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黃洛區域延長組中下油層組物源分析

2017-09-03 10:32:20雷俊杰尹錦濤白艷軍
東北石油大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質量研究

雷俊杰, 吳 穎, 尹錦濤, 白艷軍, 周 凱

( 1.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部,陜西 延安 716099; 2. 西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3. 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4.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75 )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黃洛區域延長組中下油層組物源分析

雷俊杰1,2, 吳 穎1,3, 尹錦濤4, 白艷軍1, 周 凱1

( 1.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部,陜西 延安 716099; 2. 西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3. 西北大學 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4.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75 )

為查明黃洛區域延長組中下油層組沉積砂體的物源方向,在巖心、野外露頭及分析化驗資料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古水流方向,總結輕、重礦物和巖屑類型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討研究區延長組中下油層組的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結果表明: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中下油層組巖石類型主要為巖屑長石砂巖,其沉積時期古水流以南—北和東南—西北方向為主,輕、重礦物及巖屑分析顯示的物源方向一致,即研究區的北部地區,由于地處沉積坳陷中心位置,具有明顯的混源區物源特征,整體物源主要來自南部和東北部。該研究對分析研究區的砂體展布規律、有利區判斷及下一步勘探開發具有指導意義。

輕礦物組合; 重礦物組合; 物源分析; 延長組; 中下油層;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

0 引言

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氣資源富集,油氣多分布于中北部[1-3]。黃洛區域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是目前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與研究相對薄弱的地區之一[4-7]。黃洛探區處于半深水—深水湖盆區,少有碎屑物源供給。黃洛探區延長組發育較好的儲層砂體,但其巖性細、物性差、物源方向及供給條件不明確。黃洛探區物源方向存在的爭議主要表現為:(1)王禹諾[8]、張才利等[9]認為盆地延長組下部油層組沉積時期主要存在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物源,但以東北部物源為主,主要為陰山古陸及阿拉善古陸;西南部物源主要為秦嶺—中條古陸隆起,影響延長組儲層平面上微觀組分的變化。(2)付國民[10]、蘇旺等[11]認為延長組下部油層組沉積時期主要物源區為東部的呂梁隆起。(3)劉春雷等[12]認為延長組下部油層組沉積時期的主要物源區為南部,地層組合與生物組合證明晚三疊世早中期鄂爾多斯盆地與華北盆地相連,沉積是不受呂梁分割的統一整體盆地,盆地東部的呂梁隆起不能構成東南緣宜川—富縣一帶延長組三角洲物源。

沉積盆地物源分析是沉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包括母巖性質、剝蝕區確定、古河流系統恢復、古地貌再現、沉積期盆地構造背景及氣候等方面[12-13],既是沉積區原型盆地恢復、巖相古地理重建及沉積礦床預測等的重要依據[12-16],也是盆山耦合關系、源—匯體系及沉積體系研究的重要途徑[13,17]。目前,物源分析方法比較成熟,如重礦物、輕礦物平面分布差異及古水流方向等[18-20]。筆者分析研究區周緣野外露頭、區域構造背景、井下巖心及測井地震等資料,結合由物源區至沉積區的重礦物、輕礦物組合平面差異及古水流方向的變化,重新厘定研究區物源方向與儲層發育位置,為研究區油氣勘探提供依據。

1 地質背景

三疊系延長組是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地層研究最早、出露較好、發育齊全的剖面,也是研究區主要勘探開發目的層系之一[21]。黃洛地區地跨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渭北隆起兩大構造單元,特殊的構造背景使黃洛地區不同部位中生界地層分布(尤其是延長組)各具特征[22-24](見圖1)。研究區鉆遇地層由老到新有上三疊統延長組、下侏羅統富縣組,以及中侏羅統延安組、直羅組、安定組、第四系,缺失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堊系地層。根據現今的構造形態,結合盆地演化歷史,鄂爾多斯盆地可劃分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緣沖斷帶、晉西撓褶帶、天環坳陷、陜北斜坡等6個一級構造單元。

