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向多極:碎屑沉積學研究的十對熱點問題

2017-09-03 10:32:17張昌民
東北石油大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研究

張昌民, 朱 銳, 趙 康, 胡 威

( 長江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

走向多極:碎屑沉積學研究的十對熱點問題

張昌民, 朱 銳, 趙 康, 胡 威

( 長江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

在分析碎屑沉積學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主要熱點問題進行概括。碎屑沉積學研究處于活躍時期,研究領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極化趨勢,可以概括為“一豎一橫”“一粗一細”“一深一淺”“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遠一近”“一分一合”“一長一短”“一熱一冷”“一急一緩”等十對熱點問題。沉積相模式研究方法從垂向剖面分析法向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發展;在對細粒沉積物進行研究的同時,粗粒沉積體系研究取得成果;異常重力流、淺水三角洲研究十分活躍,深海沉積模式不斷豐富;研究視野向大到星際研究、小到微生物沉積構造研究兩方面延伸;物源和疏松沉積物變形研究不斷深入;深時氣候和地球未來環境變化研究成為沉積學關注的焦點;分支河道體系和匯流盆地水系研究成為源匯體系研究的新動向;長達數十甚至數百公里的大型沖積體系研究越來越多;不同氣候帶環境下河流和湖泊沉積的多樣性研究越來越深入;季節性河流沉積特征揭示大量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

碎屑巖; 碎屑沉積學; 研究進展; 沉積相模式; 異常重力流; 深海沉積模式; 淺水三角洲; 源匯分析; 大型沖擊體系

0 引言

20世紀60年代掀起一場沉積學革命,誕生濁流、河流、沖積扇、三角洲等沉積相模式,大量現代沉積考察是重要推動力,將今論古,沉積巖石學和沉積相的概念得到全面革新。20世紀80和90年代,提出風暴沉積等新模式;Miall A D提出河流沉積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地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沉積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大大拓寬,一些比較偏冷的領域逐漸成為熱門研究方向,一些被忽視的研究領域逐漸得到重視,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得到廣泛應用,一些新的研究思想不斷涌現。沉積學不再只是圍繞有限的幾種沉積相模式開展實證性研究,所涉及時間和空間范圍更加廣闊和深遠,與其他學科融合越來越緊密,呈現多極化趨勢。

筆者以碎屑沉積學研究為對象,將熱點問題用十對相互對應的詞匯進行概括,闡述當前這一學科的發展動態,包括“一豎一橫”“一粗一細”“ 一深一淺”“ 一大一小”“ 一前一后”“ 一遠一近”“ 一分一合”“ 一長一短”“ 一熱一冷”和“ 一急一緩”等。

1 一豎一橫

“豎”指的是垂向剖面分析法(Vertical Profile Analysis),“橫”指的是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或譯為構型要素分析法)。垂向剖面分析法根據柱狀圖或垂向剖面,對地層順序從老到新進行垂向分析。沉積相綜合柱狀圖是沉積學垂向剖面分析的基本圖件,垂向沉積模式是垂向剖面分析結果的主要表現方式。經典沉積學教材中的沉積模式為垂向模式,如曲流河的向上變細模式和辮狀河的塊狀沉積模式,也有三維塊狀圖,但三維塊狀圖的主要功能是說明垂向層序的形成機理和形成過程。

運用垂向剖面分析法進行露頭研究時,一般先進行地層劃分,然后逐層描述,將描述記錄整理繪制成地層柱狀圖,添加沉積構造和含有物,配合顏色、粒度、分析化驗數據等欄目,分析并標注各層段的沉積微相、亞相和相,根據代表性沉積層序建立不同沉積微相的沉積模式。20世紀80年代初,辮狀河沉積模式包括Scott型、Donjek型、Platte型和Bijou Creek型[1],比較方法為垂向剖面分析法。該方法對重建沉積環境、預測有利砂巖發育區帶和有利儲層相帶具有指導作用。

油田進入開發階段,需要對沉積微相、油層組的小層、單砂體甚至砂體內部的單層進行精細對比,以預測砂體在橫向上的延伸距離,以及砂巖粒度和沉積構造在橫向上的變化趨勢。如果不清楚砂體橫向上的延伸距離,就難以了解砂體的連續性和連通性,注水就達不到效果;如果不清楚砂體內部夾層和隔層的分布,在注水過程中也易出現問題。采用垂向剖面分析法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生產問題時表現明顯不足。

為了彌補垂向剖面分析法的缺陷, Miall A D[2-4]提出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包括巖石相(lithofacies)類型劃分、沉積界面(boundary surface hierarchy)系列識別、建筑結構要素(architectural elements)類型劃分,以及沉積模式(models)構建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根據現代河流考察結果,Miall A D將河流沉積中的巖石相類型分為19種,然后修改為23種;將河流沉積中的沉積界面分為4級,然后修改為6級,再后又增加到9級;他認為河流沉積中的建筑結構要素可以劃分為8種類型,根據不同河流中發育的建筑結構要素類型特點,提出12種河流沉積模式。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最初主要用于河流沉積研究,現已成為露頭調查和地下地質解剖的基本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沉積體系的描述和解釋。

2 一粗一細

石油與天然氣生產一般以石油生產為主,天然氣生產為輔,砂巖和碳酸鹽巖儲層是油田的主要儲層,油氣沉積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砂巖和碳酸鹽巖。在碎屑巖研究方面,主要對象是砂巖,大多數沉積模式是以砂巖為主構建的。文獻[5-6]著眼于砂巖儲層問題研究。

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資源枯竭造成高含水油田開采成本不斷升高,新的大型砂巖油氣田的發現越來越困難;對清潔能源的消費需求增加天然氣的產量,天然氣儲層大多為碳酸鹽巖、致密砂巖、粉砂巖和泥頁巖。20世紀80年代,在北美發現頁巖氣并實施工業化開采后,人們認識到以粉砂巖和泥巖、頁巖為代表的細粒沉積巖是天然氣形成和儲存的良好場所,也是重要生油層和儲油層。頁巖氣的工業化開采形成非常規油氣概念,重新引起沉積學界對細粒沉積物的重視。近十年來,細粒沉積學成為碎屑沉積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人們研究頁巖成因,建立頁巖沉積成因模式,對頁巖儲集層納米級孔喉系統進行精細表征,開展頁巖儲層非均質性研究[7]。

