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迎曉
淺帶談課來程的游戲轉化變改革
文 陳迎曉

開展課程游戲化改革,看看我們改變了什么?實踐課程游戲化改革精神,我們老師和幼兒園真正需要轉變些?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如何去做會有更好地改變?本文從以上這幾個問題闡述了對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思考。
課程游戲化;改革;兒童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實施以來,我們的教育觀念在不斷更新,江蘇省推進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改造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重視生活化游戲化,把游戲還給孩子,每個幼兒園都行動起來,在不斷改變。
(一)變整齊劃一為彈性作息
在學習《指南》,實踐課程游戲化理念之后,幼兒園改變了作息時間,保證幼兒每天上午一小時戶外游戲時間,讓幼兒自由、自主、愉悅、創新地游戲。把作息時間變為彈性一日活動時間安排,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老師根據活動需要,靈活調配。
根據“建立穩定、有規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滿足幼兒自主活動的需求”的原則,老師們會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生成很多有趣的活動,例如,春天孩子們在生態沙池游戲時,被香樟樹掉下來的樹枝打到了,孩子們發現走道上掉落了很多樹枝。老師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開展了科學活動“樹枝也會落”。游戲時,孩子們撿樹枝來畫沙畫,用樹枝來圍成小籬笆,用樹枝來給自己的小蛋糕進行裝飾……在這樣的轉變中,孩子和老師真正成為了課程的主人。老師追隨孩子,慢慢將環境、材料、意料之外的事件和原有課程、孩子生活、游戲緊密結合,更好地促進了孩子的發展。
(二)變指揮指導為觀察放手
改造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要從內心認同“兒童在前,教師在后”,讓孩子們能在游戲中專注過程,享受過程,老師就要觀察孩子,放手讓孩子自由自主游戲。
轉變原有教育觀念,老師們變指揮、指導為觀察放手。改變了注重老師主導,在活動中指揮、指導孩子的現象。在放手中發現孩子們的能力和精彩,例如,在我們的綠色生態園里,走在鋪滿枇杷葉的路上,能讓孩子聯想起老師教過的歌里面也有“沙沙沙、沙沙沙”的聲音。掉在地上的枇杷也引發了孩子們很多的疑問和討論。有的說:“枇杷在睡覺。”有的說:“枇杷在做夢。”有的說:“黃色的枇杷代表熟了,可以吃了。”還有的說:“我吃過東山的枇杷,也很好吃。”孩子們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對枇杷的認識。老師們變指揮、指導為觀察放手,成就更多的精彩。
(三)變觀察記錄為學習故事
學習故事和觀察記錄感覺挺像的,那為什么要變觀察記錄為學習故事呢?我覺得提倡寫學習故事,不是單單學習國外好的一些做法,而是要轉變觀念。“觀察記錄”的主體肯定是老師,是老師去觀察孩子記錄孩子的行為。而“學習故事”講的是“學習者”的“故事”,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記錄。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而不是去發現問題。學習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積極的贊美者,這會讓老師更好地了解孩子。所以要變觀察記錄為學習故事。
老師們開始關注過程,關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尋常時刻,尊重幼兒的即時興趣和經驗。《源于生活的精彩瞬間——我們的“枇杷節”》《游戲中的偶遇,成就不一樣的教學形式》……從老師們的一篇篇學習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生動成長的孩子;從老師們對學習故事的分組研討、個別交流中,我們看到了大家積極的探索和轉變。
我們在實踐和反思中不斷進步和成長。從環境到人,從戶外到室內,從資源到課程,都有了不同的改變。我們的轉變逐漸讓幼兒有了機會,有了勇氣,有了創造,處處光彩。老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不斷在轉變。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我們如何從實踐到理論都有更好的提升呢?我覺得我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程目標真正從幼兒出發
我園一直實踐開展生態啟蒙教育,讓幼兒從周圍熟悉的事物入手,感悟綠色生命。《指南》頒布以來,我園也一直在重新審視以往生態啟蒙教育的經驗,根據《指南》精神及課程游戲化要求繼續不斷改進,讓我們的生態啟蒙教育目標更符合幼兒身心發展。