圖1 研究區區域位置Fig.1 Tectonic location map of the researched area

2 巖石特征

2.1 巖性

延長組發育時期為晚三疊世地層,為一套淺灰、灰綠、黃綠、褐灰色中細粒砂巖,灰色粉砂巖與深灰、灰、灰黑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夾黑色炭質泥巖,頁巖及油頁巖組成的含煤、含油巖系,偶夾較薄凝灰質泥巖、煤線或薄煤層,銅川組、胡家村組、永坪組、瓦窯堡組發育銅川植物群和延長植物群。延長組普遍存在后期剝蝕現象,局部為第四系地層與延長組不整合接觸,缺失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地層。根據巖性組合、沉積構造、生物組合及測井曲線特征,進一步把延長組地層從上而下分為五段、10個油層組(段)(見圖2),延長組一、二段和三段為主要研究對象,巖性特征為:

(1)一段(長10油層組)。為麻斑狀厚層塊狀中細砂巖、深灰色泥質粉砂巖及紫紅色、灰綠色泥巖,底部為粗砂巖,局部見鋁土巖及灰黑色薄層頁巖、白色黏土巖。

(2)二段(長8—長9油層組)。長9油層組下部為灰白色中細砂巖夾泥巖;上部為深灰色粉砂巖與灰黑色泥巖、炭質泥巖近等厚互層,頂部電阻率相對較高的“李家畔”頁巖為區域性生油巖標志層;長8油層組為暗色泥巖、砂質泥巖與灰綠色粉細砂巖、細砂巖不等厚互層,向下泥巖增加,偶夾水云母黏土巖,局部砂巖含油。

(3)三段(長7—長4+5油層組)。長7油層組下部為少量灰色、灰綠色細砂巖、粉砂巖與灰色泥巖互層;中上部為深灰色、灰黑色泥巖與油頁巖夾泥質粉砂巖;頂部為灰黑色泥巖、頁巖、油頁巖。長6油層組為灰黑色、灰色泥巖、粉砂巖、中細粒砂巖互層,夾黑色炭質泥巖、頁巖及極少量煤線,巖性復雜多變。長4+5油層組由淺灰色粉細砂巖與暗色泥巖互層組成,泥巖含砂且常見炭化植物碎片。

2.2 巖石學特征及沉積相

黃洛地區延長組儲集巖以巖屑長石砂巖為主,砂巖的碎屑組成為長石、石英、巖屑及碎屑云母等。其中長石的體積分數在29.60%~54.82%之間,平均為43.36%;石英的體積分數在18.18%~37.47%之間,平均為26.80%;巖屑的體積分數在22.17%~49.43%之間,平均為29.84%,巖屑主要為碎屑云母、變質巖巖屑及巖漿巖巖屑,沉積巖巖屑體積分數較少,還含有少量的碎屑綠泥石和隧石(見圖3)。延長組砂巖以細—粉粒結構為主,分選中等—較好,磨圓度較差,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較低,顆粒間以線接觸為主,膠結類型主要為接觸式和孔隙式膠結。研究區延長組填隙物組分體積分數高,變化較大,體積分數最高為43.40%,最低為4.60%,平均為16.12%,其中填隙物主要為膠結物,雜基體積分數很少。雜基體積分數最高為6.90%,最低為0.22%;膠結物體積分數為4.60%~40.80%,平均為15.87%,其中主要為方解石、綠泥石膜膠結物,其次為水云母、自生石英、長石、網狀黏土、高嶺石及濁沸石等膠結物。此外,還有少量白云石、鐵白云石和菱鐵礦膠結物。儲層孔隙結構整體較差,以中小孔—細吼型為主;儲層物性總體為膠結致密的低孔低滲儲層,其中長6油層組物性較好,長4+5、長8油層組物性較差。黃洛地區延長組富含陸源碳酸鹽碎屑及長石、巖屑等不穩定成分,經較長時間的壓實—膠結作用,尤其是晚期碳酸鹽膠結作用是導致該地區儲層物性差的主要原因。

圖2 黃洛地區延長組巖性綜合柱狀圖Fig.2 Yanchang formation lithologic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Huangluo area

黃洛地區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和淺湖亞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間灣微相、灘壩及席狀砂微相。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區東部的北半部地區,長8、長6油層組相對發育,長4+5油層組因地層剝失而導致相帶范圍變窄;淺湖亞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部,長8—10油層組范圍相對較小,長4+5油層組范圍有所擴大。黃洛地區西部及東部的北半部地區中生界地層分布與盆地腹地(陜北斜坡)一致;研究區東南部地區因喜山構造運動的翹傾而導致中生界地層遭受嚴重剝失[21]。