Schieber J等利用水槽實驗,運用泥質細粒沉積物模擬生成流水波痕[8],打破泥質沉積物不能形成波痕的傳統認識,使得人們認識到細粒沉積物沉積的深水區域并不平靜,各種底流對沉積物進行搬運和分選,形成非均質頁巖儲層。袁選俊等[9]對細粒沉積研究進行回顧,在陸相細粒沉積研究方面,分析不同類型湖泊的沉積特征與生油能力;根據沉積巖組分、顏色、結構、展布和化石等劃分古代湖泊沉積亞相,預測生油巖與儲集巖分布,進行沉積環境與沉積特征解剖;通過現代湖泊考察,對湖泊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及沉積特點、富有機質頁巖分布、早期成巖作用等進行研究,深化湖泊相沉積認識;開展以有機地球化學為主的沉積—有機相研究。

以砂礫巖為代表的湖盆粗粒沉積學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在河南、遼河等油田發現粗粒碎屑巖儲層[10-11],建立扇三角洲和沖積扇沉積模式[12],尤其是近岸水下扇沉積模式[13]成為中國提出的一種特殊沉積模式。粗粒儲層沉積體系研究在21世紀以來進展緩慢,而地理地貌學領域對冰川、滑坡、泥石流等混雜粗粒沉積研究得到長足進步[14]。20 世紀 90 年代,新疆油田在瑪湖凹陷斜坡區發現瑪北油田和瑪 6 井區塊三疊系百口泉組砂礫巖油藏。2010 年以來,百口泉組研究證實,三疊紀百口泉組沉積期,沿瑪湖凹陷周邊發育車拐、克拉瑪依、黃羊泉、夏子街、夏鹽、達巴松等六個大型沉積扇體[15],扇體半徑大多超過20 km,其前端進入古瑪納斯湖而形成扇三角洲群,構建大面積扇控成藏模式[16]。瑪湖大油田的發現引起學術界對粗粒沉積物研究的重視。

3 一深一淺

深和淺指的是相對水深,即相對于沉積動力和沉積環境。文中深水沉積是指在深水區由各種水流搬運堆積的碎屑沉積,不包括在靜止深海條件下的遠洋沉積物。

深水沉積研究最先從濁流沉積取得突破,有人將重力流概括為碎屑流、顆粒流、液化沉積物流和濁流四種形式,對濁流又劃分為高密度和低密度濁流。20世紀80年代,等深流研究受到重視;20世紀90年代,高振中等在阿帕拉契亞山脈發現內波內潮汐沉積[17-18]。21世紀以來,再次掀起深水沉積研究熱潮,Shanmugam G提出,將重力流在水下運動時、沿底床發生的塊體運動稱為塊體沉積物搬運;將以懸浮方式搬運形成的沉積物稱為濁流沉積;將與深水沉積物共生的交錯層理發育的沉積物稱為深水牽引流沉積[19]。中國在19世紀提出并發現近岸水下扇沉積;21世紀以來,在長慶油田和勝利油田分別發現大規模的深水碎屑流和濁流沉積儲層[20-21],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發現新近系深水沉積形成的大規模油氣藏天然氣儲層[22]。

三角洲一般堆積在內陸架淺水地區。20世紀90年代末,人們發現一些三角洲前緣朵葉體可以延伸到陸架邊緣,因此提出陸架邊緣三角洲的概念[23-25]。陸架邊緣堆積的沉積體更容易滑塌而觸發重力流,將三角洲沉積體系和深水沉積體系串聯起來。陸架邊緣三角洲可以認為是形成于深水區的“淺水沉積物”。

異常重力流可以看成是在淺水區形成的深水沉積。異常重力流沉積水動力機制與重力流的相同,沉積在三角洲前緣或者前三角洲的近端,具有深水沉積動力機制,但與淺水沉積物共存。有人把海底沉積物滑塌和滑動而形成的濁流稱為盆內濁流,把異常重力流稱為盆外濁流,并形成異常重力流的沉積模式[26-27];Zavala C等用異常重力流機理解釋在遙遠的深水區發現豐富的完整樹葉化石的原因[28]。中國在長慶油田也發現異常重力流沉積。

有關淺水三角洲研究越來越多。在陸相盆地中發現一些三角洲沉積的前積層不發育,發育大量紅色泥質沉積,形成的砂體很薄,這種特征被認為是由在湖泊水體很淺條件下的三角洲形成的,但沒有對淺水三角洲的水深做過定義。以鄱陽湖為例,人們總結淺水三角洲的沉積特征,鄱陽湖在汛期湖泊水位抬升而形成廣闊的湖面,枯水期水位下降,贛江進入鄱陽湖的三角洲體系被認為是現代淺水三角洲的一個實例[29]。

4 一大一小

大和小指的是研究對象尺度。從大的方面,沉積學研究的對象逐步從局部到全球,甚至到星際規模;從小的方面,沉積巖的微觀結構和由微生物等形成的微弱成分、微小沉積構造研究日益增加。

