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
[提要] 體育與經濟的關系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作為上層建筑的體育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等生產力條件的制約,也對經濟發展有著能動的反作用。體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經濟的發展也受惠于體育提高勞動者素質所帶來的高效率。體育與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動共存,正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
關鍵詞:體育;經濟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30日
一、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于經濟的繁榮
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同步的基本節奏,與人類的經濟活動有著最根本的因果關系。體育發展不是主觀的東西,想怎么發展就怎么發展。它一方面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要受社會實踐的檢驗,體育事業的發展,基礎在于經濟。經濟是體育的基礎。體育事業的發展,最根本的就是經濟。“經濟是整個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與消費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觀點。經濟發展的水平高低關系著體育事業的興盛,因此經濟的發展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能夠為體育發展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才能使體育發展起來。經濟為當代體育發展提供基本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如果沒有經濟為體育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物質條件,那么體育的發展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當代體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產物。體育的發展首先需要一些體育產品的投入、體育設施的完善以及大量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而這一切體育產業要素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意識也愈來愈高,體育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因此可以說,體育的發展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在當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并且物質文明在二者的相互關系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體育運動產生于生產勞動,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的發展為體育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是當代體育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社會需要,是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和社會基礎。這一客觀規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與經濟協調發展。體育事業的發展本身就包含著經濟方面的因素。體育產業可以為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科學技術,提供熟練的勞動力和專門的人才。總之,體育產業是新興的、具有發展前途的、主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的產業。它必將成為新世紀我國乃至河南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體育走企業化道路,建立體育市場經濟體系,對體育和市場經濟都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與發展,新時期我國的體育事業必然會邁向更健康、更完善的發展道路,所以體育的經濟效益有遲效性的特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體育運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著體育事業內部的結構和比例。馬克思指出:“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二)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決定體育發展的規格與方向。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水平,制約并最后決定著體育的質量,即制約并最后決定著勞動力的規格,因而也決定著體育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發展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體育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體育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也日趨明顯。體育運動水平同經濟關系從第23屆奧運會獎牌分布中可以看出,參加的140個國家中,獲得獎牌的47個國家,未獲獎牌的93個國家,前者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后者絕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摩洛哥的馬赫迪教授則認為能否舉辦奧運會,能否取得獎牌和獎牌多少,主要取決于該國社會經濟發展。經濟水平決定著當代體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體育的發展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是分不開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的發展需要有體育產品的投入,這就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為基礎,才能保障體育的穩定運行和快速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同時制約著這個國家能否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經濟實力強,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就會較多,也就必然會促進體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國經濟更好地遵循了社會主義市場的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變化,促使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指數不斷攀升,并在社會資源配置與整合方面也漸趨合理,促使了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直接影響著體育的發展規模與速度,社會越穩定、經濟發展越快,體育的發展規模就越大,發展速度就越快;反之,在經濟發展緩慢時,體育發展的規模就會相對縮小,發展速度就會緩慢甚至停滯。
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決定了體育的發展方向。只有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投入到體育事業中的費用才能高,這樣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體育器材的質量才能高,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只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才會給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會引起生活方式的轉變,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金錢的增多,就會使人們更多地將金錢投入到健康領域,體育俱樂部的不斷增多,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全民健身才會不斷地開展起來。體育才能走進群眾,走進生活。
二、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依靠體育事業的推動
體育是社會文化事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既具有生產性的特征、又具有消費性的特征,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體育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快速發展,體育潛在的經濟價值也在富有生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被逐步挖掘出來。現階段,體育的功能逐步被延伸和放大,體育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我國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還通過體育發展帶來了一系列聯動效應,必將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經濟的發展同發展體育事業一樣,也不是主觀的東西,單憑調整生產關系是不行的。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技術”。按這個意義,科學技術是屬于生產力范疇的。特別是現代經濟越來越要依靠科學技術,依靠人的勞動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體育技能的培養。經濟的發展與體育技能的這一“依靠”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育技能訓練是勞動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這兩種生產在數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在質量上也要相適應,整個社會再生產才能實現。有一定生產經驗和技能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在任何社會都是實現再生產的必要條件,而體育訓練則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條件。體育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最基本的聯系是通過勞動力的再生產來實現的。
(二)體育技能的訓練可以增強人們的健康,并且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體育運動的最終目標是增強人的體質,讓人的身體更健康。在工作之余,人們多參與體育活動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得到鍛煉,增強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促進身體健康,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貢獻力量。體育活動可以預防一些慢性病,減少人們患病的概率。參加體育運動和觀看體育競技比賽,都可以舒緩勞動者的工作壓力,重新獲得充沛的體力和精神,從而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只要勞動者擁有強健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就會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好。勞動者的身體越健康,身體的抵抗力和適應力越強,就能盡快適應各種艱苦的自然環境,工作的同時還能抵抗職業病的入侵,減少了勞動力的流失。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有了整體提高外,他們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困難作斗爭的意志力也越來越強。當他們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時,還是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堅持完成工作任務。通過參加體育運動,還有利于培養人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這讓人們在日常工作中的配合更加默契,順利完成各種勞動任務。