圖3 延長組中下段(Chang10—Chang4+5)巖石組分Fig.3 The composition of sandstone of low Yanchang formation(Chang10—Chang4+5)

3 古水流分析

古水流分析是物源分析的一個重要部分,可用于確定沉積體走向、古岸線走向,以及圈定古斜坡位置、古地貌及沉積環境等主要盆地演化信息[24]。水的流動在沉積物中留下很多痕跡,如前積層、交錯層理、波痕等[24-25]。目前,主要依據顆粒組成特征及特定的構造特征進行古水流分析,如礫石排列方向、生物鉆孔的定向排列、交錯層理、溝模、槽模及波痕等。此外,碎屑顆粒的粒度、形態、成分及厚度等特征也可以確定古水流方向[24-29]。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延長組露頭區保存完整的古水流方向沉積標志,以黃洛區域最為明顯,是古水流方向判識的證據之一。在實測部分剖面和調研油田資料的基礎上,得出黃洛及周邊地區延長組露頭剖面古水流方向(見表1)。研究區延長組的古水流優勢方向為350°~360°(頻率為35.7%)和300°~310°(頻率為21.4%)(見圖4),野外實測55個水流向線理數據,方向主要為350°~360°(頻率為42.3%);河道走向數據32個,主要方位為295°~310°(頻率為32.5%)。河道砂體、水流向線理及槽狀砂體傾伏向指示的古水流方向大致相同,以東南向西北方向為主,其次為以南向北方向。研究區延長組沉積時期,古水流流向主要為東南—向北和南—北方向,物源區為東南部的渭北隆起或晉西撓褶帶。

表1 黃洛及周邊地區延長組露頭剖面古水流方向測量數據統計

結合盆地延長組周邊13個露頭剖面的古水流向資料,編制黃洛及周邊地區延長組露頭剖面古水流方向玫瑰圖(見圖5)。南部銅川、黃龍及韓城區域及中部宜川區域的古水流方向多為290°~360°(S-SE),主要指向從東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反應沉積物主要來自南部和東南部;宜君、韓城等地區古水流方向多為270°~300°(SE-E),主要為東南方向。延長組中下油層組沉積時期,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為由東南和南部向北部沉積的大型內陸盆地,其東南部、南部及研究區主要古水流方向多指向西北部和北部,西北部及北部為研究區的沉積中心位置。盆地東南部的黃龍、薛峰川及南部銅川和宜君等地區沉積物粒度相對較粗,平均最大粒徑為0.65 mm,向盆地西北部直羅及高縣等地區沉積物粒度逐漸變細,平均最大粒徑為0.30 mm。東部富縣—宜川等地區槽軸傾伏向數據主要有兩個優勢區間:295°~315°及330°~350°,野外實測的線理走向主要為330°~360°(35個實測數據)。槽軸傾伏向和水流線理走向數據指示的優勢古水流方向基本一致。因此,研究區延長組中下油層組沉積時期東南和南部物源明顯占優勢,北部和東北部物源相對較弱。證實東南部地形抬升對研究區沉積物的影響超出北部物源。

圖4 黃洛及周邊地區延長組露頭剖面古水流方向頻率分布Fig.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aleocurrent direction in outcrop sec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gluo and surrounding areas

4 礦物組合特征

礦物組合包括重礦物組合、輕礦物組合及巖屑組成與質量分數分布,它們是判識物源方向最有力證據之一。

圖5 黃洛及周邊地區延長組露頭剖面古水流方向玫瑰圖

4.1 重礦物組合及平面分布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中下油層組重礦物(密度大于2.90 g/cm3或2.86 g/cm3的陸源碎屑礦物)分析資料豐富,研究區延長組中下油層組近500塊的重礦物分析數據顯示,各砂巖樣品中有16種重礦物,主要礦物(質量分數>10.0%)分別為鋯石、石榴子石等;次要礦物(質量分數為1.0%~10.0%)主要為電氣石、綠簾石、黑云母、綠泥石、磷灰石、黃鐵礦、重晶石等;少量礦物(質量分數≤1.0%)主要為金紅石、輝石、錫石、銳鈦礦、板鈦礦、硬石膏。重礦物以石榴子石(35.2%)、鋯石(24.3%)、綠簾石(8.0%)為主,電氣石(2.4%)次之,綠泥石、金紅石等礦物質量分數較低。質量分數較高的重礦物中鋯石最為穩定,石榴子石為較穩定礦物,不穩定礦物質量分數較低,如綠簾石。

