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提要] 本文分析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以廣東省為例探討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結構現狀及其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從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和調整專業布局結構;落實專業設置自主權,兼顧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市場引導和高校自主相協同;建立統籌管理機制,兼顧專業設置的內涵建設、專業評估、預警退出相協同等三個方面,探討高校本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本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路徑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雙創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序號:680);2016年度廣州工商學院校級本科質量工程項目:“基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構建與創新研究——以廣州工商學院為例”(編號:ZL20161202);2016年度廣州工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物流業創新發展研究”(編號:CXCY2016050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1日
前言
2015年習近平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其內涵是指“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是新形勢下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促進需求端結構調整、順應城鎮化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舉措。此后,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引領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總思路。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主要是源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的一系列問題。一方面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如鋼鐵、玻璃、水泥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有效供給不到位。如香港、澳洲上演的“奶粉荒”事件折射出我國產業發展未能跟上顧客高端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因此,新常態下的經濟改革發展需要將重心放在供給側,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同樣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
一、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供給側改革必要性分析
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教育功能性作用的發揮需要依賴一定類型的教育結構。教育結構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的教學組合和比例構成。合理的教育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魯昕所指出的:“2006年金融危機以來,在金融危機中沒有倒下的國家的經驗在于他們的教育結構和產業結構對接的很緊密”。各級教育內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類型結構、教育層次結構和專業設置結構等。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發展水平。專業建設是高等院校最基本的內涵建設,專業設置的結構性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專業結構是指學科門類結構、專業類結構、專業及專業方向結構、專業與專業類承載學生結構等。作為連接高校與社會經濟的橋梁與紐帶,專業設置與調整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依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專業設置也存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方式。專業設置的需求側改革主要體現在:通過增設熱門專業滿足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通過擴大專業招收人數滿足學生對專業教育的需求;通過開設低成本專業回避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較高成本的理工科專業。專業設置的需求側改革在短時期內給高校帶來了較好的新生招生、報到局面,但卻使得有的學校專業類承載規模大、有的學校單一專業承載規模特別大、師資隊伍與教學資源難以跟進、相同與趨同專業人才供給過剩等問題。可見,專業設置需求側改革已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端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專業設置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專業設置的供給側改革包括內側改革和外側改革。外側改革包括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生源情況、就業比率與質量、國家政策與支持等。內側改革包括專業布局與結構,如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如教師的職稱、學歷、年齡、專兼比例結構等;課程建設,如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技術、綜合應用等課程結構;實訓基地,如校內、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結構;經費投入,如財政、學校自籌、行業、企業、協會等經費投入結構;設備配置,如傳統與數字化教學設備、室內與室外教學場所、教師與學生宿舍、專業與拓展性圖書館藏等的比例結構。顯然,協同專業設置供給側的內側與外側結構要素,推進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供給側改革,對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以廣東省為例,探討新形勢下廣東高校本科專業的專業設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思路。
二、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分析廣東省近年來的本科專業統計數據發現,廣東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基本順應了廣東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得到進一步增強;涌現一批就業率高、辦學水平高的專業,如紡織工程、舞蹈編導、西班牙語等專業的就業率高達99.48%、99.32%、98.59%等;充分尊重學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不斷提升自身辦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與此同時,卻也呈現出一系列的結構性矛盾,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布局不合理,重復設置嚴重。從學校專業類和專業承載規模看,有的學校專業類承載學生規模大,如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專業類承載學生1,457人。專業布點數據表明,在專業設置方面主要集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嚴重;在專業布局方面主要集中在管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專業布局不合理。
(二)專業結構失衡,低成本專業增長快。新增專業點數據表明,廣東高校增長數量最多最快的本科專業,主要集中在商務英語、翻譯、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這些專業的共同特征便是能招生、易招生、成本低、短期效益好,可充分共享現有的師資、實訓資源,以致專業結構出現失衡。探究低成本專業增長過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愿開辦成本高、特殊和艱苦行業發展所需的專業以及其他長線專業。
(三)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不緊,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其一,有的專業種類覆蓋面不高。十二大學科門類中,專業種數開設比例最高的3個專業分別是藝術學、教育學、管理學,覆蓋率最低的3個專業分別是文學、法學、歷史學。其二,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理工科專業設置不足。廣東的理工科高校比率為23.4%,低于全國35%的平均水平;理工類學生比例是33.6%,低于全國40.1%的平均水平。其三,出現了一批就業難、第一志愿報考率低的專業。分析發現,2015年本科畢業生專業初次就業率最低前三名分別是歷史學(76.30%)、大氣科學(76.74%)、資源環境科學(80.12%)。較低的就業率,折射出人才供需的結構性過剩,影響了學生的切身利益。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高校本科專業優化路徑分析
(一)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和調整專業布局結構。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專業設置的主要依據。一是加大對農學等傳統專業的改造力度,促進廣東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二是鼓勵支持高校對接先進制造業增設、提升一批理工類專業,拓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先進材料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對應的微機電系統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機械工藝技術、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促進廣東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的轉變;三是鼓勵支持高校對接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心的現代服務業增設、提升一批專業;四是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試辦專業目錄外的社會急需專業,如勞動關系管理專業。
(二)落實專業設置自主權,兼顧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市場引導和高校自主相協同。一是深入學習《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結合廣東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展計劃,做好區域發展人才培養規劃,構建與產業結構相對接的產業布局;二是深入行業企業,做好崗位調查、畢業生就業跟蹤,以走訪、信函、網絡、座談等方式開展調查,了解市場崗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和核心能力要求,并以此作為專業設置的重要依據,構建與市場需求和崗位標準相對接的專業結構;三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專業設置的自主權,建立專業設置自律機制,精準專業科學定位、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制定專業建設規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建立統籌管理機制,兼顧專業設置的內涵建設、專業評估、預警退出相協同。一是建立省級專業設置信息發布機制。定期發布本科專業結構分析報告、制定本科專業建設發展規劃,提供鼓勵高校增設的專業、建議高校暫緩增設的專業情況,從而加強本科專業設置指導和服務工作。二是加強專業設置的內涵建設。通過資源共享、建立高效聯盟、加強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構建與產業發展相對接的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堅持“調優、調強、調特”的方針,優化專業結構、辦出專業特色;同時,加強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工作,積極尋求傳統專業的新發展點。三是建立以專業認證為主的專業評估機制。以認證評估為抓手,通過參與國家專業認證、國家專業評估、校內專業評估等方式建立專業認證體系,完善專業認證評估機制。以基本建設為支撐,通過加強投入改善教學條件、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四是建立專業預警、末位退出與動態調整機制。對一些生源不佳、教學質量低、就業率過低等情況的專業,特別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專業,及時發布預警,調減招生計劃或申請撤銷。
主要參考文獻:
[1]梁麗菁.江蘇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及優化問題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5.
[2]王海洲.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5.6.
[3]盧風琪,牟占軍等.內蒙古高校本科專業優化設置探析——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