(三)體育事業發展也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經濟的重要途徑。科學本身就是經濟,但是它還不是具體的、直接的經濟,而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經濟,要把科學轉化為具體的直接的生產力,一部分是可以通過體育來實現的。一方面通過體育教育,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所掌握,變成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構成勞動力的要素;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的發明創造,物化在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上,構成生產資料的要素。這一過程也是通過體育科學所培養的科技人才來實現的。社會科學也可以通過體育科學轉化為物質力量。一方面社會科技的發展可以不斷開拓勞動者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各方面的素質,產生新的更高的勞動效率;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的發展,可以不斷揭示生產活動的社會組織規律,提高生產過程的科學管理水平。
(四)體育事業的發展更能直接為經濟帶來利益。近十年來,全球體育產業化速度加快,發展迅猛,因為體育產業與娛樂休閑產業仍在日益融合,體育事件仍然繼續在跨國公司的營銷支出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這一重大決策,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注入了一股蓬勃發展的新動力。它給體育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自我發展機遇和刻不容緩的自我完善任務。作為第三產業的體育,現在就必須積極主動地同市場經濟接軌,盡快建立和完善體育市場經濟體系,使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與世界體育的時代潮流更進一步地協調起來。
體育俱樂部的建立,體育用品的銷售和體育賽事的舉辦等都會直接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帶來可觀的利益,并會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第一,體育用品產業。體育用品主要包括服裝、服飾、運動器械;第二,建筑行業。舉辦大型體育運動會,除了需要體育場館外,還需要其他一些如住宿等基礎設施;第三,體育旅游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現代工作方式日趨腦力勞動化,加上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人們開始把越來越多的花費投入到體育、健身活動中,尋找一種更為健康的生活和休閑方式,體育旅游項目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開拓體育旅游市場,經濟效益將是十分可觀的;第四,名人效應和標志產品制造業。以職業體育隊最為突出。如體育運動紀念品、印有體育隊員號碼的服裝、運動會選定的吉祥物、拉拉隊用的物品等產品,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商人所重視,這類產品的生產已成為他們競爭的重要方向;第五,廣播電視等傳媒業。隨著世界范圍跨國經濟合作的增加,以及衛星電視直播技術的發展,體育競爭的廣告價值不斷提高。
三、對體育與經濟的未來展望
21世紀,人們消費總的趨勢是對物質消費品需求的增勢將會減弱,而對服務消費品,尤其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提高直接相關的服務消費品的需求將會迅速上升。體育產業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產業,體育消費是能給人們帶來健康、歡愉、享受的消費。所以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是可觀的。
(一)轉變觀念,實行體制創新。體制創新是體育與經濟協同發展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現階段,我國實行的體育與經濟之間的宏觀管理還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體育與經濟之間也沒有相關的一體化的部門進行管理,而是分別屬于體育和經濟兩個不同的職能系統,這就是我國體育與經濟協同發展在制度上的缺陷。由于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影響,市場經濟可以增加市場資源和合理利用和開發的優點沒有被充分的發揮出來,還是以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來進行體育與經濟的發展,影響了體育與經濟資源綜合功能的開發。所以,要想讓體育事業與市場經濟進一步結合起來,就必須對體育事業的運作模式進行改革,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借鑒成功的管理經驗來建構符合實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按照有利于管理功能、體育與經濟綜合功能充分發揮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建構相互關聯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
體育既然是產業,就要按現代企業體制建立和運作。實行政事、政企、政群分開。體育行政機構要加強社會管理職能,建立產業管理部門,使體育走向社會,進入市場。作為第三產業的體育,必須積極主動地同市場經濟接軌,盡快建立和完善體育市場經濟體系。使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與世界體育的時代潮流更進一步地協調起來。
(二)解放思想,走產業化道路。首先,發展體育品牌經營。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即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等名品,但敵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名品的強大攻勢。國內市場難以把守,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往往實力叉遠遠不夠。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及全國上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為體育界提供了無限商機,但又充滿挑戰。面對競爭激烈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主動調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問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在中國體育日益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一個名牌賽和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名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名牌效應;其次,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很多體育館由于經營不善,很大的場地閑置,體育館也入不敷出,體育館可以以個體為主,按市場經濟規律大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例如,開放籃球館、羽毛球館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趁著我國“全民健身”的熱潮,讓閑置設施活起來,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以館養館,反哺體育;最后,體育部門。特別是基層單位要走企業化道路,它們對運動場館和器材設施等國有資產擁有使用權和管理權,并要承擔使這些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的義務。它們應是獨立核算單位,有掌握人、財、物的權利,并具有法人資格。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
(三)科技興體。建立科研和訓練聯合機制,科研為運動隊提供有償服務,使體育科技從公益型走向經營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需求,參與競爭,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技訓練效果,推動體育事業發展。
(四)競技和群體并重。在競技體育走向產業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培育和開發群眾體育的消費市場,加強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等面向民眾的基礎組織的服務水平,使全民健身計劃落到實處,達到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水平的目的。
(五)加強培養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服務和管理隊伍,有一批優秀的經營、服務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諳體育和經濟兩門學科的經營人才是制約我國乃至河南省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經濟理論又懂技術的經營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對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加強培育與培養,逐步建設一支懂管理、善經營,知識面廣、結構合理的體育管理、體育經營的人才隊伍;最后是要廣泛開展國際、城市間體育經濟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國內體育經濟先進管理經驗和方法。
總之,體育與經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在現代社會中無聲地印證了體育與經濟互為關聯、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發強.體育經濟漫談[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
[2]曹可強.體育產業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秦小鵬.淺析體育與經濟的關系[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
[4]黃曉靈.體育經濟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萬星.重慶經濟快速增長對城鄉居民群眾協調發展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7.
[6]李兵.論現代體育促進經濟發展[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7.
[7]潘瑞成.淺析體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8.25.
[8]蘇彬.管窺體育與經濟的關系[J].陜西教育,2009.7.
[9]李娜.當代體育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研究[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