研究區延長組中下油層組屬“石榴子石+綠簾石+鋯石”重礦物組合帶,屬東南部前震旦系古老花崗巖、片麻巖及黑云母—角閃石片巖物源區。延長組早期(延長組一、二段:長10—長8油層組),重礦物統計資料顯示,研究區東南部和南部為“石榴子石+鋯石+綠簾石”組合區(石榴子石平均質量分數為58.2%,鋯石平均為34.0%,綠簾石平均為5.0%),其質量分數明顯高于研究區的西北和北部的。研究區西北部和北部主要為“鋯石+石榴子石+硬綠泥石”組合區,鋯石平均質量分數為45.6%,石榴子石平均為39.7%,硬綠泥石平均為6.2%。鋯石質量分數明顯高于東南部和南部的,石榴子石質量分數明顯低于東南部和南部的,硬綠泥石質量分數增加,綠簾石質量分數明顯降低,東北部和北部的電氣石質量分數增加。鋯石的穩定性高于石榴子石的,由物源區至沉積區,隨著沉積物搬運距離的增加,石榴子石逐漸被破壞,質量分數下降,穩定性較高的鋯石質量分數呈現增加趨勢??蓪⒀芯繀^重礦物組合劃分為兩個區(見圖6):(1)Ⅰ區,屬于高石榴子石+鋯石+綠簾石組合區,高石榴子石質量分數和不穩定礦物綠簾石的存在反映該區具有近物源特征。(2)Ⅱ區,屬于鋯石+石榴子石+硬綠泥石組合區,鋯石質量分數明顯高于Ⅰ區的,不穩定礦物綠簾石的消失揭示Ⅰ、Ⅱ區之間穩定重礦質量分數增加、不穩定重礦物質量分數減少;Ⅱ區硬綠泥石質量分數增加,是西南部物源所特有特征。

圖6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早期(長10—長8油層組)重礦物分布

Fig.6 Diagrams of heavy minerals distributions of early Yanchang foramtion(Chang10-Chang8)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延長組早期(延長組一、二段:長10—長8油層組)沉積時期,重礦物主要物源方向為東南部和南部,盆地北部的沉積中心有西南部(西北部)物源供應,其西北部沉積區具有混源特征。延長組中期(延長組三段:長7—長4+5油層組),研究區重礦物組合及其分區基本上繼承延長組早期的分布格局,但各重礦物質量分數變化較明顯,東部至東北部(黃龍至牛武一帶)石榴子石質量分數明顯增高,平均為68.6%,鋯石質量分數明顯降低,平均為26.8%,綠簾石變化不大,平均為5.0%。盆地西北部(大風川至太白地區)鋯石質量分數明顯增高,平均為83.2%,石榴子石質量分數明顯降低,平均為14.3%。因此,將研究區重礦物組合劃分為兩個區:(1)Ⅰ區,屬于高石榴子石+鋯石+硬綠泥石+綠簾石組合區,高石榴子石質量分數及硬綠泥石和不穩定礦物綠簾石是該區重礦物的重要特征,反映該區具有近物源的特點。(2)Ⅱ區,屬于高鋯石+石榴子石組合區,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北部。高鋯石質量分數是Ⅱ區主要的重礦物特征,是距物源區較遠的體現。從Ⅰ區至Ⅱ區重礦物變化呈現穩定礦物增加、不穩定礦物減少的趨勢(見圖7)。

圖7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中期(長7—長4+5油層組)重礦物分布Fig.7 Diagrams of heavy minerals distributions of medieum Yanchang foramtion(Chang7-Chang4+5)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根據重礦物分區及質量分數變化,延長組早、中期(延長組一、二、三段)沉積時期,研究區沉積物主要來自盆地南部秦嶺地區和東南部物源。中北部上畛子農場至槐樹莊林場一帶是延長組各時期的主要沉積區。這與古水流揭示的研究區水流主要方向一致。