《火星沉積學》研究火星上的沉積現象[30]。火星探測工程已經證明火星上存在沉積巖,打破火星是一個火山巖星球的傳統認識。在很長時間里,火星上發生水和火星表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水流的風化、搬運和沉積作用。火星上的沉積巖有些局部出現,許多地區沉積巖分布范圍達到數百公里以上。沉積體系包括沖積扇、三角洲、湖底扇環境,以及由洪水形成的峽谷。沉積物特征表明,緩慢侵蝕現象可能是由早期降水形成的,而快速侵蝕是由地下水噴涌形成的。廣泛分布的沉積巖沒有明確的成因,根據其中發育硫酸鹽礦物推測是由湖泊蒸發環境形成的。“機遇號”在火星上發現的一套地層被命名為火燒組(Burns),地層為分選好、磨圓度中等的砂巖,保存在Meridiani平原的地表下,測量和沉積學觀察認為地層是風成的,部分為水下沉積,構成沙丘—砂巖席—沙丘間洼地沉積互層序列的一部分。在Melas Chasma盆地,從高地周邊的河流下切的物源區到高程逐步下降的沉積物匯集區,發育洪積扇、濱岸三角洲和湖底扇構成的地貌單元[30]。在火星上,降雨形成的徑流下切盆地周邊的基巖,在侵蝕中形成的沉積物沿盆地邊緣形成錐狀沉積體,在扇上形成河道。在Melas Chasma盆地,可以看到錐狀沉積體延伸而形成湖底扇,與密西西比海底扇非常相似。

非碳酸鹽巖中微生物沉積構造研究不斷深入。人們比較熟悉的微生物建造是疊層石,一般認為疊層石形成于潟湖、海灣或湖泊碳酸鹽環境,實際上疊層石也形成于非碳酸鹽巖沉積。在地球歷史早期,當碳酸鹽巖沉淀還沒有開始時,微生物已經開始對沉積物產生捕獲、粘結和障積作用,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構造,即微生物成因構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簡稱MISS),有些微生物成因構造發育于特殊環境,具有指相意義。有關微生物形成的沉積構造研究始于20世紀70至80年代。1999年,SEPM出版一個專輯,8年后又出版一個介紹各種各樣MISS的圖冊。2010年5月,在丹佛召開硅質碎屑沉積中的微生物席狀結構專題研討會。2012年,SEPM出版《硅質碎屑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席狀沉積》專輯[31],其內容包括從寒武紀到現代的MISS,以及微生物藻席對遺跡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的意義;認為埃迪卡拉動物化石是微生物形成的,還發現一些礦床與古代藻席形成有關。利用DNA可以識別不同的細菌,應用MISS可以重建寒武紀到人類世以來的古環境。

5 一前一后

前是指沉積顆粒在沉積前,即沉積物遭受風化從母巖中脫落及其之后經歷的搬運作用階段;后指沉積物沉積埋藏后經歷的準同生和成巖作用階段。

沉積學和地貌學主要研究從源到匯的問題,從源到匯的實質是系統研究沉積物經歷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風化作用的方式及其機理在經典沉積學、地貌學著作中有大量介紹;關于沉積物的、在水流和風沙作用下的運動機理,泥沙運動力學有大量成熟的理論。對物源區的研究不斷從定性向定量發展,不僅研究物源區的母巖成分,而且研究物源區的匯流體系和流域面積的大小,以及支流的分布和不同支流對沉積作用的貢獻,水利、泥沙工程和地貌學的定量理論和方法不斷在沉積學物源研究中得到應用[32-33]。運用河流沉積物鋯石測年技術可以定量研究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速率,運用河漫灘沉積物的成分可以定量推斷母巖區的母巖類型。有人把尼羅河700 km長的河線看成一個天然的實驗室,在物源區研究風化作用;在火山巖發育地區研究火山作用;沿著河流研究水流的搬運和沉積作用,觀察沉積物成分和組構的變化;在河口地區可以研究混合動力作用,以及沿著海岸線產生的搬運作用。

沉積物在成為巖石之前要經歷多次的起動—搬運—沉降,最后沉積下來,成巖作用研究沉積物在最后停滯的場發生的變化。以前的研究較重視重荷形成的機械壓實和地層流體流動造成的化學成巖過程,對沉積物沉積之后到固結前發生的疏松沉積物變形關注不夠。疏松沉積物變形(soft sediments deformation,也稱為軟沉積物變形)在沉積學教科書中有介紹,如包卷層理、泄水構造、火焰狀構造的特征及其成因;關于底辟作用、火焰狀構造和泥火山及其產物在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和地層學教材中亦有論述。20世紀后期,有關震積巖的研究引起人們對疏松沉積物變形的興趣。2003年,英國地質學會出版地下沉積物活動的專輯[34]。2007年,AAPG出版砂巖侵入體方面的專輯[35],研究地層中大規模的砂巖侵入現象,發現北海地區一些油田的儲層分布與砂巖侵入體密切相關。目前,有關疏松沉積物變形的力學機理研究提出許多模型,對促使沉積物變形的觸發機制也提出多種解釋,包括地震、重荷作用、潮汐震蕩、洋流影響及砂體內部異常高壓等,并建立數學和力學模型,提出疏松沉積物變形的分布模式[36]。如在深水區快速堆積的濁積砂體的原始孔隙很大,圍巖多為泥質巖層,在壓實和成巖過程中,泥巖中的水分優先向濁積砂體孔隙流動,隨著砂體內部流體壓力的不斷升高,超過泥巖的破裂極限后就發生爆裂,爆裂形成的砂體碎屑沖破圍巖,向周圍運動而形成砂巖侵入體。侵入的砂質碎屑沿裂縫擴散,使裂縫進一步擴大,形成次生砂體。砂巖侵入體的形成一方面影響儲層的連續性,給儲層體積的計算帶來困難;另一方面其巖脈成為連接相鄰砂體的通道,可能增加儲層的連通性。

從震積巖角度,我國對疏松沉積物變形進行分析[37],已經發現大量軟沉積物變形的實例。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地層中,張昌民等發現大量疏松沉積物變形丘狀構造,通過丘狀構造精細形態表征,認為丘狀構造屬于砂巖侵入體,可能形成有利的含油氣圈閉[38-39]。

