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靜
基于游戲精神創設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
文 徐靜
中外學者都對游戲在幼兒成長與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肯定,比如盧梭提出的“敢于把時間白白放掉”的幼兒自我探索行為,赫伊津哈提出的“游戲帶給我們節律與和諧”。事實上,幼兒教育呼喚游戲精神,將游戲納入幼兒教育的本位,鼓勵幼兒從游戲實踐中來豐富知識,從中來感受無窮的樂趣,才是當前幼兒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將立足戶外游戲環境的創設實際,提出構建建議。
游戲精神;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提出“游戲是幼兒內心活動的自我表現,也是兒童最純潔、最神圣的心靈活動的產物”。在兒童的世界里,通過裝扮而進入游戲角色,既是兒童內心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兒童幸福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可見,游戲與幼兒教育本身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國際上對兒童福利的相關法律,比如《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等等,都將游戲與娛樂規定為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游戲作為一種活動,在引領兒童認識世界,促進兒童智力增長的過程中,具有道德教育、個性品質養成的功能,特別是在兒童之間的交往、交流中形成同伴關系,在游戲活動中克服困難,增強兒童的意志力,在游戲組織中強調紀律性,促進兒童對自制力的控制等等。同時,在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了“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權利與人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也就是說,將游戲列為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活動形式,是對兒童天性的呵護,也是對兒童成長的善待。
從早期教育熱到幼兒園對游戲活動的重視,游戲精神的逐漸樹立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兒童是否應該游戲”這一命題,從最初的嚴厲抑制,到今天的全面鼓勵,游戲成為基本的教學活動仍然面臨較大阻礙。比如廣大家長把游戲列為“無所事事”的活動,更不認為游戲具有所謂的“價值”;同時,在幼兒園課程結構設置上,由于師生比過大,幼兒園室內外空間局限,特別是游戲材料的匱乏,都限制了游戲環境的創設;再者,當前幼兒師資待遇相對較低、優質師資外流、專業幼師不足等問題,對所謂的游戲課程及游戲內容缺乏創新,也不利于游戲課程的有序實施。因此,樹立游戲精神,不僅僅是對幼兒教師的呼喚,也是對廣大幼教工作者、社會家長進行呼喚,要真正將游戲回歸到教育本位,來豐富幼兒園的游戲內容,來創設多樣化游戲形式,完善游戲課程教學策略。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樹立游戲精神,要確立游戲的教學地位,深化游戲的內涵,一方面將幼兒園游戲作為日常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并從教育性游戲中來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注重教師在游戲課程創設中的導向作用,打破傳統導演游戲的習慣,尊重兒童,鼓勵兒童的自主參與,幫助兒童從游戲活動中獲得愉悅和教育。
(一)體現戶外游戲內容的時代性特征
戶外游戲內容的創新,在內容上要體現時代性,特別是隨著現代網絡世界的繁榮,兒童對現代生活的關注更加迫切。比如模仿航天員遨游太空的室外航天城游戲,以現代科技來引領兒童感受科技的魅力與變幻,感受對科學的理解與認識,來提高幼兒創造力;還有室外交通模擬場景,以現代交通科技為主題,從汽車、立交橋、紅綠燈、交警、法規制度等方面來滲透,增強兒童的交通安全意識;還有一些立足藝術、科技、社會文化方面的戶外游戲,通過模擬社會、模擬家庭等來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拓寬幼兒的游戲視野。
(二)體現戶外游戲內容的地域性特征
戶外游戲內容的地域性,可以與地方人文文化相融合。由于兒童的年齡小、閱歷淺,只對周邊的人、事、物較為了解。所以,在構建游戲環境上,可以遵循幼兒生活化特點來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比如對海邊游戲主題的設置,創設沙灘,搭建港口,開展海濱一日游活動,舉行不同的海邊節日舞蹈、音樂活動,讓孩子們從中體驗海邊風情。還有飽含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舞龍燈、打腰鼓、農場撿雞蛋……既有助于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又能從游戲活動的組織上增強幼兒間的互動與協作,突出游戲的趣味性、知識性、情感性。
(三)體現游戲內容創設的適切性特征