重礦物和古水流方向在推斷陸源區母巖成分、物源方向具有指示意義。結合輕礦物及巖屑平面組合的物源指示作用,確定延長組早、中期(延長組一、二、三段)物源主要方向,為判斷砂體展布規律提供指導。

4.2 輕礦物組合及平面分布

輕礦物主要是指巖屑、長石、石英等主要礦物及方解石、沸石等次要礦物,密度小于2.85 g/cm3,質量分數高(99.5%~99.9%)[26-28]。砂巖的骨架組分主要為陸源碎屑,其碎屑物質主要來源于母巖機械破碎的產物,Dickinson 圖解為輕礦物用于物源分析一個典型實例[29-30],砂巖輕礦物組成也是反映物質來源的重要標志之一。利用近150余塊巖石薄片資料及與其他地區對比,研究區延長組早、中期(延長組一、二、三段)主要為巖屑長石砂巖(見圖2)。

延長組早期(延長組一、二段:長10—長8油層組),研究區輕礦物質量分數分布見圖8。研究區東南部(箱寺莊以及小寺莊一帶)長石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55.3%,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平均為30.2%,巖屑質量分數較低,平均為14.5%;西部(王家大莊、羅山府以及張家港一帶)巖屑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32.9%,長石平均為43.7%,中等偏低,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偏低,平均為23.4%;中北部(上畛子農場至槐樹莊林場一帶)長石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65.0%,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平均為30.5%,巖屑質量分數較低,平均為4.5%;南部(廟山至關家川一帶)巖石骨架組分與研究區西部類似,長石質量分數偏低,平均為40.0%,巖屑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31.3%,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平均為28.7%。研究區石英質量分數變化不大,上畛子農場至槐樹莊林場一帶石英質量分數偏高,其他地區相對較低,巖屑質量分數表現為西部高于東部,長石質量分數變化也不大。巖石骨架組分中,石英的穩定性最高,長石的次之,巖屑的穩定性最差,由物源區指向沉積區,長石質量分數逐漸增高,巖屑質量分數逐漸降低。將巖屑質量分數13.0%作為分區的界限,質量分數大于13.0%為高巖屑區(Ⅰ區),小于13.0%為低巖屑區(Ⅱ區)。Ⅱ區巖屑質量分數低,石英質量分數高,為研究區延長組早期主要沉積中心,研究區沉積物來源有東南部、西部及南部。這與重礦物及古水流流向揭示的結論基本一致,重礦物組合特征也顯示研究區沉積中心(Ⅱ區)具有西南部(西北部)混源特征(見圖8)。

圖8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早期(長10—長8油層組)輕礦物質量分數分布

延長組中期(延長組三段:長7—長4+5油層組),研究區輕礦物質量分數與延長組早期有較好的繼承性,但各區成分有變化。研究區南部(廟山至關家川一帶)巖屑質量分數高(約為31.0%),長石質量分數較低(約為30.0%),石英質量分數較高(約為39.0%);研究區東南部(箱寺莊及小寺莊一帶)長石質量分數高,平均為52.0%,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平均為34.0%,巖屑質量分數較低,平均為14.0%;研究中心至北部(上畛子農場至槐樹莊林場一帶)長石質量分數中等偏高,平均為48.0%,巖屑質量分數較低,平均為10.3%,石英質量分數中等偏高,平均為41.7%;研究區西部(王家大莊、羅山府及張家港一帶)石英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40.3%,長石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31.2%,巖屑質量分數中等,平均為28.5%。以巖屑質量分數13.0%為界,劃分為兩個區(見圖9):(1)Ⅰ區,屬于高巖屑區(質量分數大于13.0%),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南部和西部;(2)Ⅱ區,屬于低巖屑區(質量分數小于13.0%),主要分布于研究區中、北部雙龍—張村驛—張家灣一帶。巖屑質量分數的平面變化揭示延長組中期研究區以南部、東南部物源最為發育,Ⅱ區為研究區的主要沉積中心,也具有西南部(西部)混源特征。

