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周武兵
關鍵詞 高考文綜卷,歷史辯證邏輯,推理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7)15-0003-07
歷史是一門邏輯思辨的學科,正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目前歷史高考側重于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核,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歷史教師未能領會歷史學科思辨特點,造成他們在教學中忽視了歷史學科辯證邏輯方法的正確運用,這不僅影響到歷史思維能力目標的達成,也導致眾多的考生面對全國高考文綜第41題①束手無策。
文綜第41題屬于材料分析題。材料分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通過呈現一段或幾段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已獲得的歷史知識,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提出的問題。這種試題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材料組織和表達能力。從近年來文綜41題的命題情況來看,該題的命題目的是檢測考生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分析和論證問題等能力,核心就是課標與考綱強調的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評價學的視角,命題者如何通過一道試題去檢測考生的高層次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呢?這種能力的檢測與考核,不是通過知識點的測試,而是通過具體答題思路去判斷考生是否掌握了某一思維方法,其論證分析方式是否符合學科的要求,進而評析考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水平。即根據考生答題情況,去分析考生的邏輯思維、史論結合進行論證的能力。
41題是如何檢測考生的學科思維能力的呢?這就需要概括歸納近年來41題的類型以及考核的重心。
2017年文綜Ⅰ卷42題,命題者提供了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簡表,要求考生從表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予以闡述;Ⅱ卷42題提供了一則“鐘表的演變”簡表,要求考生從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進行闡述;Ⅲ卷41題,命題者根據呂思勉主編《中國通史》等,提供一則近代中國社會變化的材料,要求圍繞材料自擬論題進行闡述。2016年文綜Ⅰ卷41題,命題者從盧梭《社會契約論》中選擇一段材料,要求考生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Ⅱ卷41題,命題者根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提供玄奘、鑒真兩人的生平介紹材料各一段,要求考生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Ⅲ卷41題,命題者據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提供圖文材料各一,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自開商埠的信息,并簡要分析。2015年文綜Ⅰ卷41題,命題者提供某學者為說明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所引用的公式,要求考生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公式進行探討;Ⅱ卷41題提供能夠反映我國1950~2008年節假日變化多種趨勢的一覽表,要求考生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2014年文綜Ⅰ卷41題,命題者提供了一則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抗日戰爭”內容的目錄摘編,要求考生對該目錄提出一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Ⅱ卷41題提供了兩份世界近代史教材目錄,一則摘編自《世界歷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一則摘編自《世界史·近代史編》(2011年版),要求考生比較兩份目錄并指出其中一處不同,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2013年文綜Ⅰ卷41題提供了東漢十四州示意圖、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要求考生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Ⅱ卷41題提供了清朝太和殿圖、英國王宮及首相官邸圖,要求考生提取圖中的信息,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比較說明。
2017年的三道41(42)題,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根據史實予以闡述、論證。2016年的三道41題,要求考生從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信息或論點(論題),采用史論結合的方式,圍繞所提取的信息、論題、論點,證明其正確性。2015年Ⅰ卷41題要求選取科學技術與公式中一個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Ⅱ卷41題要求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種變化趨勢,對變化趨勢原因進行說明論證。2014年Ⅰ卷41題,要求考生提出一條修改教科書目錄建議,說明修改理由;Ⅱ卷41題要求考生指出兩份教科書目錄中的一處不同,分析出現不同的原因。2013年Ⅰ卷41題,要求考生從地圖中提取兩項信息,結合史實進行論證說明;Ⅱ卷41題要求考生從圖片中提取兩國宮殿建筑方面的信息,從政治史視角進行分析說明,解釋自己提取的信息。
大多數的一線歷史教師認為,近年來41題題型在不斷變化,應對比較困難。透視上述12道41(42)題,可以看出命題者的基本思路以及考題的考核技能要求與解題應對策略。這些考題大都要求考生根據材料,提取一個觀點、論點(論題)或信息,然后進行論證或說明。從史學方法論的視角來看,所謂提取的信息,也是一種論題(即論點、觀點)。無論是2015年41題的選取科學技術與公式中一個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一種節日變化的趨勢,還是2014年41題的修改教科書目錄、指出教科書目錄中的不同,這兩年的四道41題在解題上均沒有跳出需要考生提出并論證論題的范疇,即要求考生首先運用歸納、分析等方法,提取信息或提出論點(論題),根據問題要求,對論點(論題)進行論證說明。一些考題要求考生去分析信息出現原因,也是從論證的視角,對論題或信息進行的一種分析說明。
