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提要]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這一新興活動在我國逐漸興起,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研究逐步增多,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的數目增多但總體鑒證比例依然不高;(2)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是為了追求合法性,而對企業決策是否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情況、企業業績、法制規范社會責任報告質量等方面;(3)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效果:包括提升企業聲譽、提高企業非財務信息質量、降低權益資本成本等作用還有待繼續研究。
關鍵詞: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動因;影響因素;效果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5日
一、引言
我國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由2005年拉開了序幕。鑒證區別于傳統的審計,它屬于更加寬泛概念下的認定審核業務。鑒證可以是針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事件的審核,也可以是針對非經濟活動和經濟事項發表的意見,例如企業對內部控制的鑒證活動。而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行為是注冊會計師一項新的業務,這同樣是屬于非經濟活動和經濟事項的一項活動。在我國,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活動是一項自愿行為,因此產生了對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
二、我國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描述性分析
我國的社會責任報告從2006年起出現,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2011~2013年我國企業一共出具社會責任鑒證報告106份,而2014~2016年這四年之間我國企業共出具119份鑒證報告,由此可見其數量略有增加。
我國2013~2016年的社會責任報告及鑒證情況分布如下:2014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9份,經過鑒證的85份,其鑒證比例為4.19%;2013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1,650份,經過鑒證的64份,其鑒證比例為3.88%;2016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1,280份,經過鑒證的32份,其鑒證比例為2.5%。由此可見,雖然鑒證報告的總體數量增加,鑒證比例并未提升且其整體比例還是處于較低水平。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情況是依據“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資源中心”的數據,若“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資源中心”收錄的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已經過鑒證,則認為該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已經進行鑒證。2013~2016年提供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中,163家為上市公司,103家為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絕大部分為集團企業,雖未整體上市但有上市的子公司,如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
三、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動因及影響因素
目前,全球只有丹麥、法國和瑞典三個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進行了強制性要求。丹麥自2009年起約1,100家國有公眾公司需要披露經過第三方鑒證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法國從2001年起要求公眾公司對其披露的環境信息進行第三方鑒證。瑞典自2008年開始要求企業發布已鑒證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而我國還處于自愿鑒證的階段。那么對于大部分非強制性企業為什么要選擇進行鑒證呢?
早期的研究多為訪談式的研究,Park & Brorson(2005)通過對28家已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企業和4家鑒定機構的訪談,總結了企業進行鑒證業務的動因:提高社會責任報告可信度和改善報告制度與真實業績表現兩個方面。而監管、媒體關注以及同行業壓力、審計師的能力和報告環境都是影響企業選擇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影響因素。Perego,p(2009)和Kolketal(2010)發現,企業所在地區的法制環境與企業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可能性呈負相關,企業通常通過社會責任報告鑒證來提高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可信度。Simnett et al(2009)首次進行了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實證研究,他提出了國家的法制環境、行業和執行機制三個影響因素,同時指出審計師是最高質量的見證者,法規執行好的國家或地區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可能性更大。何麗梅、蘭玲瑜(2015)針對不同的主體提出了不同的鑒證活動動因:國有企業更可能選擇個人和學術機構的點評,非國有企業則會傾向于專業認證機構;行業對鑒證主體選擇的影響重大,消費者敏感型企業更可能選擇成本較高的正式鑒證機構,出口型企業更可能選擇國際認證機構,當存在一些危機、并購等特殊事項時,企業會變更其鑒證主體,改為選擇成本較高的“四大”和認證機構以提高其可信度并維護自身形象。戴慧婷、秦信任(2012)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公司規模、公司治理環境和審計師類型對企業選擇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起到了影響。官峰等三人(2013)發現媒體的關注曝光、環境制度和企業內部因素是影響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活動的關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和鑒定機構類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起到了正向影響的作用,同時公司的績效和企業治理情況也對鑒證決策正相關是2015年唐洋等人的研究發現。沈洪濤、陳濤、黃楠(2016)依托制度同形理論,從強制同形、規范同形和模仿同形三個方面分析了影響企業選擇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三個因素,認為強制的行為規范、注冊會計師的規范服務以及同行業的壓力對企業選擇鑒證的決策有正向的推動作用。
四、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效果研究
依托于信息傳遞理論,發布鑒證意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相較于發布財務報告審計意見的這種財務信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意見這樣的非財務信息到底能發揮多少作用?專業機構提供的意見能否幫助信息使用者評判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良好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對于企業有何幫助?
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首先需要保證的是鑒證過程的獨立性。國外的一些研究提出了“把持”一詞,無論是就較早的環境報告還是就近年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都存在鑒證獨立性的問題。Power(1991)和Ball et al.(2000)分別提出了“專業把持”和“管理者把持”:專業機構的職業能力形成了一定獨立性的“專業把持”,但是鑒證報告的結論和意見主要是針對企業報告信息的管理制度并非實質性的內容本身,因此缺乏獨立性和透明性形成了“管理者把持”現象。同樣的O Dwyer& Owen(2005)認為鑒證報告主要考慮的是管理者而并不是那些利益相關者,存在缺乏獨立性的問題。但也有研究認為雖然存在“管理者把持”的現象,隨著利益相關者對企業事務的參與度的提升,鑒證過程對于利益相關者具有的價值逐步提升。
首先基于聲譽理論,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能明顯提升企業的聲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一個傳遞信息的過程,可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和企業聲譽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在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樣本后,并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顯著關系,沈洪濤等三人(2011)提出我國現有的鑒證報告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無法達到提升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和報告可信度的目標。李正、李增泉(2012)通過對940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和市場反應的正相關關系,但是董事會的承諾與市場反應無關。陽秋林、畢立華、李冬生(2013)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兩年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已經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提高,因此存在正相關關系,由此可以說明鑒證報告是具有價值的。戴澤偉、張正勇(2017)驗證了在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樣本中,公司財務信息透明度和市場化程度等因素會影響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并進一步提高了企業非財務信息的質量。已經通過了第三方專業機構鑒證的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與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負相關是張正勇、鄧博夫(2017)的研究成果。
五、總結與評述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無論是在鼓勵企業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的鑒證方面,還是在鑒證報告質量方面都需要進步。鑒證者無論是行業協會組織、專家,還是咨詢機構亦或是注冊會計師,他們在鑒證過程中的獨立性都缺乏表述并且主觀性較強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會影響我國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整體水平。目前,我國針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多,針對動因的研究Smith et al(2011)建議引入新制度主義理論研究動態過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效果:包括提升企業聲譽、提高企業非財務信息質量、降低權益資本成本等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正勇,戴澤偉.財務透明度、市場化進程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效應[J].管理科學,2017.2.
[2]張正勇,鄧博夫.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會降低企業權益資本成本嗎[J].審計研究,2017.1.
[3]沈洪濤,陳濤,黃楠.身不由己還是心甘情愿:社會責任報告鑒證決策的事件史分析[J].會計研究,2016.3.
[4]陽秋林,畢立華,李冬生.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的市場反應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