6 一遠一近

遠是指深時(deep time)時期;近是指近期,即現今時間。近期地球溫室效應問題,促使人們對地球歷史時期的古氣候和古環境進行探索。

在回顧古氣候研究對深時的習慣定義基礎上,孫樞等[40]認為“現代及第四紀的氣候狀態限制我們的視野, 深時古氣候研究不再局限于第四紀,應該根據地球40億年的沉積記錄,挖掘埋藏地質歷史時期地球氣候變化的信息,深時古氣候學重點探討氣候變化的極限和速率、大氣成分與大洋成分變化、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以及生物圈、固體地球與太陽的聯系等問題。深時古氣候研究的重大問題包括白堊紀溫室氣候的極熱時期,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溫室氣候中出現的快速冰川事件,大氣與海洋成分變化形成的富有機質黑色頁巖和大洋紅層,大氣成分與快速氣候變化產生的古新世—始新世最熱事件,大洋環流與全球變暖造成的大洋環流突然倒轉,古地理、大洋環流和古氣候變化與南極洲的形成、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青藏高原隆起,全球變冷和亞洲季風的形成,米蘭科維奇理論與旋回地層學,205 Ma以來大氣氧含量變化與哺乳動物演化等。

吳懷春等[41]認為深時時期的時間概念可歸結為3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重疊的問題:事件的具體發生時間;兩個或多個事件是否同時發生;事件發生的速率(即持續時間)如何。深時研究依據一系列地層對比方法建立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確定兩個(或多個)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否等時。深時研究依賴于一系列生物、化學和物理指標,以及地層和年代對比技術,一些地質事件如火山灰層或地磁場倒轉可視為理想的時間對比手段。人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獲得絕對年齡,并結合各種地層學方法建立地質年代表。利用深時地質模型可以模擬未來一定時間內地球環境的變化[42]。

“人類世的沉積學(Anthropocenic sedimentology)”[43]興起。“人類世”起始于18世紀后半葉的工業革命,與瓦特(Watt J)發明蒸汽機的時間(1784年)吻合。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引起地球資源和環境的巨大變化,生物滅絕越來越快,在熱帶雨林中,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物種滅絕速度增加成千上萬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警告,1990~2000年,地球上已有10%~20%的物種滅絕;到2050年,25%的物種將有滅絕的危險。當代地球上動、植物滅絕的數量與速度,甚至比6 500萬年前那次包括恐龍消失在內的物種滅絕還快。造成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既不是氣候的變化,也不是較大隕星對地球的撞擊和(或)全球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等,而是人類活動侵占生物的生存空間。從沉積學角度,隨處丟棄和填埋的生活垃圾就是一種人類世的沉積物。在海豹的毛發中,人們檢測到包括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等事件記錄。三峽大壩建成后,下泄水流中的泥沙含量減少,上游庫區沉積泥沙增多,造成一些港口和河道淤塞;同時河流對河岸的侵蝕加劇,導致下游河岸垮塌頻繁;在三角洲地區,流入的淡水減少形成海水倒灌,對人類生存和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碎屑沉積學研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

7 一分一合

分是指水系的分散和分流,合是指水流和河道的匯合和匯入。Weissmann G S等[44]和Hartley A J等[45]提出新的河流沉積學術語——分支河流體系(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簡稱DFS),運用Google Earth軟件,對全球700余個沉積盆地中的沖積河流沉積體系進行統計,認為陸相盆地的沖積體系以DFS為主導,單個DFS的長度從小于1 km到大于700 km。DFS的識別標準包括:(1)明顯的頂點,從定點往下河流體系(包括活動的和廢棄的)分汊;(2)定點周邊形成明顯的正地形,從頂點向側向和下游坡度下降;(3)與DFS有關的河流呈分支狀,常常分汊并形成小河道;(4)從定點往下沒有支流進入;(5)從定點往外廢棄河道呈分支狀或者弧形展布;(6)半徑大于30 km。盆地中的DSF分布受盆地的流域大小和基巖巖性、氣候特征、沉降速率及河流所在構造位置控制,DSF的大小與盆地的大小也有一定的關系。

DFS概念的提出是人們對地球表面認識視野擴大的結果,高分辨率衛星地圖使得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觀察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對數百公里甚至更大規模的沉積體系進行整體描述和測量。沉積盆地的DFS沉積模式可以顯示比單個河道相模式更大范圍的河流沉積體系的特征,使得人們能夠理解和把握沉積體系總體特征。由于DFS沉積體系的長度達到數十甚至數百公里,在同一個沉積體系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沉積建造序列差異巨大,有些部位發育巨厚的砂礫質粗粒沉積,有些部位發育巨厚的細粒泛濫平原沖積盆地充填。DFS概念將傳統的沖積扇和河流體系綜合在一個有機相連的沉積體系中,有必要對傳統的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甚至“正常三角洲”等沉積體系的特點和成因進一步審視,因為沉積體系可能屬于不同形態和規模的DFS三角洲。

現代地貌學和水利學,研究河流、沖積扇的流域面積與其分流平原面積、沖積扇面積的比例關系,分析匯流盆地中水系的數量、流量、流程,以及主河道流量的大小、所攜帶沉積物數量,為沉積學研究源匯體系的關系提供資料。

Bull W B[46]研究加利福尼亞的沖積扇,認為在不同巖性下,流域面積與扇體面積、坡度的關系不同:當流域泥頁巖體積分數為46%~85%時,Af=2.4Ad0.88,Sf=0.023Ad-0.16;當流域砂巖體積分數為58%~68%時,Af=1.3Ad0.88,Sf=0.022Ad-0.32(其中,Af為沖積扇面積;Ad為流域面積;Sf為沖積扇坡度)。Oguchi T等[47]研究公式Af=cAdn中參數c和n的地貌意義,并對日本和美國西部地區進行對比,認為c在日本地區擬合的關系式中大于美國西部地區的,原因是日本降雨量較大,侵蝕速率較高;n相對較小,原因是受侵蝕速率較高及隨流域面積增大而流域坡度降低更快的共同影響。Moore J M等[48]對比火星上發育的沖積扇與地球上發育的沖積扇,當沖積扇表面坡度相同時,火星上沖積扇流域的高差通常大于地球上構造活動區域沖積扇流域的高差,認為地球上的流域盆地能提供比火星上對應的流域盆地更粗的沉積物質,或者更高的沉積物濃度。