文綜考綱在檢測考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目標上,提出了四項能力要求,即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當前學者與老師在分析41題時,基本是依據上述目標進行闡述,認為41題命題比較理想,要求考生理解試題提供的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信息進行準確、合理的解讀;要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去論證、評論歷史觀點或歷史問題,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要運用史論結合的方式,分析歷史結論,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等等。這樣的分析雖有價值,但很難讓一線教師與廣大考生從中得到明確的解題啟示。
多數教師普遍反映41題不斷變化,比較棘手、難以應對。如果從史學方法論的視角去審視,41題的考核目標比較固定,即主要考核考生的學科邏輯思維能力。表面上41題出題形式多樣,從答題的論證方式來看,其解題思路大同小異,均要求考生能夠運用辯證邏輯的方法,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歷史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依賴于正確的推理形式與過程。推理思維是一個包括信息獲取、加工、反饋等諸多環節在內的完整的思維操作過程,①這種思維離不開正確的推理形式。推理是“用于推導出某一問題結論的思維方法;每一步都必須與前后有聯系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②就歷史學科而言,推理是一種論證問題的方式,而論證“是指出下判斷的根據和理由的思維過程”,“一般一個論證可以分析成論題(或論點)、論據、論證方式三要素”,其中論證方式“指論據和論題之間的聯系方式,它回答‘怎樣論證的問題”,論證方式就是論證中的推理形式。③
命題者在41題的評分說明中,大都強調提出的觀點或提取的信息合理、明確,論據準確,史實引用合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這樣的說明側重的就是論證方式,41題的解題關鍵在于論證方式是否縝密。應對41題,通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論點固然重要,如果考生想獲得高分,應能夠運用正確的論證方式。因為閱卷者是根據考生的論證,來分析考生是否掌握了高層次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如果論證不當,即使論點合理,考生同樣不能拿到理想的分數。對于論點與論據,老師們比較關注,但是對于論證方式,如何具體運用這樣的論證、有沒有什么清晰的推理形式?許多老師并不清楚。
人們對某一具體的歷史過程和歷史事實的認識,要經過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逐步認識歷史的目的。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歷史學習,均需要“人們對大量相互矛盾的各種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考證、辨別,然后從中勾畫出歷史發展的外貌,復原歷史過程,這相當于歷史認識的感性階段;透過歷史事實與歷史過程的表象,探索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提高人們在歷史所提供的現實基礎上創造新的生活的自覺性,此則相當于歷史認識的理性階段”。④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形成歷史認識,大體采用“提出問題或假設—查閱、分析資料—概括結論”的方式,這一方式的運用離不開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所運用的方法有形式邏輯方法和辯證邏輯方法。形式邏輯方法是“依據形式邏輯的規則,運用概念、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的方法”;辯證邏輯方法是“依據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通過抽象以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辯證思維形式進行理論思維的方法”,“要求人們的思維具有唯物辯證的特性,要用矛盾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它主要包括抽象法、歸納—演繹法、分析—綜合法以及邏輯—歷史方法等基本形式,“在思維方法上,它把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方法辯證地統一起來”。⑤“從歷史思維形式或歷史科學研究邏輯的角度看,史學方法論是一種具體—抽象—具體的縱向結構,它包括一系列的經驗實證方法和理論思維方法”。⑥其中的理論思維方法,更多運用了辯證邏輯方式。
所謂歷史論證中的史論結合,“史”指史料、史實,“論”則指史識、觀點。“史與論的關系只能是史料與觀點的關系。”“如果說從史到論是形成觀點的階段的話,那么,從論到史便是驗證和表述觀點的階段。從史到論,又從論到史……構成了歷史研究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可歸納成一個公式:史—論—史”。⑦大體來說,由史到論主要使用歸納推理,從論到史主要使用演繹推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史和論是統一的,即觀點與材料應統一。兩種推理形式在史論結合論證中的綜合運用,意味著歷史學科運用的方法主要是一種辯證邏輯方法。
學習歷史,離不開邏輯論證。考生在答題中所運用的各種推理,都是論證。推理的前提是論據,而推理結論就是論題。①41題要求考生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邏輯推理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當屬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的結合,它們是歷史學科邏輯推理形式中最基本的兩種形式。對于41題的解答,評卷者是根據考生的論證推理的縝密性去判分的,歷史知識只是反映學生學科素養、學習潛力的必需平臺。針對41題的檢測目標與評分依據,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領會具體解答該題所需要的邏輯思維方法。
解答41題需要哪些基本的步驟與環節呢?我們結合文綜在參考答案中提供的示例,予以說明。
2016年Ⅲ卷41題要求考生從試題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自開商埠的信息,并簡要分析。答案示例: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區(論題)。沿海地區已有眾多被迫開設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對便利、經濟相對發展;自開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條件,促進地區發展,并抵御外侵(史實)。
2014年Ⅰ卷41題要求考生提出一條目錄修改的建議,說明修改理由。答案示例:增加淞滬會戰一目(論點)。淞滬會戰是抗戰初期中、日雙方的重大戰役,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侵略,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史實)。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應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戰全貌(說明)。