4.3 巖屑類型及平面分布

碎屑巖巖屑主要來自物源區母巖的風化,因此沉積區穩定巖屑的巖屑類型及質量分數是判定物源方向及物源類型的又一重要證據。延長組早期(延長組一、二段:長10—長8油層組),研究區中部及北部(四郎廟—宜君—腰評—雙龍—張村驛—張家灣一帶)巖屑質量分數較低,西部巖屑質量分數較高,東南部巖屑質量分數中等。研究區東南部(小寺莊—廂寺莊—寺仙一帶)沉積巖巖屑質量分數較高(平均為10.0%),西部(關家川—轉角—廟灣地區)沉積巖巖屑質量分數中等偏低(平均為3%);西北部(正寧—王家大莊—塔爾灣等地區)幾乎不含沉積巖巖屑。結合變質巖巖漿巖巖屑質量分數的變化,將研究區巖屑組成及質量分數在平面上分布劃分為三個區(見圖10):(1)Ⅰ區,屬于沉積巖屑和變質巖屑分布區,主要分布于研究區東南部,以含沉積巖屑為特征。沉積巖屑與母巖區古生代碳酸鹽巖基底有關,推測物源來自盆地(東)南部秦嶺地區。(2)Ⅱ區,屬于高變質巖屑和高火成巖屑分布區,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部的正寧—羅山府南北一線,以火成巖和變質巖質量分數高為特征,結合巖屑質量分數高的特點,揭示該區距物源區近,推測物源來自盆地南部的秦嶺山區。(3)Ⅲ區,屬于低巖屑區,主要分布于宜君—雙龍—張家灣南北一線,以巖屑質量分數偏低為特征,反應該地區水動力條件相對較弱,沉積環境穩定。研究區延長組早期巖屑組成及質量分數變化特征,也揭示該地區物源主要來自南部和東南部,研究區中北部雙龍—張村驛—張家灣一帶有西部、南部和東南部物源供應,具有混源沉積特征。

圖9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中期(長7—長4+5油層組)輕礦物質量分數分布Fig.9 Diagrams of light minerals distributions of medieum Yanchang foramtion(Chang7-Chang4+5)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圖10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早期(長10—長8油層組)巖屑質量分數分布Fig.10 Diagrams of lithic fragments distributions of early Yanchang foramtion(Chang10-Chang8)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延長組中期(延長組三段:長7—長4+5油層組),研究區巖屑組成及質量分數在該區的分布格局基本繼承延長組早期的分布,由Ⅰ、Ⅱ、Ⅲ區組成,各區巖屑組成及質量分數略有變化(見圖11):(1)Ⅰ區,屬于沉積巖屑和高變質巖屑分布區。該區分布范圍、巖屑組成與延長組早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變質巖巖屑質量分數較延長組早期的略有增加。(2)Ⅱ區,屬于高沉積巖屑和高變質巖屑分布區。該區分布范圍與延長組早期基本一致,但在巖屑組成上發生明顯變化,沉積巖屑質量分數明顯比延長組早期的增多,確定該區物源來自盆地南緣秦嶺山區。(3)Ⅲ區,屬于低巖屑分布區。該區分布范圍、巖屑組成及質量分數與延長組早期極為相似,反映該地區水動力條件相對較弱,沉積環境安靜。研究區延長組中期巖屑組成、平面分布特征與延長組早期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表明這一時期物源仍然來自盆地南緣、東南緣的秦嶺地區。

圖11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中期(長7—長4+5油層組) 巖屑質量分數分布Fig.11 Diagrams of lithic fragments distributions of medieum Yanchang foramtion(Chang7-Chang4+5)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5 結論

(1)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古水流方向主要為350°~360°,部分為300°~310°,整體分布于290°~360°方向,即研究區主要水流來源方向為東南—西北方向及南—北方向。

(2)結合古水流數據,重礦物、輕礦物平面分布差異,以及巖屑組分分布差異,黃洛地區物源主要存在兩個方向,即西部的由南向北方向物源與東南部的東南向西北方向物源。研究區北部地區地處沉積坳陷中心位置,具有明顯的混源區物源特征。

[1] 屈紅軍,馬強,高勝利,等.物源與沉積相對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砂體展布的控制[J].沉積學報,2011,29(5):825-834. Qu Hongjun, Ma Qiang, Gao Shengli, et al. Controls of 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on sandbody distributions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southeast Ordos basin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29(5):825-834.

[2] 王香增.延長探區天然氣勘探重大突破及啟示[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1):1-9. Wang Xiangzeng. Major breakthrough of gas exploration in Yangchang blocks and its significance [J]. Oil & Gas Geology, 2014,35(1):1-9.

