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卉
(重慶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65)
英語專業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改革研究
陳 卉
(重慶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65)
為了契合教育部即將頒布的《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對形成性評價的要求,本研究嘗試將形成性評價體系用于英語專業翻譯類課程,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本評價體系除常規的平時表現及作業等內容,增加了翻譯項目以及科研創新獎勵加分兩大塊評價指標。力求在翻譯項目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通過科研創新項目獎勵機制,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能力。
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思辨能力;協作能力;科研能力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撰《評價方法論》(Scriven,1967)一文中首先提出來的,指在課程實施進程中向課程設計者提供信息以改進課程的過程。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后者指的是課程結束后向決策者提供關于課程是否有效和成功的信息(Richards et al., 2000: 180)。不同于終結性評價在課程結束后通過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的成績,形定形成性評價具有諸多的優勢。它可以為正在進行的教學提供反饋信息,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隨后的教學活動,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翻譯類課程實踐性特別強,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能在教學活動中及時有效地監控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與科研創新能力。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已提出近半個世紀了,真正用于各國教育領域以及各個學科的情況參差不齊。中國教育部即將頒布的《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評價應以促進學習為目的,根據培養方案確定評價的內容和標準,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合理使用評價結果,及時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因此,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對新形勢下英語專業課程的發展十分必要。
1.1研究現狀
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相關教育管理機構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廣泛推行形成性評價。而我國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 90年代末才出現形成性評價的相關文獻”(吳昌提,等,2009: 66)。形成性評價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方面,較早的有朱姝(2002)及周蓉(2003)等。王華與富長洪(2006)、呂丁(2012)、黃紅兵等(2012)、金艷菊與洪麗(2015)對2014年以前的文獻進行了梳理,認為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方面的論文多在早期多處于理論討論階段,研究存在樣本小、周期短、創新度低以及少實證等問題,現階段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形成性評價量規的開發與應用”。蔣宇紅及周紅(2010)等對形成性評價對大學生英語課程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并證明了它的有效性。曹榮平等(2004)、牛曉(2010)、王學鋒(2016)等對大學英語寫作、口語等具體課程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研究。對翻譯類課程的形成性評價研究很少,僅有那彩霞(2009)、李盛曦(2009)、李平(2012)、王艷(2015)等幾篇文章討論翻譯課程的形成性評價,但只是根據理論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未能在實踐中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供同行參考。值得借鑒的是文秋芳(2011)的《〈文獻閱讀與評價〉課程的形成性評估: 理論與實踐》一文, 她根據形成性評價的三個重要環節“確立目標,收集學習證據,給予反饋”進行實踐,采用學生座談會記錄、學生的反思日記以及學生的課程作業三個指標進行分析,提出了具有可借鑒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生相關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
1.2 存在問題
對近年來形成性評價與翻譯類課程相結合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不成熟,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現有研究多從個人感悟出發,未能在實踐中具體應用和進一步完善,還沒有形成相對合理且科學的評價標準;第二,目前大多數的翻譯課程考核方式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仍然具有強大的決策效應;第三,由于缺乏實質內容和具體細節,目前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指導教師開展形成性評估的作用十分有限;第四,未能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提高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英語專業翻譯類課程的評價體系亟須改革。本研究的改革目標與具體內容如下:
2.1 改革目標
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解決翻譯課程長期以來終結性評價占主導的問題以及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學做分離、學用分離”的問題。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多元與互動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師生及生生的交流,以便及時調整及改進教學策略,使翻譯類課程評價體系真正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反撥作用。通過小組翻譯實踐與自評互評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及撰寫論文,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2 改革內容
改變以前以期末考試(終結考試)決定總評成績的現狀,調整課程總評成績構成比例為:學期成績 = 期末考試成績(40%)+ 平時表現及作業成績(20%)+ 翻譯項目(40%)+ 科研獎勵(10分)。形成性評價構成總評成績的60%以上,如下圖所示:

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構成比例圖
形成性評價體系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平時表現及作業20%:考慮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及課內課外作業情況。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活動情況及作業完成情況;酌情考慮作業完成質量。此部分由教師根據學校、學院及課程的相關規定評價,期末公布,保證公開、公正。