解題的第一步是根據考題要求,讀懂材料;第二步是歸納結論(概括出相關的信息、論點或論題);第三步,提取已有知識或材料信息,論證所提結論的合理性或分析相關的原因。通過上面兩道題答案示例(括號與其中的文字是筆者所加),可以看出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是答題的關鍵。顯然,第二步、第三步是得分的重心,評卷者看到的考生答案就是這兩步的結果。這兩步涉及了歷史學基本的思維方式。根據目前廣大考生解答41題的情況,他們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論點不合理,論證不嚴密,分析欠全面。
考生提出的論點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為他們未能有效地根據材料進行準確的歸納概括。歸納是思維的基礎,是在思想上將許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歸納為一類,或將某種事物已分出來的一般的、共同的屬性、特征結合起來,從而得到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結論的過程。它是人們形成概念的直接前提,有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②在歸納過程中,當考生提出論點時,又需要運用演繹推理,分析論點的嚴密性,為后文的論述打下鋪墊。僅利用歸納,可能造成考生雖提出了論點,但難以論證充分、自圓其說(詳見本文第四部分的分析)。
考生在解題時論證不嚴密,分析欠全面,主要是未能有效地運用史論結合的論證方式。在史論結合這一分析過程中,需要考生使用分析、演繹以及整體思維等推理形式,進行思考。這在41題解題時體現在第三步環節中。分析方法指人們在思維中把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特點和因素,對它們分別加以考察的一種邏輯方法。③考生要知道,自己解決的問題是屬于哪一個方面,以免自己的論述出現張冠李戴。整體思維要求從事物內部的各種因素及其關系、從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關系出發,去認識事物。它著眼于事物的全局,要求從根本上、總體上把握事物的發展。整體思維方式具體表現為: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整體,站在整體的高度分析事物,不被事物的枝節所束縛;認識到組成事物的各元素是整體中的元素,某一元素的變化會引起整體的變化;善于研究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把非本質的東西當做本質。④由于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復雜,擁有一個綜合的眼光,就能夠全面看問題,知道在具體分析問題時,選擇怎樣的視角,懂得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思想等方面觀察問題。
例如,2016年Ⅱ卷41題提供玄奘、鑒真兩人的生平介紹材料各一段,要求考生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如何根據題意提出觀點?試題涉及的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內容,很多考生喜歡從這一視角提出觀點進行論證,但這一解題的思路過于狹窄。如果學生掌握了有效利用聯想、綜合的思維方式,該題解答就會有很多的視角。圍繞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題,可以從漢代、唐代、宋代、明代,乃至清代的歷史發展狀況,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如果跳出材料本身的束縛,透視中國在古代對世界歷史的貢獻,我們會發現解題的視野豁然開朗,可以是經濟、文化、政治層面的,也可以是外交、軍事等層面的。有效聯想與綜合的思維方式,可以使考生擁有極其寬廣的解題視野。面對41題,如果考生從中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角度,結合掌握的知識進行論證,相信拿到高分并不是一件難事。
在考生的分析論證過程中,還要保證推理的形式正確,使用的概念、判斷要保持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同時要持有充足的理由,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思維的基本規律與推理的基本規則要求,排除與考題無關的信息等,做到推理形式與推理內容的相互統一。
解答41題主要使用辯證邏輯推理的方法,要求綜合運用歸納、演繹等各種推理形式,使推理能夠得出科學的結論。對于歸納推理,一線歷史教師比較熟悉,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重視對學生歸納能力的培養。但對于演繹推理、整體思維、推理形式的正確,很多教師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演繹推理,甚至有不少教師自己也不理解,這就影響到歷史教學的順利實施。
演繹推理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①它多是“由幾個前提和一個結論構成的議論”,②“是前提和結論間有必然性聯系的推理”。③“一個推理形式正確的演繹推理,如果前提真實,那么結論也必然真實”。④演繹推理的前提是結論的充分條件,演繹推理的結論在邏輯上是必然的。“演繹推理有助于人們從一般性的知識出發,探討具體實際的問題。因此,演繹推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推理方法”。⑤
例如16年Ⅱ卷41題答案示例:
觀點: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論述:中國古代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經絲綢之路傳到歐洲。這一傳播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發展,火藥的傳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指南針促進了地理大發現;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為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條件。
從答案示例來分析,似乎看不出演繹推理是如何在該題中運用的。其實仔細將該題給出的答案示例分解,不難發現其符合演繹推理的思維方法要求。
前提: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大前提),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代表(小前提)。
結論: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在上述示例中,提出的論題“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已經蘊含著一個結論在其中,要求考生結合論題(即前提),列舉符合結論的具體的貢獻事例,論證為什么說“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即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演繹推理方式的表現。