[3] 楊仁超.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古生界沉積相與層序地層學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2. Yang Renchao. Research o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quenee stratigraphy in the Palaeozoi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Ordos basin [D]. Xi'a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2.

[4] 羅靜蘭,魏新善,姚涇利,等.物源與沉積相對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優質儲層的控制[J].地質通報,2010,29(6):811-820. Luo Jinglan, Wei Xinshan, Yao Jingli, et al. 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controlling on the upper Paleozoic excellent natural gas-reservoir in northern Ordos basin, China [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0,29(6):811-820.

[5] 劉廣林,馬爽,邵曉州,等.鄂爾多斯盆地天環坳陷北段長8儲層致密成因[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6,40(5):38-45. Liu Guanglin, Ma Shuang, Shao Xiaozhou, et al. Origin of tight reservoir in Chang8 reservoir in the north of Tianhuan depression, Ordos basin [J].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6,40(5):38-45.

[6] 陳全紅,李文厚,王亞紅,等.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晚古生代早—中期物源分析[J].現代地質,2006,20(4):112-118. Chen Quanhong, Li Wenhou, Wang Yahong, et al. The analysis of sedmient provenance in early-middle period of late Paleozoic in the southwest of Ordos basin [J]. Geoscience, 2006,20(4):112-118.

[7] 朱筱敏,康安,王貴文,等.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層序地層和沉積體系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2002,24(4):327-333. Zhu Xiaomin, Kang An, Wang Guiwen, et al. The upper Pale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west Ordos basin [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2,24(4):327-333.

[8] 王禹諾,曹青,劉寶憲,等.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巖氣成藏主控因素[J].特種油氣藏,2016,23(4):81-84. Wang Yunuo, Cao Qing, Liu Baoxian, et al. Key controlling-factor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J]. 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2016,23(4):81-84.

[9] 張才利,張雷,陳調勝,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長7沉積期物源分析及母巖類型研究[J].沉積學報,2013,31(3):430-439. Zhang Caili, Zhang Lei, Chen Diaosheng, et al. Provenance and parent-rock types of member7 of Yanchang formation(Triassic), Ordos basin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31(3):430-439.

[10] 付國民,趙俊興,張志升,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緣三疊系延長組物源及沉積體系特征[J].礦物巖石,2010,30(1):99-105. Fu Guomin, Zhao Junxing, Zhang Zhisheng, et al. The provenance and features of 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asin [J].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10,30(1):99-105.

[11] 蘇旺,陳志勇,汪澤成,等.川西地區中二疊統棲霞組沉積特征[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6,40(3):41-50. Su Wang, Chen Zhiyong, Wang Zecheng, et 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area [J].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6,40(3):41-50.

[12] 劉春雷,袁珍,李文厚,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沉積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應用[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2):267-273. Liu Chunlei, Yuan Zhen, Li Wenhou, et al. Rare earth ele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Yanchang formantion sediment in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43(2):267-273.

[13] Rodrigues J B, Pimentel M M, Dardenne M A, et al. Ag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canastra and ibiá groups(Brasília Belt, Brazil):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of a Neoproterozoic glacial event in central Brazil [J].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2010,29:512-521.

[14] 楊仁超,李進步,樊愛萍,等.陸源沉積巖物源分析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沉積學報,2013,31(1):99-107. Yang Renchao, Li Jinbu, Fan Aiping, et al.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rovenance analysis on terrigenous sedimentary rocks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31(1):99-107.

[15] 史鵬,姜呈馥,陳義國,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頁巖含氣量測井評價[J].特種油氣藏,2016,23(3):61-65. Shi Peng, Jiang Chengfu, Chen Yiguo, et al. Logging evaluation of Yangchang shale gas content in Ordos basin [J]. 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2016,23(3):61-65.

[16] 楊江海,杜遠生,朱杰.甘肅省景泰正路下志留統復理石雜砂巖沉積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科技情報,2006,25(5):27-31. Yang Jianghai, Du Yuansheng , Zhu Ji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Silurian flysch greywacke in Zhenglu, Jing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 [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6,25(5):27-31.

