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雍
丹都式蠟染
文/劉 雍

◎丹寨蠟染服飾,右為作者
貴州蠟染聞名于世,其中丹都式蠟染(即丹寨縣苗族蠟染和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蠟染)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品類之一。這種樣式的蠟染分布在黔東南丹寨縣排調、雅灰、揚武、復興、金中、雞加、巫蛙地區和黔南三都縣交黎、打漁、都江、普安、高硐、交梨、苗龍、三合、拉攬、陽基等地區。筆者曾三次前往該地區進行田野考察,對當地的蠟染情況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2005年,“丹寨苗族蠟染”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早期的蠟染使用自織的麻布、棉布,比較考究的蠟染制品則使用自織的有凸凹暗花的斗紋棉布。這種布厚實,經久耐用,有肌理效果,用磨芋或白芨汁在布上均勻涂抹,待陰干后用光滑的牛骨或卵石磨光磨平,為畫蠟作好準備。
用來畫蠟的鏟形蠟刀類似鴨嘴筆,但有的是平頭,有的是半圓形頭。蠟刀刀頭由雙數層數的銅片構成,融化的蠟液貯在銅片間的空隙,隨著蠟刀在布上的移動,蠟液從空隙處滲出,形成線條和塊面。而蠟刀的手柄可以蘸蠟,用來畫點。所畫線條寬度和長度,隨著蠟刀銅片的層數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用銅來做蠟刀是因為銅的熱容量大,可以較長時間保持蠟液不凝固,蠟液則盛在小銅碗或小土飯碗中,用木炭微火保溫。畫蠟時,苗族或水族婦女大多將布置于大腿上用蠟刀醮上蠟液“推畫”。傳統的畫蠟,一般不打草稿,最多用稻草桿或竹片測定距離,用指甲畫出大致輪廓。
用來染藍的藍靛由植物蓼藍制成。蓼藍春種秋收,收割后漚入大木桶中長期發酵沉淀,并加入石灰水、草木灰或土堿中和酸性,加入田銹水以增加鐵質,使顏色發青,還要喂酒使色澤鮮亮。有的還要加上陳染液、野花椒、野牡丹根等植物熬成的汁。用來染黑的染料,由野山柳、野杜鵑、板栗殼、皂礬、五倍子等搗爛后熬煮制成;用來涂紅的顏料,由茜草、椿樹皮、楊梅汁、紅花、牛血、朱砂等物熬煮制成;而用來點黃的的顏料,由黃梔子、楊槐花、石黃等物熬煮制成。
將畫好蠟的布固定在一個竹圈上,形如一頂圓頂蚊帳,以防止畫蠟部分折疊而產生裂痕。然后再放進染缸中浸染,每次兩小時左右,然后取出來晾干,讓其與空氣中的氧進行反應。浸的次數越多、顏色越深,中間還要用黃豆水、紅子根水和牛膠水反復上漿。染色完成后,用極少量的染液加水燒開,把染好的布投入其中煮去蠟,現出圖案,再用清水漂洗晾干,蠟染就制成了。有的蠟染還需要在一些小面積的部位涂上其它顏色,而被煮落的蠟收集起來可以重復使用,被稱為“老蠟”,尤其珍貴?!袄舷灐庇捎诓糠痔蓟突祀s有藍靛等雜質,顏色較深,根據復用次數的多少,有土黃、咖啡、黑色等不同色階。用“老蠟”畫出的半成品,在未染前藝術價值就不遜于完成的蠟染。

◎中期丹都式蠟染:蓮花雉雞蝴蝶紋背面
現在存世的丹都型蠟染,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約在1911年以前,藝術風格古拙而神秘,特征有以下幾點:1、受銅鼓藝術影響較大.許多蠟染紋樣直接來源于銅鼓紋樣,幾何紋樣所占比例較大;2、線條粗獷,畫面上白色塊面所占的比例較大,用點構成的圖案也較多;3、造型古拙,動植物紋樣具有幾何化、概念化的特點,動植物紋樣與幾何紋樣有機結合;4、床上用品中只發現蠟染被面而沒有發現蠟染床單。