一個演繹推理由前提推出正確的結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前提真實和推理形式正確。在演繹邏輯系統中,每一個有效的推理,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都是必然的。演繹推理由前提、邏輯規則和結論三個部分構成。前提通常是已知的判斷,它們是推理的依據和理由;邏輯規則是推理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形式結構;結論則是由前提按一定邏輯規則推導出來的判斷,是整個推理的結果。所以,演繹推理的結論必然蘊涵于前提之中。①根據目前考題提供的答案示例,應對41題所采用的史論結合的論證方式,與演繹推理形式有諸多契合之處。當觀點已經確定,考生只需要尋找相關史實即證據進行論證就可以了。這里的觀點至關重要,如果解題時推理的結論未能蘊含于觀點即前提中,考生的分析論證自然很難做到邏輯嚴密,要想使自己的分析能夠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必須使結論與前提一致。這一要求就是演繹推理強調的,符合演繹推理的結論必然蘊含于前提之中的規則。
我們從史料或史實中提取(歸納)出結論,這個結論已經蘊含著比較充分的史實信息了。當命題者要求論證結論的正確性時,我們只需要將證明觀點的信息呈現出來即可。高考41題要求的論證信息,既有依據材料的信息,但更多的要求是提供材料之外的史實信息,要求考生按照題目的要求另行選擇證據,準確表述史實,切中主題。
歷史的辯證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邏輯推理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應對41題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史論結合的論證方式,合理運用推理形式,得出正確的結論呢?②
第一,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分類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使學生直接參與學習過程,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親自實踐中掌握新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采取諸如呈現新異的具體材料、提出矛盾的說法、啟發性提問等有效的教學手段,構成學生新舊知識的沖突,以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從而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在引導學生思維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進行訓練,使他們明確地表述所見、所疑、所思。③
第二,重視史論結合的論證能力的培養。解答41題所需要的基本思維過程是,根據已經提取的信息或已經承認的論題,遵循邏輯規則,運用正確邏輯推理方法來證明論題或論點的正確性。這一過程的核心就是史論結合的論證方式。要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應搞好史論結合的教學,著重于邏輯論證能力的培養。論證能力在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這種能力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方法、解題模式的概括與組織,影響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對形成邏輯思維能力至為重要。論證推理一般要結合一定的史學理論要求,因此學生還應深刻理解唯物史觀作用,懂得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例如,如何靈活選擇解題途徑,就應抓住問題的實質,知道試題問題所指,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同時能遵循推理的要求,保證思維的邏輯性等。
第三,在平時的教學中,使學生養成依據一定的邏輯規則進行論證的習慣,推理形式要正確,合乎邏輯。這要求學生在論證時,注意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充分的依據,即遵守“充足理由律”等邏輯規則。要求學生注意到理由和論證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必然聯系。理由應是論證的充分條件,論證應是理由的必然條件。要求學生能指出推理的每一步所作依據的概念、理論、史實、常識,在推理時,自覺意識到思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縝密的邏輯規則。
第四,進行聯想思維方法的訓練。推理過程的思維活動,離不開頻繁的聯想,通過聯想打通各史實之間的關系,貫通解題思路。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聯想活動,并布置一些利于開展縱向和橫向聯想的練習,理清論點與論據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學會聯想。
第五,進行有關分類思維方法的訓練。史學研究對象一般都包含多個側面,如果只從對象本身所直接顯露的一面來進行推理,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以致產生遺漏等情況,造成分析問題不全面。在推理進行前,應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的觀察和思考,指導學生能夠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成若干種情況去觀察分析,逐一進行論證,這就需要使用分類這種思維方法加以操作。指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出發,進行分類思維方法的訓練,有助于周密的思考和合理的推理,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第六,通過反例剖析,糾正邏輯性錯誤。如果教師教學只通過正面提供范例,對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方面的直接訓練與引導,學生可能在推理中體會不到邏輯縝密的重要性。通過對錯誤推理案例的剖析,能夠加深學生對邏輯性錯誤的印象,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總之,全國文綜第41題的解答,需要綜合運用分析、比較、歸納和演繹等方法,采用正確的史論結合的論證形式,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一線教師如果能從論證方式上指導學生,提升他們的辯證邏輯推理能力,將有助于提高考生考試成績。
【作者簡介】陳志剛,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歷史課程與教學理論、歷史考試評價研究。
周武兵,江西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思政部教授級講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