[17] 趙紅格,劉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進展[J].沉積學報, 2003,21(3):409-415. Zhao Hongge, Liu Chiyang. Approaches and prospects of provenance analysis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3,21(3):409-415.

[18] 王世虎,焦養泉,吳立群,等.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中下部古物源與沉積體空間配置[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32(2):201-208. Wang Shihu, Jiao Yangquan, Wu Liqun, et al. Spatial combination of Paleo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lobe of mid-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Ordos basin [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32(2):201-208.

[19] 王國燦.沉積物源區剝露歷史分析的一種新途徑——碎屑鋯石和磷灰石裂變徑跡熱年代學[J].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35-40. Wang Guocan. A new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sediment provenance:Detrital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2,21(4):35-40.

[20] Morton A C, Hallsworth C. Identifying provenance-specific features of detrital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sandstones [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4,90(3/4):241-256.

[21] 徐亞軍,杜遠生,楊江海.沉積物物源分析研究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2007,26(3):26-32. Xu Yajun, Du Yuansheng, Yang Jianghai. Prospects of sediment provenance analysis [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26(3):26-32.

[22] 屈紅軍,馬強,高勝利,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二疊系物源分析[J].地質學報,2011,85(6):979-986. Qu Hongjun, Ma Qiang, Gao Shengli, et al. On provenance of the Permian in the southeastern Ordos basin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85(6):979-986.

[23] 范萌萌,卜軍,曾家明,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晚三疊世延長期沉積相及巖相古地理演化特征[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4):9-14. Fan Mengmeng, Bu Jun, Zeng Jiaming, et al.Sedimentary facies and litho-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Yangchang formation in the late Triassic in the southeast of Ordos basin [J].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2,26(4):9-14.

[24] 李亞龍,于興河,單新,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下石盒子組盒8段物源特征與沉積相[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6,40(3):51-60. Li Yalong, Yu Xinghe, Shan Xin, et al.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He8 member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Ordos basin [J].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6,40(3):51-60.

[25] 張瑞雪,楊少春,張瑞香,等.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微相與含油性關系——以歡喜嶺油田錦99塊杜家臺油層為例[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4,38(5):78-85. Zhang Ruixue, Yang Shaochun, Zhang Ruixi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oil-bearing characteristic of braided-river delta front: In the case of Dujiatai oil reservoir in Jin99 block of Huanxiling oilfield [J].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4,38(5):78-85.

[26] 姜濤,辛仁臣.松遼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姚家組四級層序格架沉積微相分布[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5,39(1):32-41. Jiang Tao, Xin Renche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stribution under the 4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Yaojia formation in the west slope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Songliao basin [J].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5,39(1):32-41.

[27] Feng Xuedong, Lyu Hongbo, Zhang Haichun, et al. An analysis on the early Cretaceous paleocurrent direction in the Celaomiao depression, urad rear banner, Inner Mongolia, China [J]. Geological Review, 2017,63(2):277-286.

[28] Folk R L. Petrology of sedimentary rocks: Austin [J]. Hemp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8,21(8):714-727.

[29] Bahlburg H, Vervoort J D, Dufrane S A. Plate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middl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siliciclastic rocks of the Bavarian facies, armorican terrane assemblage, Germany—U-Pb and Hf isotope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J]. Gondwana Research, 2010,17(2):223-235.

[30] Zimmermann U, Spalletti L A. Provenance of the lower Paleozoic balcarce formation(tandilia system, buenos aires province, argentina): Implications for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SW Gondwana [J]. Sedimentary Geology, 2009,219(1/4):7-23.

2017-04-17;編輯:陸雅玲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項目(ycsy2014ky-B-09)

雷俊杰(1973-),男,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油氣地質勘探與開發方面的研究。

TE121.2

A

2095-4107(2017)04-0012-12

DOI 10.3969/j.issn.2095-4107.2017.04.002

猜你喜歡
質量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質量”知識鞏固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質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做夢導致睡眠質量差嗎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關于質量的快速Q&A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综合|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一区成人| 91热爆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床戏一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澳门av无码|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色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女主播|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亚洲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1区2区|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免费在线色| 久久精品66|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九色国产在线|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熟妇无码人妻|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成人在线第一页|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日一级片|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高清国产|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3p视频|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高清国产在线| 另类专区亚洲|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色婷婷啪啪|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国产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