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苗苗
(內黃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安陽 456300)
小柴胡湯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觀察
薛苗苗
(內黃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安陽 456300)
目的分析小柴胡湯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內黃縣婦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中風后眩暈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小柴胡湯加減療法,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血漿黏度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風后眩暈患者采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漿黏度,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中風;眩暈;小柴胡湯;血漿黏度;不良反應
眩暈為臨床常見癥狀,患者常有視覺昏花、兩眼昏暗癥狀,常會覺得外界物體晃動、旋轉,難以站立[1]。研究發現,患者之所以會出現眩暈癥狀,主要是因為內耳迷路積水[2]。中風后患者易有眩暈癥狀,西藥往往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且用藥安全性不佳。本研究旨在觀察小柴胡湯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
1.1臨床資料選取內黃縣婦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中風后眩暈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53~73歲,平均(61.5±8.3)歲;病程3個月~4 a,平均(2.0±1.3)a;觀察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52~73歲,平均(61.7±7.34)歲;病程4個月~4 a,平均(2.2±1.1)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西醫治療:給予患者25 mg地芬尼多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154)口服,3次/d,7 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取小柴胡湯加減療法,基本組方:黃芩、人參、半夏、生姜各9 g,柴胡24 g,炙甘草6 g。對于伴痰濁上蒙癥狀者,加用陳皮、茯苓與白術各9 g,對于伴隨氣血虧虛癥者加用黃芪30 g、葛根12 g、當歸6 g;對于伴隨肝腎陽虛癥者加用山茱萸肉、菟絲子、熟地黃各9 g;對于伴隨甘陽上擾癥者加用天麻、鉤藤各9 g;對于伴隨肝火過旺癥者加用龍膽草與梔子各6 g,對于伴隨血瘀阻竅者加用赤芍、川穹及桃仁各9 g。諸藥1劑/d,分2次服用,連續用藥7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血漿黏度及不良反應。療效判定:痊愈,眩暈癥轉3個月內未復發;顯效,眩暈癥狀3個月內復發1~2次;有效,眩暈癥狀3個月內復發3~5次;無效,眩暈癥狀3個月內復發>5次[3]。

2.1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治療前后血漿黏度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治療前后血漿黏度比較
2.3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8例(19.05%)不良反應,其中腸胃不適5例,口干3例;觀察組出現1例惡心(2.3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風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患者即使治療成功,也往往會存在較多后遺癥,如眩暈等。中風后患者之所以會出現眩暈,與患者因腦動脈硬化、高血脂等導致腦供血不足有關,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4]。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后眩暈和肝臟有密切關系,其外因是肝脾不和造成氣機失常,內因是痰濁阻滯,故而采取中醫療法時,應注意健脾、理氣、化痰,肝脾同治[5]。小柴胡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所載,方藥中的柴胡具有理氣、疏肝、解郁等功效,半夏與生姜配伍可化痰止嘔,黃芩具有清熱、解毒、利膽等功效,炙甘草與人參配伍可發揮健脾、補中、益氣等功效[6]。小柴胡湯對中風后眩暈的治療機理中《傷寒論》中也有記載,該藥可促使上焦通暢,使得津液得下,促使胃氣得和。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中風后眩暈患者采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漿黏度,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 魏戌.缺血性中風復發的臨床研究概況及中醫藥防治策略[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5(12):805.
[2] 李水芹.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中醫證候規律探討[J].山東醫藥,2014,54(8):14.
[3] 陳澈.腦病痰濁病機源流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8):1168.
[4] 陶文強.從核心病機-證素-藥串構建中風病辨治體系[J].中醫雜志,2015,56(24):2142.
[5] 邱敏.“中風”病之“內風”病機溯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2):163-164.
[6] 李雅慧.化濁行血湯加味輔助治療缺血性中風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5,8(36):104.
R 743.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095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