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飛行能力影響鳥蛋形狀

圖/東方IC
不同鳥類的鳥蛋形狀差異很大,為什么會這樣說法不一。比如,有人認為,在懸崖上居住的鳥類會產下在一個緊密的圓圈里滾動的錐形蛋,從而使它們不會掉下懸崖。還有另一種觀點是蛋的形狀是由鳥類的孵化率決定的。
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刊發的一篇論文認為:鳥類的飛行能力是造成鳥蛋形狀差異的最主要因素。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對49175枚鳥蛋的形狀進行了分析。這些鳥蛋產自于37個目中的大約1400種鳥類,其中兩個物種已經滅絕。
研究人員用博物館中鳥類樣本的生物學測量數據計算了不同鳥類的爪翅指數(HWI)——一種代表鳥類飛行效率和遷移能力的標準指標,結果發現,鳥蛋的形狀(如不對稱性和橢圓度)與窩卵數、發育模式、環境因素或筑巢特征無關,但與HWI之間存在相關性。鑒于HWI與飛行效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飛行適應性或是不同鳥蛋形狀存在差異的關鍵驅動因素。
英國劍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克萊爾·斯波蒂斯伍德指出,鳥類會為了提高飛行效率而改進體型。它們需要更狹窄的蛋形來適應其縮窄的骨盆;而讓雛鳥合身于更狹窄蛋內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蛋變長,因此便出現了橢圓或不對稱的蛋。
不過,飛行能力和蛋的形狀之間的關系確實存在例外。比如,鴕鳥的蛋往往是球形的,而鷸舵的蛋是橢圓的,盡管兩種鳥類都不會飛行。同時,不會飛的企鵝產的也是非對稱性的蛋。研究人員將其歸結于用來在水下游動的流線型身體構造。(本刊綜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