8 一長一短

長與短是指沖積扇體系的大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沖積扇沉積學研究得到迅速發展,沉積學教科書一般將沖積扇上的沉積物分為泥石流沉積、辮狀河道沉積、篩積物和片流沉積,通常沖積扇的長軸長度小于10 km。Galloway W E等[49]將沖積扇劃分為干扇(arid fan)和濕扇(wet fan);后來,他們[50]根據沖積扇上占主導性的水動力條件,將沖積扇劃分為泥石流扇、河流扇和片流扇。Stanistreet I G等[51]根據沖積扇上的河道類型及泥石流的存在,將沖積扇劃分為泥石流扇、辮狀河扇、低彎度河流扇和曲流河扇。Blair T C等[52]認為沖積扇長軸長度一般小于10 km,大于10 km的扇狀體系應該稱為河流或者河流扇(rivers or river called fans),之后河流扇(fluvial fan)一詞不斷被采用。

21世紀以來,關于河流扇的研究不斷增多,與河流扇相關和相似的其他術語還有巨型扇(megafan)、大型河流扇(large fluvial fan)、大型洪積扇(alluvial megafan)和濕河流扇(wet fluvial fan)等。20世紀70年代,Parkash B等提出末端扇的沉積學概念[53],描述印度馬坎達河地區末端扇的形成及其沉積過程;Kelly S B等[54]提出末端扇的相模式;張金亮等[55]認為濮城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組二上亞段2+3砂組為末端扇沉積體系;Cain S A等[56]將末端扇、末端河流扇及分支河流扇體系作為相似的沉積體系。目前,扇狀沉積體系的概念較多,使用也較為混亂,Hartley A J等[45]認為沖積扇(alluvial fan)的面積小于100 km2,半徑為1~20 km,個別可以達到30 km,扇面梯度一般大于1.0°,沉積物以粗粒為主,常發育重力流沉積;巨型扇面積為103~105 km2,半徑可以超過100 km,扇面梯度一般小于0.1°,以河道沉積為主,在其遠端可以看到河道砂體下切到細類沉積物;河流扇介于沖積扇和巨型扇,主要發育河道沉積物。

扇的概念已經發生重大的改變,對長達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的扇狀體系的研究不斷出現,對現代大型扇狀體系和古代大型扇狀體系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河西走廊盆地的昌都扇的半徑超過70 km;塔里木盆地的扇狀地貌顯著,扇體的半徑長達100~200 km,一個扇形地區形成一片綠洲,一個地市級或者縣級行政區域坐落其中(見圖1)。在地質歷史時期,應存在類似的大型扇體,對其沉積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當時的古地貌和古氣候變化,對預測沉積礦產的形成與分布具有重要的意義。

9 一冷一熱

氣候條件對沉積作用的影響非常大。干旱與濕潤條件下,河流的流量和含沙量變化很大,溫度和溫差的變化影響河流和湖泊的沉積過程,進而影響沉積巖的結構和構造特征。

有關冰川地區沉積物搬運和沉積作用的研究較多,冰川沉積學研究冰上、冰下、冰內的塊體搬運和流水搬運機理,辮狀河沉積模式即為加拿大北極地區冰水扇上河流沉積特征的總結。近年來,對極地地區的沉積作用研究逐漸增多。

溫度變化形成河流和湖泊的物理、化學和水文特征的變化。南方地區溫差小,河流常年流水,河床處于常年活動狀態,溫暖的氣候加快巖石的化學風化,沉積物中泥質含量高,可溶解化學成分含量高;北方地區溫差大,有些河流在冬天結冰,有些進入冬季后全面凍結,春季冰融季節河道內出現凌汛,冰凌有時堵塞河道而造成決口,冰塊對河岸產生強烈沖刷和侵蝕。南方地區湖泊常年流動,由于不同季節湖泊水體含氧量的變化,以及徑流攜帶的沉積物數量和粒度的變化形成湖泊季候紋層,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各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湖泊富營養化而形成大量有機質。北方地區冬季湖面封凍,大風攜帶粗大的沉積顆粒在冰面聚集,冰凍作用引起湖泊淺層沉積物變形,冰融期間形成特殊的沉積構造,冰筏運動將湖岸或河岸的植被連根拔起并搬運到湖泊中心或其他部位,冰面粗粒碎屑墜落增加湖泊沉積中的粗粒沉積物含量,降低沉積物的分選程度。

新疆烏倫古湖所處福海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為3.4 ℃,每年有6個月平均最低溫度在0 ℃以下,12月至翌年3月為封凍期,最大冰厚為0.7 m。春季湖冰融化,漂浮在湖面上的大量湖冰,受風的推動和湖泊表層沿岸流、向岸流的拖曳而向岸運動,并在觸底后繼續依靠慣性力,在濱湖淺水區域和岸上滑動而形成滑痕,對湖底和地表沉積物的沉積構造和沉積結構破壞巨大。冰滑痕長達數十米,寬度可達1~5 m,形態類似于推土機推過的痕跡,由頭部、側翼和滑動面三部分構成。頭部發育丘形沙堆,側翼發育線狀沙脊,滑動面總體平整,局部發育冰融沙錐、冰融水滴坑、工具痕、冰融痕、次級滑痕等伴生沉積構造。冰滑痕的形態和規模受湖面風力、湖冰厚度、湖冰動能、冰塊大小、冰塊底部的光滑程度、湖岸的地形和坡度、湖灘沉積物的粒度和成分構成等因素影響;其形成經歷湖冰破裂階段、浮冰向淺水區運動開始接觸湖底階段、水下冰滑痕形成階段、陸上冰滑痕形成階段和冰融階段等5個階段。冰滑痕主要出現于烏倫古湖的水下濱湖帶、冰壩堆積帶、湖冰活動帶和湖冰影響帶等四個微相帶[57]。

