設計之間彼此獨立,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是做優質產品的一個好方法。
《中國傳媒科技》:在這種工作機制下,您如何理解“融媒報道”?
吳鶯:我所理解的融合實際上是人的融合,比如物理空間的融合,機制的調整,始終都是在做人的融合上。包括我在國外的一些教學經歷,也是如此。在新聞人才培養上,首先是讓他們對這個行業有一個宏觀的認知,然后再選擇其中感興趣的某一項技術或行業技能加以深度學習,基本上相當于培養每個人在未來都可以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融媒報道”離不開人的融合。
《中國傳媒科技》:在既具有傳統媒體報道優勢又具有技術基因的公司做可視化報道,有哪些獨特的角度或特點?
吳鶯:首先我們從內容本身出發,重點關注國家政策解讀,通過一些活潑生動的方式傳遞國家正能量。在前期資料方面和數據源的獲取上,我們本身具有天然的優勢,在表現形式上采用動畫、H5、3D特效等多種形式做可視化報道的嘗試與探索。比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們做了很多有影響力的作品。今年4月份,我在美國參加SND新聞協會的會議,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了一些我們的H5作品,引起很大的轟動。目前,我國有7.3億的網民,95%又都是移動端用戶,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做移動端的可視化探索。在我看來,移動端的可視化報道,中國是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的。
《中國傳媒科技》:目前國內主流的可視化報道趨勢主要是圍繞時效性比較強的新聞,您如何看待可視化在深度報道領域的應用?
吳鶯:我認為深度報道非常適合做可視化,比如數據可視化,特別適合做調查報告,這種叫核心報道或者研究報道,因為它需要大量的數據清洗、篩選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新聞點,然后再進行可視化,在可視化的過程中還要編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像環境、農業或者金融這種長曲線的題材都很適合做深度報道。
《中國傳媒科技》:做可視化的深度報道是否會對記者編輯以及設計師有一些更高的要求?
吳鶯:當然,做深度報道的可視化編輯一定要具備視覺思維。因為,我們講可視化是新聞作品的最后一公里,前期策劃的再好,沒有很好的視覺呈現,讀者也不會買賬。設計師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新聞素養,了解新聞的價值在哪里。因為只有當你真正理解了,你才能用最合適的手法去呈現。其實這是一個融的概念,無論是視覺設計還是記者編輯都要對彼此領域有所了解,融合時代的新聞人必須有這個思維。編輯記者在策劃時就需要明確這個內容最終會呈現什么樣的視覺狀態,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去找相關素材。設計師也一樣,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新聞的理解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最后的視覺呈現效果。
《中國傳媒科技》:在您看來中西方在融合報道方面、可視化制作方面有哪些不同?
吳鶯:我本身是一個很跨界的人,大學期間學的是視覺傳達,之后在《新京報》工作,出國后學的是傳播、傳媒領域。在這期間,我也經歷了傳統媒體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也感受到門戶網站興起到低落的年代。 所以我也是在那時候一直在思考,在這個行業里生存,必須要對這個行業有有更深刻的了解,后來就去了美國選擇了傳播、傳媒領域,而不是選擇讀一個視覺類的MFA。畢業后去了《波士頓環球報》,后來在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從事傳媒教育工作。從跨專業到跨國家,從新聞從業者到傳媒教育,回過頭來看這十幾年走過的路,我發現這也是我們媒體人在現階段媒體深度融合時期,個人成長和轉型需要走的路。現在我們提倡“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認為這最終是要求人的融合。但人的融合,前提是要相互理解,對整個行業的理解,對彼此專業和領域的了解。只有當你眼中看到的是整體的時候,自然一切都是融合的。在美國很多新聞媒體從業者都是融合多背景的復合型人才,不僅對整個行業的理解度比較深刻,在寫作,設計,技術和傳播策略方面也有自己專業的能力。我們在融合發展的轉型過程中,可視化一直都是一個熱點,也是一個能夠直接帶來創新的點,但視覺并沒有受到與文字內容同等的尊重。視覺也是內容的一部分,但總有人認為它只是內容的嫁衣。科技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致使新聞媒體自身不斷地在重新定位和重新挖掘自身的價值。視覺作為內容生產的一部分,也應該思考其在內容生產中未來的角色。其實這些轉型背后的思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人的融合與轉變。
《中國傳媒科技》: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可視化報道未來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吳鶯:在未來,我想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交流、什么是傳播,人與人之間怎樣溝通。包括穿戴設備、傳感器的研發、未來我們的可視化最終放在哪些終端上,終端的變化是否會對可視化的方法帶來哪些影響都未可知。目前我們在移動終端,但隨著未來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可視化會出現在多個終端上,甚至是我們目前認為不是終端的終端上,比如冰箱,汽車,墻體等等,所以我們需要思考信息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重新定義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新聞,什么是價值。在未來有很多想象,但作為設計,核心依然是以人為主,用戶體驗必須是核心,無論終端如何變化,信息都是為人服務的、用戶體驗永遠是第一位的。
《中國傳媒科技》:您如何理解用戶體驗?
吳鶯:體驗是看不到的,視覺只是體驗中的一種而已。像麥克盧漢說的,媒介是人身體感官的延伸,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聽覺、嗅覺去感受,也可以通過觸摸去做交互體驗等。所以我們不能把信息局限于文字、局限于視覺,而是把信息以一種多維度的體驗方式來進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