原來我們在課程中重視目標如何體現年齡層次,如何體現我們倡導的讓孩子感悟綠色生命、體驗綠色生活、守護綠色環境的生態理念,如何讓目標的制定更為科學。兒童是游戲的主宰,我們要在游戲中重新認識兒童。從“兒童是一個無知無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轉變為“兒童是一個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要讓課程目標真正從幼兒出發,我們必須從幼兒的發展和成長去思考,去改進。
(二)實施過程讓幼兒主動探索
在一日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尊重孩子,讓幼兒主動探索。例如,一餐兩點的分配由幼兒自主完成,我們多配備了鍋和勺,各班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孩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我們看到有的大班孩子從自己盛飯開始練習,過幾天能自己盛菜、盛湯。老師放手,耐心給予孩子動手的機會,孩子們表現得都很棒。阿姨都說:“因為是自己盛的,孩子們都能吃完。”有老師說:“自己盛飯,他們都比原來吃得多吃得快。”給老師們更多自由,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嘗試和改變,效果很好。不管是游戲、餐點,還是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我們有了“尊重孩子,追隨孩子發展,根據孩子發展需求去開展各活動,讓幼兒真正去主動探索,自主探索,快樂發展成長”的理念,才能使游戲化精神真正得以體現。
(三)課程評價更加多元而生動
我們的觀念在改變,我們看孩子的眼光和視角也在改變。所以我們的課程評價也從原來的比較單一、易定性的評價改變成更多元、更生動、更具發展性的課程評價。老師們記錄孩子的學習故事,用這種真實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和記錄來替代原來每學期期末的單一評價。用一種取長式、接納、欣賞和相信的視角進行評價,不以對孩子進行評判為目的,而重在發現孩子的興趣、意圖、目的,首先從孩子的視角去解讀孩子的學習。現在我們允許多種解讀,允許教師發出自己的聲音,鼓勵教師在討論和分享中共同加深對孩子的理解。
(一)創設更適合的環境
好的環境和材料是生發幼兒探索和游戲的保障和基礎。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斷探索為幼兒創設更適宜發展的環境。以戶外環境為例,我園對原有戶外場地進行新的規劃改造,使原來只用于體育鍛煉的戶外場地進行更深入的利用,更注重為幼兒提供游戲的機會。創設適合幼兒自主游戲,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的戶外環境。讓戶外每個地方都成為孩子能走到,能游戲的生態樂園。接下來,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索如何更大限度利用戶外場地創設更適合的環境,為每個區域適合投放的低結構材料游戲材料和自然物,讓孩子走向戶外,走向自然,體現自由、自主、愉悅、創新。
(二)建立樸素的資源觀
為有效改進游戲,我們在實踐中分層次,利用多種方法、途徑展開材料收集工作。例如,從幼兒園周邊尋找各種自然物、廢舊物,和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廢舊材料等。材料的豐富使孩子們的游戲創意無限,精彩無比。
幼兒園開設了材料資源庫,同時各班都建立了資源收集站,但是材料的收集、提供和使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老師,還有每一位教職工,以及孩子和家長都要建立樸素生態的資源觀,從身邊生活中入手,對課程資源和材料就會越來越敏感和專業了,也會更好地促進課程實施和幼兒發展。
(三)形成成長型的思維
老師是資源的豐富者及活動的啟發者和支持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只有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課程游戲化建設改革后,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追隨孩子,了解孩子,發展孩子,這就要求我們一定都要有成長型思維。老師和孩子一樣,能力可以提升,固定型思維可以改變。以積極的態度、成長性思維模式去對待,不斷學習,并向孩子一樣積極應對困難。在學習、思考、實踐、感悟這樣螺旋式上升、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不斷改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有明確的目標,但尚無確切的路徑,只有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成長才能找到適合我們的道路。
教育就是一個讓人變得越來越好的過程。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就是遵循孩子發展規律,更好地促進孩子快樂成長的過程。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過程,肯定能體驗到課程游戲化建設過程中每一個人越來越好的成長變化。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蘆墟中心幼兒園)
[1]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