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霞
(周口市中醫院 骨二科 河南 周口 466000)
優質護理模式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王喜霞
(周口市中醫院 骨二科 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分析優質護理模式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86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研究組患者施行優質護理模式,對照組施行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舒適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舒適度高于對照組(97.7%比79.1%),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4.7%比18.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推進患者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優質護理模式;人工關節置換術;舒適度;并發癥
人工關節置換術指的是將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制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達到緩解關節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由于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多為老年患者,合并癥較多,且手術本身又是一種強烈應激源,加上多數患者對人工關節置換術缺乏正確認識,不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而且極易影響手術治療效果,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和經濟負擔,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上述情況進行改善。目前,優質護理模式在各科室臨床護理工作中均有廣泛應用[1]。本研究選取周口市中醫院骨二科收治的86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優質護理模式對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舒適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周口市中醫院骨二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6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研究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51~82歲,平均(58.6±4.2)歲。對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52~85歲,平均(60.2±4.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后均接受常規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
1.2.1對照組 接受生命體征監測、健康知識宣教、并發癥防護等常規護理。
1.2.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優質護理模式。
1.2.2.1術前護理 術前對患者進行訪問,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發放并講解術前常規檢查指導書,告知患者手術基本流程及術中注意事項等,為患者列舉手術成功案例,幫助其消除顧慮,提高治愈信心和治療配合度。進行適應性訓練,包括練習咳嗽、排痰方法,掌握科學的床上活動方法,熟悉避免患肢內收、外旋的動作要點,伴有合并癥患者對合并癥進行規范治療與護理[2]。
1.2.2.2術中護理 積極與患者交流,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緩解其緊張情緒,減少對手術的恐懼感和對手術室的陌生感;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光線,備好術中所用器械、設備、藥品,做好檢查核對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注意保護患者隱私,盡量減少患者身體裸露面積。
1.2.2.3術后護理 ①一般護理: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疼痛,必要時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或弱阿片類藥物等止疼處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科學的飲食護理,如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防止便秘[3]。②功能鍛煉:術后1周內指導患者進行抬臀練習和簡單的肌肉收縮活動,預防患者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壓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后,指導其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以提升關節活動能力,如關節屈伸等[4]。術后兩周后,指導患者鍛煉患肢承重能力,并鼓勵患者堅持康復訓練,增強其自主生活能力。③并發癥護理:觀察切口是否出現紅腫、疼痛等癥狀,避免出現切口感染;觀察患肢腫脹程度、肢端皮膚顏色、是否存在靜息痛等,避免出現深靜脈血栓。④院外隨訪:出院1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康復效果。
1.3觀察指標①舒適度。舒適度采用周口市中醫院自制舒適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分,分為舒適、一般、不舒適三個等級,分數越高,則舒適度越好。舒適度=(舒適+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②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壓瘡、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等。

2.1舒適度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舒適度高于對照組(97.7%比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并發癥護理后,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4.7%比1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指采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制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代替患病關節功能,達到緩解關節疼痛、糾正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保證患者較好的恢復。但是手術作為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實施方式,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對于患者來說也是一個強烈的應激源,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恐懼、悲觀、抑郁等一系列負性情緒,還可能會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手術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發現,圍手術期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模式,可促進手術順利進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術后康復[6]。
優質護理模式是一種整體性的護理模式,該模式中護理各個環節工作的開展均以患者需求為中心,以提供連續性護理服務為宗旨[7],基于護理評估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并按流程執行該護理方案,進而實現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完全符合人性化護理的理念。現階段,優質護理模式在各科室臨床護理工作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且護理效果顯著[8]。本研究通過對研究組患者圍手術期采用優質護理模式,護理后患者舒適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王東輝等[8]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對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行優質護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推進患者康復進程,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郝風琴.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2):4603-4605.
[2] 陳海英.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研究,2016,24(8):109-110.
[3] 焦亞娟,王迎春,徐婷,等.優質護理對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4):168-169.
[4] 謝素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J].海南醫學,2014,28(19):2961-2962.
[5] 章金枝.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的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7):119-120.
[6] 戚小青.優質護理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效果的臨床研究[J].四川醫學,2014,(5):614-616.
[7] 胡超芬.優質護理在人工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132-133.
[8] 王東輝,王紅嫚,張釗華.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0):51-52.
R 473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7.15.113
201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