幼兒園戶外游戲內容設置要恰當,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比如在內容上突顯季節的變化,春季戶外活動以場景表演為主,也可以突出春游特色,組織幼兒觀賞花草,搜集材料;夏季戶外活動可以融入潑水節、沙灘雕塑等活動,讓兒童在嬉戲中感受樂趣;秋季可以適當展開田園活動,以豐富戶外游戲內容。同時,在戶外游戲設置上要貼近不同年齡幼兒的實際情況,對于小班的兒童,可以組織“娃娃家”游戲;對于中班的幼兒,可以組織超市購物、醫院看病、菜場買菜等活動;對于大班的兒童,可以組織科技類動手活動、情景類活動、體格鍛煉類游戲,以及種植類游戲。既能夠增加游戲活動的層次性,還能夠適應不同年齡幼兒的成長規律。另外,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組織戶外“快樂農莊”游戲活動,以“稻草人”“養蠶”等農事活動來增強幼兒的濃厚興趣,體驗游戲所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
(一)以平行班戶外游戲活動形式進行創設
戶外活動的組織,需要具備可操作性和形式多樣性。對于平行班戶外游戲活動的創設,即打破傳統班級局限,以相同年齡段為主體來開展戶外游戲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兒童認識更多的小伙伴,增進交往頻率和擴大交往范圍,也拓寬了戶外游戲的空間;另一方面教師只需要準備一些游戲材料,而無須面面俱到,集中精力來組織和指導戶外游戲的實施,并對問題及時發現和改進。比如利用周三下午班級集體戶外活動,以幼兒自由結伴方式來參與戶外空間的游戲,對游戲材料、時間、人際開放性等進行調整,讓同齡兒童能夠熱情、主動地交往。
(二)打破年齡局限來創設戶外游戲活動
不同年齡混合游戲活動的組織,在于打破傳統班級、年齡的束縛,以全園幼兒來共同參與的游戲活動空間。在這個大集體活動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樂趣來選擇不同的戶外游戲活動。比如有的孩子選擇爬樓梯活動,有的孩子選擇與其他小朋友“過家家”,有的孩子參與到集體舞蹈活動中,有的孩子自己探究園內花草的澆水活動等等。在不同的活動內容中,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自己,也形成了自我意識,增進了相互認知度,體現了責任感、集體意識。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孩子牽著小弟弟、小妹妹的手,商量一些事情,組織一些角色分工,還有年長的孩子照顧年幼的孩子等等,這些以大帶小、小學大現象,實現了對獨生子女缺乏交往意識的有效彌補,也提升了兒童的交往能力。
(三)創設戶外區角主題游戲活動
幼兒園戶外區角主題游戲場景的布置,可以設置相對固定的游戲材料。比如沙灘、水域、游樂設施等等,通過發揮固定區角的游戲環境,來增強幼兒對不同區角環境的參與度,以此來增長見識。比如在園內設置花鼓主題游戲場景,組織幼兒參觀花鼓表演,對于缺失花鼓的孩子,可以鼓勵其利用雪碧瓶、彩紙、小木棒或者塑料棒來制作花鼓,讓孩子們從游戲材料制作、游戲表演的整個過程中體驗趣味性,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
物質環境是創設幼兒游戲活動環境的基礎,也是增強游戲豐富性、吸引力的重要載體。在進行戶外游戲場景設計時,一方面可以通過創設環境來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于豐富的材料,以添置、收集、使用來實現游戲環境的創新。
(一)科學布局戶外游戲環境
戶外空間在游戲環境布置上,要注重合理性、科學性,以公共區域為例,可以包括器械活動區,也可以納入大型活動場地來增強幼兒從中探索世界的趣味。同時,由于戶外活動參與人數較多,需要對幼兒進行規則管理,特別是游戲規則、幼兒間的合作學習等等,促進幼兒與游戲環境的融合。比如對于戶外體能類活動、探索類活動、玩水、玩沙類活動,最好進行分區規劃;對于跨班級的大型戶外活動,可以采用班級輪換方式或者共同使用方式;同時,在戶外多重游戲環境設置上,要進行相應的隔離,避免相互干擾;在戶外空間劃分上,要大小適中,要體現開放性、互動性。
(二)戶外游戲環境創設要具有豐富性、刺激性
幼兒園戶外游戲環境的創設,在保障娛樂性的同時,要體現教育性目標,特別是融入對兒童自主探究意識的激發,避免雜亂場景帶來的單一性。比如利用不同大小的硬紙箱,從紙箱的大小變化、樣式變化中來發揮幼兒的空間想象力,來拼接不同的五彩圖案,來構建活動城堡,還可以利用硬紙箱來拼接不同的物體,如坦克、高架橋。
(三)戶外游戲環境創設要具有層次性
戶外游戲環境的創設,也要考慮不同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體現游戲環境的層次性、適切性。比如在小班戶外游戲環境設置上,以“家”為主題來展開主題戶外活動,在提供玩具材料上,數量要多,種類要少,逼真度要高;中班的戶外活動,可以體現豐富性,玩具種類要多樣,數量要適度;大班的戶外活動,環境設置要復雜一些,要具有挑戰性,能夠體現同伴集體參與,引導兒童從中獲得互助的快樂。
(四)戶外活動游戲材料的創新
游戲材料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種類、數量、性質方面,更要從材料的安全性、靈活性、精巧性、寓教于樂性及多元文化性等方面來創設。比如對于小班的孩子,其材料不能太尖銳、太小,要避免傷害兒童;材料要經常消毒,避免感染病菌;在靈活性上,材料要具有可塑性,能夠承載兒童的想象力;在材料的豐富性上,并非選擇高價材料,比如砂石、水土、花鳥、果葉、竹柳、盒子、蓋子、箱子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另外,在材料創設上,色彩、造型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寓意,要具有啟迪性,比如一些地域性民間活動中的獨輪車、梅花樁、跳床、竹梯、沙包、套圈等等都可以讓孩子們流連忘返。
(江蘇省高郵市秦郵幼兒園)
[1]李昆.淺析幼兒園有效游戲環境的創設[J].教法學法新探,2011,(5).
[2]高黎陽.淺談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的現狀及建議[J].學園,2012,(9).
[3]任從英.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設計特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