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寧 堅
說春送祝福
圖 文/寧 堅
◎“鞭春?!眱x式
“遠看財門大呀大地開,步步登高到呀府里來,來到貴府無呀別的事,特為主家送呀春里來?!痹趲е┰S春寒的石阡鄉村,??梢砸姷揭粋€手端“春?!薄ぜ遗砂l春貼的送春人——春官。這就是石阡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說春。封萬明是春官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居住在花橋鎮坡背村的封姓人家是唐朝開國時所封的春官。說春始于唐代,每年立春前后,春官說春活躍在全縣的每個鄉鎮、村寨。說春意在勸農重視農耕,為百姓送去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祝福,春官們的演繹為百姓送上了一份隆重的春天節氣書。
春官是我國兩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據《石阡府志》載,明清時代,每歲立春時,石阡府要整裝集隊,扎芒神和紙牛,迎春于東郊,打馬游街,大擺筵席,行鞭春禮,然后赴城南“勸農行”。
◎春 牛
春官說春以唱為主,輔以間斷性的說白,通過說唱告知農民春天來了,新的一年農事即將開始,讓農民早知來年歲月,及早耕作,體現出強烈的“勸農行耕”實用功能。
古時的祭祀儀式非常講究,春官們要用篾編紙扎“芒神”(農民形象)、“土?!保ǜ#?、“春花”,穿戴祖傳的蟒袍、玉帶、烏紗帽、粉底靴,手端春牛,簇擁過街,前往城南登上高亭,演講“一年之計在于春”的道理,再到府衙赴“迎春”宴,將“芒神”“土牛”陳列于土王廟供奉。如今的祭祀儀式已經完全簡化,僅限于春官在家里的簡單祭拜了。
春詞內容主要是“二十四農事節氣”“漁樵耕讀”“二十四孝”“講根生”等,春詞幾乎全是吉語,內容涵蓋歷史、神話、勞動、生活等方方面面,描寫了天地的形成和萬物的化育。
封姓春官說春,限于“立春”前后,春官外出前要雕刻兩塊模子,一塊雕二十四節氣,一塊雕財神。模板刻好后刷上黑墨,再用紅紙印刷春聯。春牛也叫“土?!被颉懊⑴!保砼t布和麻線,麻寓為麻子、天花,春牛及二十四節氣的春貼和牛身披的紅布、麻線則喻義祝福主家瘟疫全無、招財進寶、紅紅火火。
傳統的說春,往往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先門外后門內,在大門外說著說著就進屋了。伴隨著喜慶吉祥、韻律動人的財門歌,封萬明將象征三皇爺和護身符的小春牛托在掌中,或往主家堂桌上一放,繼續有板有眼地說唱起來。
◎出征儀式
進屋后封萬明視主家臉色編詞,一般是“一進門來朝上望,主家香盒亮堂堂。天地君親當堂坐,七曲文昌在兩旁……”如見主家臉色不爽,就會說些諸如“春官進門喜氣生,神仙送寶馬馱金。此地本是財主家,天賜搖錢樹一根……”等等。見多識廣的春官必須具有見子打子、見啥說啥的本領。
◎行走在山間小道上
說春是有講究的,既不能四平八穩地坐著說唱,又不能原地站著說唱,只能是腳踏碎步來回走動,邊走邊唱。主家除要備香、紙迎接春官,還要備麻線或五色線用于春官為主家帶“五瘟”(即五方瘟神),打發一定錢財和米粑給春官表示謝意。
明、清時代立春之時,石阡知府要行“勸農行耕”之儀,并帶頭犁田,扶犁行耕。
踩千家門見萬家人,春官的活動場所隨時都在變換,幫助主家象征性的牽牛耕地,可以贏得主家的尊重和換取一些回贈。
封萬明說,民國時期,春官每年“立春”節前都要前往省城貴陽,到省府辦理說春“執照”,這樣在封地內說春會通行無阻。倘若誰沒有完成說春任務,或違犯了行里古規,來年則不許出外說春,同時也要受到同行的譴責和鄙視。
說春是當地特有的農耕文化遺存,也是石阡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春官說春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當地許多學校都設立了說春傳習班,將說春納入特色課堂教學,舉辦了說春比賽,具有極高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的說春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傳承中得以弘揚。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阡說春是“二十四節氣”擴展名錄之一。
時至今日,每年“立春”時節前后,該縣內約有一百余名春官,手端“春?!?,走村串寨挨戶說春、送印刷著當年日期和節氣的春貼。
◎春官在說春
◎說春進校園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