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賽
從CMO升級到CGO:首席增長官的八般武藝
■文/王賽

自從可口可樂宣布取消CMO(首席營銷官)、設置CGO(首席增長官)開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設置CGO職位。的確,正如我在企業中擔任高管時感悟到的,戰略規劃部變成了企業計劃經濟的核心部門,他們要么更多地在研究“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要么干脆弱化成一個投資部門或者計劃與管控部門,工作并不直接指向“增長”。CMO的角色則可能更加尷尬,有人調侃說CMO的M應該從Marketing變成Money user,首席營銷官其實就是“首席花錢官”,他們握有大筆的廣告、公關和市場研究預算,但是缺乏戰略整合能力,錢花了不少,但是未能指向戰略增長。
營銷的核心應該是作為一種市場增長戰略,成為公司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這才是菲利普·科特勒定義的營銷——創造卓越的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
那么CMO應該如何升級?如何才能變成CGO?
依據我們多年用市場戰略服務CEO的經驗,以下八大能力是CGO要具備的。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企業業務增長,可以從很多維度,比如財務上通過杜邦分析找出可以改善的空間、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改變激勵模式并賦能于員工。但是聚焦到市場,我更認為CMO升級到CGO的核心在于“建立基于市場增長的戰略”。我把這種首席增長官也叫做“首席市場增長官”,以此區別這個角色與公司內其他角色對金融和運營操作的不同。
我給很多公司的CEO做顧問,發現目前CMO和CEO對接時,CMO極其缺少市場增長藍圖的構建能力。什么叫市場增長戰略藍圖?就是用一張紙說清楚公司市場增長的來源、邏輯、結構的對應關系。比如,具體到一個零售店,其市場增長來源比較簡單:新客戶的獲取能力、老客戶的維護能力,以及客戶錢包份額的擴展,基于這三項指標可以不斷分解,形成一張整體的市場戰略增長圖。
再以一家O2O互聯網公司為例,其核心目標是迅速提升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總量),作為這個企業的首席增長官,第一步應該把基于市場增長可能的各個維度列出來,并通過構建這些維度的關系,形成市場增長地圖,比如“結構化增長”和“非結構化增長”,而“結構化增長”還可以分拆出多個維度,包括“獲取更多用戶”、“鎖定用戶”和“經營用戶價值”,其中每個指標都可以再次拆解,不斷細化后,才知道具體的市場工作到底指向地圖中的哪個維度,市場費用指向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這張市場增長地圖,就好比一場戰爭的作戰地圖,如果缺少它,很容易陷入“不審時則寬嚴皆誤”。

