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 裴永清
養生,要身心共養
文/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 裴永清

現在各類養生節目五花八門,各種中藥茶飲、營養粥、養生食品層出不窮,再這么下去,老百姓的正餐都不知道怎么吃了,因為這些“養生食譜”都吃不過來中醫和西醫一樣,絕不會說某種方子或藥物對每個人都有效,自古以來更沒有長生不老的秘方。任何東西都有其針對性,且人與人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內環境與外環境都不一樣,因此最好的養生也是個性化的。健康人群沒有必要尋求依靠藥物養生或者試圖通過吃某些東西達到長壽,真正的養生是身心共養的生活狀態。
良好的精神狀態才是健康的第一要素。中醫一直在強調情志調節的重要性,但精神狀態的調節卻一直被人們忽視。《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七情致病,即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這一點也得到了現代醫學的認可。大怒、大喜可能會引起心臟、血壓等問題,情緒波動常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或惡化,都說明人的心態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但人們的心態卻似乎越來越差。一天到晚老是生氣,很多疾病就會隨之而來。臨床上經常碰到因情緒不好而導致的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病人,暴怒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中風的也并不少見。此外,現代社會充斥的某些涉及金錢、欲望、不平等現象,都市人群尤其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落差,在受到某些刺激后容易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如地鐵上拿小刀劃臉、浙江溫嶺醫生被砍事件等等,都是心理嚴重失調做出的過激行為,這也提醒人們急需靜下來調整心態,真正做到心志安閑,避免虛妄的欲念,享受已經擁有的簡單生活?!饵S帝內經》中提到的“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說的是不管吃什么食物都覺得甘美,不管穿什么衣服都覺得合適滿意,以喜愛和遵守自己的風俗習尚感到快樂,社會地位高的人不歧視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嫉妒地位高的人,這樣就叫做“樸民”。
由此看來,調節情志簡單地說就是三個字:樂呵呵。努力做到心態平和、不急躁、無憂慮,身體狀態自然也會得到很好調整。用《黃帝內經》的話就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p>
《黃帝內經》提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边@句話放在今天特別有現實意義,因為人的很多病是吃出來的。膏粱厚味吃多了,臉上長痘痘,口舌生潰瘍,還有啤酒加海鮮吃出來的痛風,越來越多的肥胖人群,脂肪肝、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等,都與人們食飲不節有關。
都市人群飲食應以清淡為宜。對于健康人群,清淡不是全素,可以少吃些肉,關鍵是飲食結構和比例一定要合理。怎么才叫合理?《黃帝內經》也給出了建議: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里的“五”并不單指五種,而是多種多樣的意思,各種主食、肉類、水果、蔬菜等搭配著吃。如小米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飯高得多,如果平時單一地吃大米、白面,主食方面的營養攝取就不夠合理。
“天人合一”是中醫最基本的哲學理念之一,對當代人的養生保健也有重要指導意義。人生長在天地之中,必須適應大自然、天地的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順應天地之氣,法于陰陽之道,是天人相應之道。逆天地之道,就容易出病,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驗證。
自然界有自身的規律,人體也根據季節有相應的調節。拿人體的脈象說,春脈如弦,夏脈如鉤,秋脈如浮,冬脈如營。春天萬物剛開始生長,因此人體內的氣也是柔軟、清虛而滑的,如果有變化就可能是生病了。人體脈象在四季發生的這些變化,正是我們適應自然界規律的最好證明。因此,我們日常行為活動也應順應季節規律特點,如古人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經驗,還有現代醫學也認可的冬天不適合做劇烈運動等基本原則。
適度運動和釋放壓力對都市人群尤為重要。久坐之人氣血流動緩慢、瘀滯,新陳代謝慢,適度運動能使經絡、氣血暢達,調節精神狀態、有效預防疾病。如何把握運動的度呢?運動后不覺得呼哧帶喘、沒有耗氧運動的感覺,全身發熱即將出汗腦門有潮氣為宜。太極拳是老少皆宜且不受場地、時間、季節限制的最佳運動方式。太極拳的動作柔和、不激烈但柔中有剛,能達到運動全身的鍛煉目的,對調養身心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