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英
擷行知思想 繪多彩童年
——淺談“行知思想”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滲透與融入
文 呂英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以來,針對幼兒園美術教育現狀,結合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論”和“六大解放”教學法,在美術課程實施中滲透游戲精神,以自然社會為背景,構建開放式課堂;以“六大解放”為原則,彰顯本真天性、以游戲精神為指引,玩轉美術活動;從多方面處理好順應與促進、練習與創造、愉悅與發展的關系;從而開展生活化、趣味化、游戲化的美術活動,將幼兒自由、純真、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天性進一步釋放。
美術教育;行知思想;游戲精神;彰顯天性

根據目前幼兒園美術教育現狀,結合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論和“六大解放”教學法,在美術課程實施中滲透游戲精神,以多種方式豐富、完善、優化當前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從多方面處理好順應與促進、練習與創造、愉悅與發展的關系,從而開展生活化、趣味化、游戲化的美術活動,將幼兒自由、純真、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天性進一步釋放。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論”的教育思想引領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社區文化和自然、社會、民間風土人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作為活動背景,從孩子的一個個發現、問題和思考中構建適合幼兒發展的自然、開放、生動的趣味美術課堂。
(一)自然物產背景
大自然是一部鮮活生動的教科書,是孩子們思維自由的學習場和豐富情感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引領孩子們走進自然,實地考察參觀,在快樂的游玩中觀看花草樹木、日月星空,酣暢淋漓地在草地上寫生,在沙地中作畫,在田間玩泥巴,用樹枝石頭拼擺……讓孩子與自然融為一體,在“玩”與“學”中喚醒幼兒愛美的天性。
(二)社區生活背景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幼兒園周邊的文體館、剪紙坊、東大老街、市府廣場、新華書店、醫院、果園、菜園、農貿市場、交警大隊、消防支隊等,應有盡有。這些社會機構與場所為孩子們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實踐基地,提供了走入社會、踐行親社會行為的實踐學習活動場所。老師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傳說,討論交流對美的感受,并把生活中的美表現出來,感受美術創作的寬度。
(三)節慶文化背景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國家,社會紀念性節日和民族傳統節日較多,每個節日不僅僅有著不同的活動,而且節日環境、節日飾品、節日主題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術內涵。我們以節慶活動為線索,組織幼兒開展了“喜鬧元宵”“快樂六一”“情滿中秋”等多主題、多形式的節慶活動,將節日活動與美術教育相融合,在歡樂的節慶活動中,深化幼兒對節日文化的認可,并在認知的基礎上體驗其中的快樂元素。
(四)園內活動背景
利用園所空間,構建開放、自然的美術活動場所。這些場景并不需要固定的主題要求,幼兒可以在審美情境中自由地創作。園內的花草樹木、種植園地、公共走廊、美術活動室、沙水區、涂鴉墻等,隨處提供一些美術操作材料,在自由活動中,讓幼兒創意的靈感油然而生,創意的火花時時迸發。
(一)解放眼睛——發現美的元素
“解放兒童的眼睛”就是要讓孩子們在自然、生活中多看、多觀察。我們要為他們提供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讓他們用眼睛盡情地去看花草樹木、飛鳥走獸、日月星空、風雨彩虹,去欣賞園林、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去發現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審美感知,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
(二)解放大腦——鼓勵美的創想
“解放兒童的大腦”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在幼兒感知欣賞和自主表達創作的過程中,不要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要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創造。當一名小班的孩子把太陽涂成綠色的時候,老師不要急于干涉并告訴他“太陽是紅色的”,而應問問他“為什么要畫綠色的太陽”,孩子說:“因為太陽上沒有小動物,長滿小草后小動物就可以去玩了!”這是兒童充滿幻想的世界,教師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為他們打開自由想象的空間。
(三)解放雙手——體驗美的創作
“解放兒童的雙手”就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動手機會,讓他們自己操作,在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取經驗。首先,在孩子們的身邊,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便于取放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他們進行美的創作。其次,當孩子在創作中遇到困難時不急于幫助,而是給孩子自己解決的機會。另外,幼兒在創作的時候,要尊重他們的原創思維,給孩子自由想象、表現的空間,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心聲,也能使他們獲得自信。
(四)解放嘴巴——表達美的感受
“解放兒童的嘴巴”就是要讓兒童自由、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滿足幼兒好奇、好問、好說的天性。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個體經驗和情感態度,教師要營造自由、寬松的心理氛圍,多提出開放式問題,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如:在感知欣賞時鼓勵幼兒說一說“發現了什么?”“美在哪里?”“你有什么感覺?”等,幫助幼兒加深審美體驗。在幼兒創作時,可以讓幼兒說一說:“你準備畫什么?”“你現在畫了什么,還想畫什么?”“你做的飛船真大啊,里面會坐著誰?”……鼓勵幼兒進行下一步創作。在作品展示時,可以讓幼兒說一說:“你畫了什么?他們在做什么?”“你是怎樣創作的?”“你們覺得他的作品怎樣?”“你喜歡哪一個作品,為什么?”……讓幼兒在講述的時候體驗與人分享作品的快樂。