翻譯項目40%:翻譯項目報告書、翻譯項目口頭陳述、翻譯終產品及翻譯項目小組協作及表現各占10分。任課教師在學期第五周左右提供不同的英漢語真實原文本若干份(依據班級規模而定),由班級中自主產生的幾名同學充當該文本的翻譯項目經理,選取自愿翻譯的文本后,在全班招募該翻譯項目的翻譯團隊(4-6人為宜),每個翻譯團隊在項目經理的統籌安排下各司其職(初稿、二稿、三稿、審校等角色)。在翻譯過程中,要求學生撰寫翻譯日志,并通過自我反思以及小組討論等形式,完成對翻譯文本的自評與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工作。在整個翻譯與評價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及評價3個方面的思辨能力。項目進行過程中,如有困難應及時與教師交流溝通,還可向其他團隊尋求協助。各團隊在第12周左右上交該翻譯項目報告書,項目報告書內容包括:該翻譯項目名稱、翻譯文本類型及特點、采用的翻譯策略、翻譯團隊的分工安排、翻譯中的難點及解決方法、翻譯項目工作進度安排等。在學期結束前安排2-4學時進行翻譯項目報告會,每個翻譯團隊向全班同學匯報演示翻譯項目完成情況。每個團隊將選定的原文本、翻譯終稿(終產品)以及翻譯項目報告書打印好上交,作為評價依據。終產品10分由任課教師根據統一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定;翻譯項目報告書10分以及翻譯項目口頭陳述10分由除本團隊之外的其他翻譯團隊根據某一團隊項目報告書及匯報情況評定;翻譯項目團隊協作及表現10分由小組成員自評與互評產生。
科研獎勵10分包括參與大學生科研項目、撰寫及發表相關論文以及參與翻譯相關競賽獲獎等,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獎勵5-10分。
2.3主要特色
本改革以省部級和校級相關科研項目為依托,以筆者所在學校本科翻譯專業、英語專業、英語二專業以及MTI翻譯課程為載體,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和完善多元與互動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并通過體系中的翻譯項目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通過科研獎勵加分制度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3.1 評價系統的多元性與互動性
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具有多元性,包括7個客體和3個主體。這7個客體是:翻譯項目的4個部分(翻譯項目報告書、翻譯項目口頭陳述、翻譯終產品、翻譯項目團隊協作)加平時表現、作業以及科研獎勵7個模塊;3個主體由學生本人、學伴以及教師3個方面組成。這一體系改變了以前翻譯教學過程中,“老師講解—學生練習—再評講”的傳統模式。在翻譯項目的操作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評及學生間的互評,注重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公開性,更加全面和公正,避免了終結性評價因主體單一而造成的片面性。這一體系也具有互動性,能在翻譯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在教學活動中及時有效地監控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有助于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3.2 通過翻譯項目培養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本改革以“翻譯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在翻譯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實際生活中的各類真實翻譯材料作為訓練內容,完成翻譯任務,形成翻譯終產品,并撰寫翻譯項目報告,就翻譯過程中的收獲、重點及難點進行匯報。具體操作如下:教師講解翻譯理論與技巧之后,學生通過翻譯項目進行翻譯實踐;再通過自我反思、撰寫翻譯日志、自評互評、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以及評價3個方面的思辨能力。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流程圖如下:
在實施翻譯項目的全過程中,翻譯項目報告書、翻譯終產品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的,而且團隊協作表現占總評成績的10%。因此各小組是整體單位和緊密的團隊,小組成績關乎自身,小組成員之間必須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他們在完成自身角色的同時,還要對其他成員進行幫助與評價,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2.3.3 通過加分獎勵培養科研能力
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對參與科研項目,撰寫并發表科研論文以及翻譯相關比賽獲獎的學生實行加分的政策。通過課程加分,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申請學校的創新創業項目。教師指導學生以翻譯為研究內容,就翻譯與思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提出新問題;同時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和分析,獲取有助于解決問題的信息和數據;再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研究論文,闡述自己的研究發現,逐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翻譯相關的各類比賽,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翻譯能力。
通過兩個年級的試驗,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研—用”一體化的翻譯課程教學模式。學生增強了思辨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學會了科研,更提高了實際翻譯能力。
3.1以形成性評價為核心的翻譯類課程教學模式
以翻譯項目以及科研獎勵加分為特色的、以形成性評價體系為核心的翻譯課程教學模式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已用于翻譯理論與實踐、商務英語翻譯、英漢筆譯等課程教學中。翻譯類課程教學效果好,學生滿意度高。以下是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及項目參與心得體會:“老師上課旁征博引,讓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希望能將這樣的上課方式繼續延續下去。”“翻譯項目訓練不僅鍛煉了大家的翻譯實踐能力,更讓我們體驗了整個的思辨過程,懂得了如何正確分析、推理判斷與客觀評價?!薄皡⑴c‘重慶郵電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無疑是我大學生活中非常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對于我即將到來的研究生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斑@段經歷將會是我人生路上最難忘的一次經歷之一?!薄巴ㄟ^這次科研訓練計劃,我大致的了解了一篇人文社科論文撰寫過程以及平時英語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的實踐轉換,能夠借此彌補我們課堂理論上的空缺”。
3.2科研與實踐成果
通過這一評價體系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他們參與科研項目,撰寫并發表科研論文,還在翻譯類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
學生自己申請、承擔了3項翻譯相關的大學生科研項目:“科技、文學及商務翻譯實踐與相關理論”,“歸化與異化翻譯法在不同翻譯文本中的應用”“在翻譯過程中培養思辨能力”。以這些科研項目為依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相關論文八篇:《從〈警察與贊美詩〉看英漢句型結構差異》《歌詞翻譯——因雅而信》《 從〈傲慢與偏見〉節譯中看文學翻譯的‘信’》《網絡流行漢語的歸化和異化英譯策略》《培養思辨能力,提高譯文質量》《論翻譯實踐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論思辨能力在翻譯中的作用》《歸化與異化翻譯理論在影視字幕中的應用——以電視劇〈瑯琊榜〉為例》。其中前4篇已公開發表,另外3篇已被雜志錄用,待發表。由學生完成的調查報告《重慶市、河北省及安徽省部分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善調查報告》在學?!皩W生科技節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三等獎,他們還在全國公示語翻譯(英語)糾錯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翻譯類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由學生平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翻譯項目以及科研創新獎勵加分幾個部分組成。其中翻譯項目內容包括項目報告書、項目口頭陳述、翻譯終產品以及翻譯項目團隊協作與表現四個方面;科研創新獎勵加分包括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立項、撰寫與發表科研論文以及參加翻譯類比賽獲獎。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由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以及教師評價3個部分組成。