10 一急一緩

劃分急流和緩流的水力學參數是弗勞德數(Fr),Fr大于1為急流或高流態,Fr小于1為緩流或低流態,Fr等于1為過渡流態。流速不是劃分流態的唯一參數,流態由水深和流速兩個參數決定,Fr與水深成反比,與流速成正比。季節性河流水體總體水深較淺,流速變化頻繁,多發育高流態、快速堆積沉積構造;常年性河流流量總體比較平穩,水深穩定,流速穩定,多發育低流態沉積構造。

一年內不同類型的河流流量的變化見圖2。由圖2(a)可見,河流在1~4月基本沒有流量,4月開始有水流,7~8月流量達到最大,9月流量逐漸減少,11~12月基本斷流。這類河流包括印度河、恒河、柯西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發育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屬于季節性河流,流量隨季節而變化,主要受季風降雨和喜馬拉雅山融雪的影響。由圖2(b)可見,河流在一年內流量雖有變化,但是變化不大,波動系數很小。這類河流包括萊茵河、密西西比河等,屬于常年性河流。

近年來,有關季風影響河流沉積響應過程的研究成為河流沉積學研究的一個熱點。Piret P B[58]總結受季風強烈影響的河流和常年性河流的區別,認為受季風強烈影響的、河流發育的沉積構造以大量的臨界和超臨界(UFR)高流態,以及高沉積速率(HDR)構造為主,如平行層理、逆行沙丘交錯層理、疏松沉積物變形構造(SSD)等,包卷層理、泄水結構和倒轉交錯層理分布廣泛;常年性河流發育的沉積構造以低流態(LFR)構造為主,如槽狀交錯層理等,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規模小且少見。在巖性方面,受季風強烈影響的、河流發育的沉積界面上常見河床滯留泥層,與粗粒沉積相間出現,厚層泥質沉積物破碎形成的軟礫巖出現在河道底部和內部侵蝕面上,動物在河床上形成垂直的蟲孔,可見植物在河床原地生長的構造和異地植物殘體、樹根等與植物有關的沉積構造;常年性河流河道內缺乏植物殘體、根跡及與植物相關的構造,根跡僅出現在河道淤積物頂部和泛濫平原上。根據河道內大型底形發育情況,受季風強烈影響的河流缺乏發育好的大型底形,以低角度的前積和垂積層為主,側積體不發育,即使有側積體,也在很短的距離內過渡為垂向加積,砂壩可以形成于洪水期前或者洪水期后,但保存時間短;常年性河流河道砂壩及前積、側積層系非常發育,點砂壩的側積層系和辮狀河心灘前積、側積、退積由砂壩遷移形成。受季風強烈影響的河流常見河道決口現象,沉積單元側向延伸范圍較廣,侵蝕面上泥質披覆較發育,反映單個洪水事件的洪水層系較常見,砂體頂面發育干裂、風成沉積或生物擾動構造,砂體中往往只出現高流態沉積構造,或由高流態沉積構造快速轉變為爬升波紋層理或泥質披覆層;常年性河流中決口現象只發育在泥沙含量高的常年性河流中,且頻率較低,低流態沉積構造占主導,從高流態構造到低流態構造是逐漸變化的(如從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波紋層理),沉積界面上缺乏泥層,河道內缺乏生物擾動,少見干裂和風成沉積。

圖2 一年中不同類型的河流流量的變化Fig.2 Changes in river flow within a year

11 結論

(1)近十年,碎屑巖沉積學的研究思路、對象、方法、內容和應用領域發生變革,總體呈現定量化、系統化、綜合化、多樣化、精細化、可視化、個性化、全球化等多極化趨勢,出現許多熱點研究問題,可以概括為“一豎一橫”“一粗一細”“一深一淺”“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遠一近”“一分一合”“一長一短”“一熱一冷”“一急一緩”十對問題。

(2)十對熱點問題的具體表現為:建筑結構要素分析法廣泛推廣;細粒沉積和粗粒沉積體系研究取得成果;異常重力流、淺水三角洲、深海沉積模式研究不斷深入;行星沉積學和微生物形成的沉積構造研究不斷豐富;物源研究和疏松沉積物變形研究、分支河道體系及大型沖積體系研究越來越多;深時氣候和地球未來環境變化的研究成為焦點,氣候對河流湖泊的沉積影響受到關注。

(3)碎屑沉積學研究所取得進展得益于現代地球信息技術、地球遙感遙測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進步,觀察宏觀世界的視野不斷擴大,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尺度越來越細,沉積學革命的周期將不斷加快。

[1] Rust B R. A classification of alluvial channel system [J]. Fluvial Sedimentology, 1977,5:187-198.

[2] Miall A D.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 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 [J]. Earth-Science Reviews, 1985,22:261-308.

[3] Miall A D. Reservoir heterogeneities in fluvial sandstones: Lessons from outcrop studies [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1988,72:682-697.

[4] Miall A D. Facies architecture in clastic sedimentary basins [M]//Kleinspehn K L, Paola C. New perspectives in basin analysi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8:67-81.

[5] Scholle P A, Spearing D. Sandsto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 Oklahoma, USA: AAPG Memoir 31, 1998:410.

[6] Berg R R.儲集層砂巖[M].信荃麟,譯.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1992. Berg R R. Reservoir sandstone [M]. Xin Quanlin, Trans. 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 1992.

[7] 孫龍德,方朝亮,李峰,等.油氣勘探開發中的沉積學創新與挑戰[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5,42(2):129-136. Sun Longde, Fang Chaoliang, Li Feng, et al. Innov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sedimentology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42(2):129-136.

[8] Schieber J, Krinsley D, Riciputi L. Diagenetic origin of quartz silt in mudston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ilica cycling [J]. Nature, 2000,406:981-985.

[9] 袁選俊,林森虎,劉群,等.湖盆細粒沉積特征與富有機質頁巖分布模式——以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油層組為例[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5,42(1):34-43. Yuan Xuanjun, Lin Senhu, Liu Qun, et al. Lacustrin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organic-rich shale distribution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Chang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42(1):34-43.

[10] 顧家裕.中國東部古代扇—三角洲沉積[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4,5(5):236-245. Gu Jiayu. Sedimentation of ancient fan-deltas in eastern China [J]. Oil and Gas Geology, 1984,5(3):236-245.