(五)解放空間——豐富美的世界
“解放兒童的空間”就是給兒童提供廣闊的空間舞臺,為創作活動打下基礎。教師不要把孩子局限在活動室、幼兒園內,而應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激發創作愿望。春天,孩子們走進草莓園、菜花地、柳樹下,才能創作出“花和蝴蝶”“柳樹姑娘”的作品;秋天,孩子們在樹林中散步,在農田里拔蘿卜、挖山芋,才會將“樹葉聯想”“秋收忙”表現出來;冬天,在雪地里滾爬、堆雪人、打雪仗,一幅幅《雪趣》、一個個雪人才會被創作出來。只有走進豐富的世界,才會激發美的靈感,創作出美的作品。
(六)解放時間——支持美的追求
“解放兒童的時間”就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滿足、支持幼兒從容地去創作。在一日活動中,減少集體活動時間,多安排自主活動時間,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可以靜心投入到創作中。另外,當幼兒作品沒有完成時,提供半成品擺放臺,幼兒將未完成的作品放在擺放臺上,旁邊放上自己的姓名卡或標記,下次再接著完成作品。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支配時間,有計劃地完成自己的創作,支持他們對美的追求。
幼兒天性愛玩、愛動、愛游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游戲精神是兒童在游戲中所呈現出的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狀態。因此,在美術活動中要以幼兒興趣為出發點,堅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原則,以“趣”激發幼兒對美術的向往之情,以“趣”保護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以“趣”萌發幼兒對美術的創造之情,從而促進游戲精神在美術活動中的滲透與融入,使幼兒“玩”的氛圍越來越濃,教師“教”的痕跡越來越淡。
(一)以“趣”為主的目標定位愉悅創造
美術活動的目的并不強調讓幼兒機械地習得某種美術技能,而是把重點落在“興趣”和“創意”的核心價值上。即通過有趣的環境、有趣的材料、有趣的內容、有趣的形式為幼兒提供感受和欣賞、表達和創造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各種材料和美術表現形式創造和表現新的、藝術形象,在創造美和表現美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情感體驗以及成功感。
(二)別有風趣的操作材料來源于生活
幼兒認識周圍的事物多數是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讓幼兒親身參與和收集,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生活中、自然中的花草、樹木、石頭、貝殼、昆蟲、紐扣、光盤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令孩子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孩子生活,易于喚起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和欲望。如幼兒將使用后廢舊彩筆收集起來,利用毛根、皮筋、彩紙等輔助材料進行捆綁、拼接、粘貼,變成可愛的大象、河馬、企鵝等動物造型。當孩子們看到身邊廢舊的水彩筆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動物造型后,他們感到驚奇和興奮,激發了他們用各種生活材料來創作的熱情。
(三)妙趣橫生的活動內容豐富多樣
從幼兒現有的知識技能水平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探索適合幼兒的趣味美術活動的表現形式,如:油畫棒畫、黑白線條畫、版畫、水粉畫、水墨畫、沙畫、水彩畫和紙工、泥工、制作等,體驗多種美術表現形式的趣味性。美術活動的內容不再注重技術訓練和模仿,不再強調知識的習得和積累,而是更多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更多地接近大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場館,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有趣的活動內容,使美術活動更加生活化、游戲化。
(四)興趣盎然的學習方式自由自主
相信幼兒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美術活動的學習方法不再是教師示范、幼兒模仿,而是注重幼兒自主的感知、想象與感受。嘗試打破原有的固定的集體臨摹式學習模式,探索以游戲式、區域式、個別化、合作體學習形式為主,設置有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幼兒美的感受,激發幼兒個體的欣賞與感受、表現與創造,滿足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
總之,在“行知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倡導美術活動回歸童心、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游戲,強調尊重幼兒天性、認知興趣和內心需求特點,相信每個兒童天生就是藝術家,從材料選擇、內容設置、活動形式上注重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保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在尊重、走進、讀懂、理解幼兒的基礎上,滿足支持幼兒自由表現、創作想象的藝術潛能,引導兒童去觀察世界,領略自然,體驗情感,學習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從而促進幼兒美術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機關幼兒園)
[1]安·S·愛潑斯坦,伊萊·特里米斯[M].我是兒童藝術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張雪婷,倪雪萍.“玩”與“學”的藝術[J].早期教育(美術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