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艷
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家庭教育策略探究
文 李艷
從幼兒園教育到學校教育,兒童要經歷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了多方面的作用。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特點及教育現狀,從“兩大習慣、三大準備、四大能力培養”三方面尋找有利于幼小銜接的家庭教育策略,以期促進家長教育觀念更新,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正常度過幼小銜接階段,減少兒童入學適應問題的發生。
幼小銜接;家庭教育;教育策略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兒童從幼兒園平穩過渡到小學教育階段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家庭,出生后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家庭教育的影響,特別在幼小銜接階段,家庭的教養方式是直接影響兒童是否能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面臨困難的最重要因素。
(一)幼小銜接階段兒童表現的特點
幼小銜接階段的兒童是指處于5~8歲年齡段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正處于感知運算到具體形象運算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兒童主導活動的轉變,即兒童從以游戲為主導的幼兒園活動轉向以正規課業學習為主導的學校學習活動,主導活動的改變對兒童身心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兒童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學前階段的兒童和小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兒童身心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在幼小銜接時期兩階段的特點同時存在,隨著兒童對小學生活的逐步適應,兩個發展階段的交替轉換,構成了兒童幼小銜接時期的發展特點。
(二)幼小銜接階段兒童存在的問題
剛從幼兒園大班升入小學的兒童必定會產生興奮、緊張、焦慮等心理情緒,此階段的兒童個性強、情緒不穩定。進入小學后,兒童所面對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由依賴父母、教師逐漸過渡到可以獨立;幼兒園中以游戲為主的活動改變為小學以學習為主的活動,課后還要預習、復習和做作業等。由于小學的協調工作也有實際困難,因此,新入學的兒童在學習、交往等方面存在壓力,有的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方式而出現抗拒心理等。
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在兒童幼小銜接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兒童終生的老師。
(一)促進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發展
兒童行為能力和思維能力尚不成熟,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大,父母是兒童主要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自身的個性特征、受教育水平、價值觀念等會影響兒童的行為結果。家長應該成為兒童學習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幫助兒童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布置學習空間,提供學習材料和信息資源等,促進兒童學習適應性的發展。
(二)促進兒童學習興趣的養成
研究表明,父母獨立教育、祖父母與父母共同教育的兒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兒童在積極興趣、直接興趣、間接興趣、廣泛興趣等方面發展得好,并且存在顯著差異,相對穩定的家庭教育環境比不穩定的環境更利于兒童興趣發展。所以,在兒童幼小銜接的關鍵期里,父母應該多關心兒童的身心變化,多與兒童交流,幫助兒童度過這一關鍵期。
(三)促進兒童學習品德的形成
在對兒童進行學習品德的培養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促進兒童的品德發展;而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會減弱教育作用,甚至會使兒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兒童,主動承擔起培養兒童品德的重任。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應做好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引導,讓兒童更快適應新的環境。家長要重點關注兒童的兩大習慣,貫注兒童的三大準備,凝注兒童的四大能力,讓兒童進入小學后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一)關注兒童的兩大習慣
1.關注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家長首先要幫兒童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現在的學前兒童的閱讀培養,主要來自于家長的“有效陪伴”。另一方面是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傾聽是衡量兒童學習能力的標準之一。聽得多,勢必積累得多,在表達時就有了豐富的素材與較強的組織能力。
2.關注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生活習慣的概念較為廣泛,好的生活習慣將決定兒童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著重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早晨起床后的洗漱習慣、自我整理書包的習慣、看書寫字時用眼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適度鍛煉身體的習慣、安全與自我保護習慣等。
(二)貫注兒童的三個準備
1.貫注兒童的心理準備
從幼兒園步入小學,是兒童身心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對兒童和家長來說,都是一次考驗。在心理方面,家長要讓兒童覺得“做一名小學生是很自豪的事”。與兒童聊天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聊一聊小學生及學校的事情,告訴兒童上學的種種好處。
2.貫注兒童的物質準備
物質準備是指為兒童購買必要的學習用具和生活用品,像書包、文具盒、鉛筆等。要讓兒童懂得愛惜所有學習用品。同時,服裝鞋帽等生活用品應一切以舒適、實用為主。
3.貫注兒童的體能準備
小學的學習生活與幼兒園大不相同,無論是上課時間,還是學習強度,都會延長、增強。因此,上小學前,家長要保證兒童有充足的營養儲備和休息時間,帶領兒童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做到能堅持聽講45分鐘而不感到疲勞。另外,入學前應該帶兒童到醫院做一次身體檢查,保證兒童健康入學。
(三)凝注兒童的四大能力
1.凝注兒童觀察能力的培養
(1)激發兒童觀察事物的興趣
興趣是兒童觀察的動力,只有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兒童才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年齡較小的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容易使他們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家長要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激發兒童觀察事物的興趣,養成喜歡觀察、勤于觀察的良好習慣。
(2)創設兒童觀察事物的條件
日常生活中可提供兒童觀察的東西是很多的,如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等。家長應注意選擇兒童能理解的事物,引導兒童進行觀察。另外,在家里要為兒童創設一些觀察的條件,如種一些花草樹木、養小動物等,只有經常對兒童進行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才會不斷得到發展。
2.凝注兒童專注能力的培養
(1)抓住注意力訓練的適齡期
注意力訓練在5周歲即可開始,黃金期在小學階段,15歲之前效果最顯著。因為4歲至青春期前期的兒童大腦急速發育,加上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正在接觸外面繁華的世界,很容易受到影響,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
(2)營造注意力集中的外部環境
兒童在學習時,要把寫字臺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收起來;文具要簡潔,功能單一,避免兒童把它們當成玩具;父母也盡可能不在兒童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此外,室內光線柔和適度,有助于兒童集中注意力,為兒童創設安靜、整潔的環境。
3.凝注兒童獨立能力的培養
(1)放手讓兒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兒童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養起來的。兒童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的愿望,家長就要因勢利導,從培養兒童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兒童獨立性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起來的。
(2)相信兒童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家長在培養兒童獨立性時,會發現有些兒童一遇到困難就不干了,家長有時心軟了,就包辦代替。此時,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
4.凝注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
(1)樹立父母榜樣的作用
一個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的家長一定不會教育出樂于結交朋友的兒童;一個對待客人冷漠的家長也不會使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同伴熱情。所以,家長要善于交友,用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熏陶兒童。
(2)創造豐富多彩的交友機會
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兒童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兒童走出家門,廣交朋友,如參加各類聯誼活動,經常邀請兒童的伙伴或朋友來家里做客,帶兒童到朋友家去做客等,盡量多地為兒童創造與朋友、同學乃至大人接觸的機會等。
綜上所述,兒童在幼小銜接時期有特殊的發展特點,在這一時期,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幫助兒童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是家長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在長期的實踐和學習中應該逐步完善與探索的新領域。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1]李秀,陳寶華.幼小銜接中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
[2]鄭天竺.國外學前教育教學模式綜述[J].教育界,2010,(22).
[3]張浩燕.家庭進行幼小銜接教育的現狀調查及分析——以上海市某幼兒園為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4).
[4]王后玉.家庭教育在幼小銜接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導刊,2012,(2).
[5]李暉.3~6歲兒童興趣發展與家庭教育方式關系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