[11] 李應暹.遼河裂谷漸新世初期的扇三角洲[J].石油勘探與開發,1982,9(4):17-23. Li Yingxian. Early Oligocene fan-deltas in Liaohe rift [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82,9(4):17-23.

[12] 王壽慶.雙河扇三角洲沉積相及其模式[J].新疆石油地質,1986,7(3):22-30. Wang Shouqi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Shuanghe fan delta [J]. Xijiang Petroleum Geology, 1986,7(3):22-30.

[13] 孫永傳.水下沖積扇——一個找油的新領域[J].石油實驗地質,1980,17(3):32-41. Sun Yongchuan. Subwater alluvial fan: An new area for oil exploration [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80,17(3):32-41.

[14] 崔之久.混雜堆積與環境[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Cui Zhijiu. Mixed accumulation and environment [M]. Shijiazhuang: Hebei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3.

[15] 唐勇,徐洋,瞿建華,等.瑪湖凹陷百口泉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J].新疆石油地質,2014,35(6):628-635. Tang Yong, Xu Yang, Qu Jianhua, et al. Fan-delta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ssic Baikouquan reservoirs in Mahu sag of Junggar basin [J]. Xi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4,35(6):628-635.

[16] 匡立春,唐勇,雷德文,等.準噶爾盆地瑪湖凹陷斜坡區三疊系百口泉組扇控大面積巖性油藏勘探實踐[J].中國石油勘探,2014,16(6):14-23. Kuang Lichun, Tang Yong, Lei Dewen, et al. Exploration of fan-controlled large-area lithologic oil reservoirs of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slope zone of Mahu depression in Junggar basin [J]. China Petrolem Exploration, 2014,16(6):14-23.

[17] 高振中,何幼斌,李建明,等.我國發現內潮汐沉積[J].科學通報,1997,42(13):1418-1421. Gao Zhenzhong, He Youbin, Li Jianming, et al. Inter-tidal deposits in China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42(13):1418-1421.

[18] 高振中,何幼斌,李向東.中國地層記錄中的內波及內潮汐沉積研究[J].古地理學報,2010,12(5):527-534. Gao Zhenzhong, He Youbin, Li Xiangdong. Study of internal wave and internal tide deposits in stratigraphical record in China [J]. Journal of Paleogeography, 1997,12(5):527-534.

[19] Shanmugam G. New prospective on deep-water sandstones: Origin, recognition, initation and reservoir quality [M]. Amsterdam: Elsevier, 2012.

[20] 鄒才能,趙政璋,楊華,等.陸相湖盆深水砂質碎屑流成因機制與分布特征——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J].沉積學報,2009,27(6):1065-1075. Zou Caineng, Zhao Zhengzhang, Yang Hua, et al. Genetic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sand debris flows in terrestrial lacustrine basin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27(6):1065-1075.

[21] 袁紅軍,高振平,劉民,等.東營凹陷博興洼陷濁積巖特征及油氣藏類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1):167-171. Yuan Hongjun, Gao Zhenping, Liu Min, et al. Turbidit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type in Boxin sag of Dongying depression [J]. OGP, 2010,45(1):167-171.

[22] 龐雄,朱明,柳保軍,等.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區重力流沉積機理[J].石油學報,2014,38(4):646-653. Pang Xiong, Zhu Ming, Liu Baojun, et al. The mechanism of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in Baiyun sag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4,38(4):646-653.

[23] 武強,解習農,姜濤.陸架邊緣三角洲的研究現狀及其意義[J].海洋地質動態,2005,21(3):1-5. Wu Qiang, Xie Xinong, Jiang Tao. Study situation of shel-margin delta and its significance [J]. Marine Geology Letters, 2005,21(3):1-5.

[24] 王永鳳,王英民,李冬,等.陸架邊緣三角洲沉積特征研究及其油氣意義[J].海洋地質前沿,2011,27(7):28-33. Wang Yongfeng, Wang Yingmin, Li Dong, et al.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lf-margin deltas and their petroleum significanceI [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1,27(7):28-33.

[25] 易雪斐,張昌民,李少華,等.珠江口盆地21 Ma和13.8 Ma陸架邊緣三角洲對比[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5):670-678. Yi Xuefei, Zhang Changmin, Li Shaohua,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shelf-margin delta of 21 Ma and 13.8 ma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J]. Oil and Gas Geology, 2014,35(5):670-678.

[26] Zavala C, Marcano J, Carvajal J, et al. Genetic indices in hyperpycnal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Merecure formation, Maturin subbasin, Venezuela [J]//Slatt R M, Zavala C. Sediment transfer from shelf to deep water: Revisiting the delivery system. AAPG Studies in Geology, 2011,61:53-73.

[27] Mulder T, Syvitski J P M, Migeon S, et al. Marine hyperpycnal flows: Initiation, behavior and related deposits: A review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3,20:861-882.

[28] Zavala C, Arcuri M, Valiente L B. The importance of plant remains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 of ancient hyperpycnites [J]. Revue de Paléobiologie, Genève, 2012,11:457-469.

[29] 鄒才能,趙文智,張興陽,等.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淺水三角洲與湖盆中心砂體的形成與分布[J].地質學報,2008,82(6):813-825. Zou Caineng, Zhao Wenzhi, Zhang Xingyang, et al.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hallow-water deltas and central-basin sandbodies in large open depression lake basins [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8,82(6):813-825.

[30] Grotzinger J P, Milliken R E. The sedimentary rock record of mars: Distribution, origins, and global stratigraphy [C]//Sedimentary Geology of Mars.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102, 2012:1-48.

[31] Bose S, Chafetz H S.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miss: A comparison between modern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ttings [C]//Microbial Mats in Silici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through time.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101, 2011:2-14.

[32] 徐亞軍,杜遠生,楊江海.沉積物物源分析研究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2007,26(3):26-32. Xu Yajun, Du Yuansheng, Yang Jianghai. Prospects of sediment provenance analysis [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26(3):26-32.