翻譯類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通過實施翻譯項目,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科研獎勵加分制度,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參與各類相關競賽,鼓勵學生撰寫科研論文。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科研能力,這幾種能力又反哺學生的翻譯能力,使之再上新臺階,學生參與各類翻譯實踐及翻譯比賽獲得優異成績。
Richards, J. C., P. John & H. Platt. 2000.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G]∥ R. Tyler,et al. (eds).PerspectivesonCurriculumEvaluation. 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No. Ⅰ.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39-83.
曹榮平,張文霞,周燕. 2004. 形成性評估在中國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 (5): 82-87.
曹榮平,陳亞平. 2013. 形成性評估及其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探析 [J]. 中國翻譯 (1) : 45-50.
黃紅兵,穆鳳英,王琛蕾.2012.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應用研究綜述 [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 26 (8): 111-114.
金艷菊,洪麗.2015. 中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 10 年應用研究 [J].中國冶金教育(2):48-51.
蔣宇紅,周紅.2010.大學英語采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 [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69-74.
李平.2012 .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探究 [J]. 教育與教學研究,26(12):99-101.
李盛曦.2009. 形成性評價在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運用 [J]. 中國成人教育 (17): 134-135.
牛曉.2010. 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4 (1): 66-74.
那彩霞.2009.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形成性評價模式的探討 [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 : 104-106.
呂丁.2012. 近十年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研究述評[J]. 現象透視(12):55-58.
王華,富長洪. 2006. 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 [J]. 外語界(4) : 67-72.
王學鋒.2016. 形成性評價對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動態影響研究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9(4):102-110.
王艷.2015. 商務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中形成性評價體系探究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34(4):146-147.
文秋芳.2011.《文獻閱讀與評價》課程的形成性評估:理論與實踐 [J]. 外語測試與教學(3) : 39-49.
吳昌提,林菊芳,陳寧紅.2009. 國內外形成性評價述評——兼評開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 [J]. 現代遠距離教育(3):66-69.
周娉娣,秦秀白.2005. 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 [J]. 外語電化教學(5) : 9-13.
周蓉.2003. 英語學習中形成性評價的策略與操作 [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7(12):49-51.
朱姝.2002. 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 [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5):123-124.
責任編校:蔣勇軍
A Study of Reform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ranslation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
CHENHui
For the purpose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NationalStandardsofTeachingQualityforUndergraduateEnglishMajorswhich is to be issued,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ranslation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 is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teaching practice. Besides performance and assignment,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s translation program and awarding additional point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program, students’ abilitie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operation are cultivated, and awarding additional points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nslation courses; formative evalu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research ability
H319
A
1674-6414(2017)04-0133-04
2017-02-26
重慶郵電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漢翻譯中譯者思辨能力培養研究”(K2016-13)、重慶郵電大學2016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翻譯類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改革研究”(XJG1609)的階段性成果
陳卉,女,重慶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哲學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