◎未染前的蠟染(上);中期丹都式蠟染 吳伯則 作品(下)
中期約在1911年到1949年之間,藝術風格纖巧而精致,特征如下:1、受銅鼓紋樣的影響減少,脫胎于銅鼓的圓形圖案內部開始產生變異;2、主要用流暢而纖細的線條構成畫面,塊面和點的應用逐漸減少,字紋、壽字紋、攀長紋等開始進入畫面;3、動植物紋樣的比例增大,種類增加,注重對各種動植物特征的描繪;4、床上用品中的蠟染床單開始出現。
晚期大約從1949年至今,藝術風格世俗而繁復,其特征如下:1、基本上跳出銅鼓紋樣的格局,圓形圖案中填充了文字、花果等世俗紋樣;2、畫風自由而多變,構圖不一定對稱,線條有粗有細,塊面有大有小。點用得更少,有的連邊上圖案也不畫了,更多的漢字進入畫面;3、動植物形象日趨漢化寫實,原有的傳統圖案減少了,只剩下了雉、魚、龍等不多的幾種,而孔雀、鳳凰、金魚、牡丹、葡萄等外來紋樣卻大量增加;4、蠟染床單普遍使用。商店出售的綢緞被面和印花床單,有取代傳統蠟染產品的趨勢。

◎清代冊頁《七十二苗全圖》之八寨黑苗
制作丹都式蠟染的水族傳承了古越人的“稻作漁撈”文化,對于魚有著特殊感情。相傳水族祖先離開東南沿海北上時,仙人送給“遠征軍”一種肚子里裝有九種草藥的魚。途中發生了饑饉,幸虧這種神奇的食物吃一點就能產生充分的熱量,水族先民終于找到月亮山區、都柳江上游這塊沃土。后來九種藥失傳了,人們用韭菜替代,于是“魚包韭菜”成了水族最珍貴的菜肴,魚成為了丹都式蠟染中最常見的圖案之一。
銅鼓是西南少數民族自古以來最主要、最神圣的祭器、禮器和樂器,因此銅鼓紋也是丹都式蠟染的主要紋樣,而且常常是作為中心圖案來使用。在一些被面上,鳥和各種動植物圍繞著銅鼓形成一個整體,喪葬用的“壽被”也多選用銅鼓圖案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中晚期丹都式蠟染中的銅鼓圖案發生了變異,人們不一定完全模仿真實的銅鼓紋,而是在銅鼓的外型中填充進一些動植物紋樣。
許多既是苗族、水族神話傳說中的角色,又是人們常見的動植物,也成為丹都式蠟染的傳統紋樣。在丹都式蠟染中,我們??梢钥吹讲煌幕ǘ?,比如荷花和菊花在同一個植株上開放;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果實,比如桃子和石榴在同一條根上生長,這是因為它們都象征幸福美好,代表多子多壽,所以民間藝人常用錦上添花的手法來增強效果。在丹都式蠟染中還常能看到花中套花、果中套果,果中有花、花中有果,葉中開花、花中生葉的圖案。甚至動物身上長出植物,植物體內孕育動物,動植物同體的圖案也隨處可尋。這不僅是因為丹都式蠟染的創作者們在創作中需要把美集中升華,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這些民族“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即各種不同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無生物,都是有靈性的,而且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丹都式蠟染中還有眾多的幾何紋樣:云彩紋、水波紋、火焰紋,常見的還有一種馬蹄紋。這些紋樣也有其特殊含意:水波紋是紀念遷徙中渡過的河流,馬蹄紋是象征富貴和權勢,螺旋紋則有牛頭上的毛旋、救命藥草“機機豆”形象、銅鼓上的圖案、水中旋渦等不同說法。
丹都式蠟染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其藝術形式高度圖案化、裝飾化、程式化,構圖對稱均衡,造型概括飽滿、善于夸張變形。抽象的幾何紋樣和動植物等具象紋樣,在同一畫面中融合得天衣無縫。丹都式蠟染均為二維空間的平面構圖,疏密關系的處理十分高明。蠟染的作者們對于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圖案手法運用得十分嫻熟。

◎水族蠟染高手向大家展示作品(1991年劉雍攝于三都自治縣高侗)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