[33] 趙紅格,劉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進展[J].沉積學報,2003,21(3):409-415. Zhao Hongge, Liu Chiyang. Approaches and prospects of provenance analysis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3,21(3):409-415.

[34] Rensbergen P V, Hillis R R, Maltman A J, et al. Subsurface sediment mobilization [M].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3.

[35] Hurst A, Cartwright J. Sand injectite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 AAPG Memoir 87, Tulsa: AAPG, 2007.

[36] Hurst A, Cartwright J. Relevance of sand injectites to hydrocarbon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G]//Hurst A, Cartwright J. Sand injectite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AAPG Memoir 87, 2007:1-19.

[37] 杜遠生.中國地震事件沉積研究的若干問題探討[J].古地理學報,2011,13(6):581-586. Du Yuansheng. Discussion about studies of earthquake event deposit in China [J]. Journal of Paleogeography, 2011,13(6):581-586.

[38] 張昌民,張尚鋒,朱銳,等.珠江口盆地砂巖侵入體的識別特征及其石油地質意義[J].石油學報,2012,33(2):188-194. Zhang Changmin, Zhang Shangfeng, Zhu Rui, et al. Recognization criteria for sand injectite in the Zhujiangkou basi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petroleum geology [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2,33(2):188-194.

[39] 張昌民,張尚鋒,朱銳,等.砂巖侵入體——巖性油氣藏勘探開發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新領域[J].巖性油氣藏,2011,23(2):1-9. Zhang Changmin, Zhang Shangfeng, Zhu Rui, et al. Sand injectites: A new kind of lithological stratigraphic traps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2,23(2):188-194.

[40] 孫樞,王成善.“深時”(Deep Time)研究與沉積學[J].沉積學報,2009,27(5):792-810. Sun Shu, Wang Chengshan. Deep time and sedimentology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9,27(5):792-810.

[41] 吳懷春,王成善,張世紅,等.“地時”(Earthtime)研究計劃:“深時”(Deep Time)記錄的定年精度與時間分辨率[J].現代地質,2011,25(3):419-428. Wu Huaichun, Wang Chengshan, Zhang Shihong, et al. "Earth time" project: Dating precision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in the "Deep time" record [J]. Geoscience, 2011,25(3):419-428.

[42] 王成善,王天天,陳曦,等.深時古氣候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啟示[J].地學前緣,2017,24(1):1-17. Wang Chengshan, Wang Tiantian, Chenxi, et al. Paleoclimate implication for future climate change [J]. Earth Science Prontiers, 2017,24(1):1-17.

[43] 劉學,張志強,鄭軍衛,等.關于人類世問題研究的討論[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5):640-649. Liu Xue, Zhang Zhiqiang, Zheng Junwei,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Anthropocene research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se, 2014,29(5):640-649.

[44] Weissmann G S, Hartley A J, Nichols G J, et al. Fluvial form in modern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s: 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s [J]. Geology, 2010,38(1):39-42.

[45] Hartley A J, Weissmann G S, NicholsI G J, et al. Large 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s on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10,80(2):167-183.

[46] Bull W B. The alluvial fan environment [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77:222-270.

[47] Oguchi T, Ohmori H.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alluvial-fan area, source basin area, basin slope, and sediment yield [J]. 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ogie, 1994,38(4):405-420.

[48] Moore J M, Howard A D. Large alluvial fans on Mars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Planets, 2005,110(E4):1-24.

[49] Galloway W E, Hobday D K.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Applications to petroleum, coal, and uranium exploration [M]. New York: Springer, 1983.

[50] Galloway W E, Hobday D K. Terrigenous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Applications to fossil fuel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M]. 2nd Edition. Berlin: Springer, 1996.

[51] Stanistreet I G, McCarthy T S. The Okavango fa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baerial fan systems [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3,85(1):115-133.

[52] Blair T C, McPherson J G. Alluvial fans and their natural distinction from rivers based on morphology, hydraulic processes,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facies assemblages [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1995,A65(4):706-711.

[53] Parkash B, Awasthi A K, Gohain K. Lithofacies of the Markanda terminal fan, Kurukshetra district, Haryana, India [C]//Collinson J D, Lewin J. Modern and ancient Fluvial Systems(ed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1983,6:337-344.

[54] Kelly S B, Olsen H. Terminal fan: A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Devonian examples [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3,85:339-374.

[55] 張金亮,戴朝強,張曉華.末端扇——在中國被忽略的一種沉積作用類型[J].地質論評,2007,53(2):170-179. Zhang Jinliang, Dai Chaoqiang, Zhang Xiaohua. Terminal fan: A Type of sedimentation ignored in China [J]. Geological Review, 2007,53(2):170-179.

[56] Cain S A, Mountney N P.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a terminal fluvial fan system: The Permian Organ rock formation, south-east Utah, USA [J]. Sedimentology, 2009,(6):1774-1800.

[57] 張昌民,王緒龍,尹太舉,等.新疆烏倫古湖冰滑痕特征及其形成機理[J].地質論評,2017,63(1):35-49. Zhang Changmin, Wang Xulong, Yin Taiju,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ce slide structures on the coast of Ulungur lake, xinjiang [J]. Geological Review, 2017,63(1):35-49.

[58] Priet P B. Morphodynamics of rivers strongly affected by monsoon precipitation: Review of depositional style and forcing factors [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5,323:110-147.

2017-02-04;編輯:張兆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2106,41302096);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6ZX05027-002-007)

張昌民(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沉積學與石油地質學方面的研究。

P512.2

A

2095-4107(2017)04-0001-11

DOI 10.3969/j.issn.2095-4107.2017.04.001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91av在线|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9久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一区|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动漫|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av在线手机播放| 日本三区视频| 国内黄色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性网站| 理论片一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色婷婷电影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五月综合色婷婷|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理论精品| 99精品久久精品| 99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高清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区91|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伊人AV天堂| 色婷婷久久| 婷婷六月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1美女在线| 亚洲天堂网2014|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99精品国产电影|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