什么叫做公司的增長向量?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公司增長的遠景及對公司業務本質回答的集合,這是一個CEO要面對的問題,但是CGO需要理解這個問題,更要幫助CEO甚至董事會定義公司的增長向量。比如對自己公司未來競爭地位的定義:做行業的領導者、顛覆者,還是跟隨者,或者是利基者?
以德國波恩-萊茵河邊上的大量制造業企業為例,它們增長的核心在于做強,在于傳承最好的制造業技能,所以這個地區很少出現靠并購增長的大型企業,甚至很少有上市公司,這種公司被管理學家西蒙稱之為“隱形冠軍”。而另一些企業不一樣,比如百度最近把自己定義為“人工智能”公司,騰訊提出“連接一切”,這些對商業本質的定義,都直接決定了CGO應該規劃的公司增長方向和資源投入重點。
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競爭戰略的核心在于3C(公司、客戶、競爭者)相互之間的博弈空間,而這三者之間的空間又受到競爭環境的影響。和以前不同的是,在當今數字化連接的時代,這種顛覆性的影響變得如指數級般擴大。CGO要幫助CEO審時度勢,洞察行業變化的軌跡。行業變化的軌跡可以從兩個變量上做出界定,即核心資產有無受到威脅、核心業務有無受到威脅。寶鋼洞察到自己的核心資產——原有的寶鋼銷售渠道,逐漸被互聯網侵蝕,所以開始投資新的互聯網平臺進行鋼鐵交易;摩拜單車一夜之間興起,變成滿足用戶交通出行需求最后1-3公里的補充時,滴滴果斷參與,成為戰略投資者。另外,更重要的是能獲取“消費者行為比特化”后可以追溯到的數據,今天的收購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原有的收購更多是資產的并購,而現在則可以通過交易數據并購“趨勢”、并購“人群”、并購“品牌”,這些增長維度都是數字連接后帶來的新視角。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需求已死”,中國市場與以前不一樣的是,現在進入了一個供給豐饒的消費社會,當需求已經被原有的廠商高度滿足時,應該如何推動市場增長?很重要的一個角度在于重新定義市場、消費者及價值主張。太陽馬戲團通過馬戲團+視覺演繹體驗重組整個價值曲線。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水平營銷”是一種系統的需求再生增長手段,變換一個角度,可以得到無窮的增長空間。
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指的是每個購買者在未來可能為企業帶來的收益總和。大多數企業主要的營銷策略就是要不斷考慮:到底哪些客戶關系值得企業維持,哪些不值得。因此,企業要對顧客數據進行更加精細的研究,更加精確地測量出顧客終生價值。例如加拿大Sears連鎖零售集團,在對自己的顧客數據庫進行整理分類,研究消費者購買行為和購買潛力時發現:只通過郵寄目錄購物的消費者平均每年的購買金額為492美元,只通過商場購買的消費者平均每年的購買金額為1020美元。而令他們吃驚的是,那些既通過郵寄目錄同時也親自前往商場采購的顧客,平均每年的購買金額為1883美元。這個發現使得Sears連鎖零售集團的管理者決定調整自己的營銷戰略,在所有連鎖店的入口、出口、顧客流通量比較大的地方和收銀臺旁邊等位置,都擺放精美的郵寄目錄和郵寄訂單。這個小小的舉動,第一年就使得Sears連鎖零售集團的銷售額增長了2.5億美元。
對B2B企業而言,客戶價值的管理則更為重要。
這篇文章涉及的品牌增長更多關乎CGO的層面,因為企業CMO談品牌更多談到的是品牌價值管理,比如品牌如何定位、品牌形象如何設計、品牌如何整合傳播等,但是CGO層面的視角可能不一樣,既要關注品牌基本要素,還應該上升到“品牌資本家”的高度,對品牌資源進行重組,比如能否有效構建公司品牌(而非產品品牌),如何設計公司品牌的架構(比如應該增加或減少幾個品牌,這些品牌和母品牌之間構建何種資產呼應關系),如何針對新的裂變需求構建新的品類品牌(如阿里巴巴從淘寶中分離出天貓),再往上走,還有基于品牌的并購、品牌融資、品牌延伸、品牌金融化等。

Sears是一間領先的多種經營零售公司,提供商品和相關服務。
營銷有4P,但真正落實到企業中,營銷部門可能連第一個“P”(product產品)都管理不了。這說明原有的營銷組織中,市場與研發完全脫節,營銷部門更多承擔了把研發出來的產品賣出去的任務,甚至只是宣傳出去,這也是營銷缺乏戰略化職能的癥狀,同時也是“市場驅動”和“驅動市場”的區別。營銷作為增長戰略有沒有幫助企業改革供給側?有沒有通過水平營銷的思維,參與到企業產品、服務的設計中,構建跨界產品?有沒有通過真正精準化的定位戰略,改變目標消費人群的心智,讓產品更好地進入他們的生活?有沒有通過有效的市場調研和大數據分析,挖掘消費者的痛點,將痛點融入到產品中,打造爆品?以增長的思維改革供給側,以市場為入口改造產品供給,也是CGO重要的核心能力。
首席增長官的職能核心是“增長”,所以要從戰略全景觀察公司在產品、服務交付給客戶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全面關注客戶的后續發展態勢。以最近現象級的案例百雀羚刷屏的內容營銷為例,如果CGO判斷公司交易效率不足的關鍵是“品牌知名度”不夠,那么這場營銷戰役打得就很對,180萬元的投入換來了超過1億的關注量;但如果判斷公司交易效率較低的問題不在于品牌的知名度,而恰恰在于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情況下交易度低,那么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就是電商的轉化率了。所以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場戰略的目的是一脈相承的。
以上是CMO升級到CGO需要掌控的八項核心能力。換一個方式看,CGO的核心在于業務增長,這個職位既需要整合原有CSO(首席戰略官)的戰略資源布局思維,又需要整合CMO對消費者的深入洞察,還需要整合CDO(首席數據官)對數據和互聯網的偏好。總而言之,CGO既要有宏觀判斷的能力,又要有微觀操盤的能力,可謂十八般武藝俱全。當然,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指向增長,CGO確實是企業今天最需要設置的職位。其實,這也正是科特勒咨詢集團幫助企業構建的核心價值。
王賽:科特勒咨詢集團(KMG)中國區合伙人,主管并領導科特勒咨詢(KMG)中國公司的數字戰略咨詢業務,是極少的既精通戰略咨詢,又諳熟大數據商業化應用的高管顧問,有超過15年戰略咨詢經驗,擔任多家公司的CEO及董事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