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川
[提要] 目前,高薪已經成為社會各行各業普遍采用的激勵措施,高校也不例外,高待遇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尤其是高校課時費的發放,更能促使教師上講臺、多上講臺、上好講臺。但是,課時費發放模式的不同直接導致所在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多寡,經過對比計算可知課時費按月、按學期、按年發放稅負不同,討論的熱點將落腳在如何稅務籌劃上,合理預提課時費、因人而異的計稅方法、合理避開盲區和發放模式多元化等籌劃方法,可以為本單位的課時費發放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時費;個人所得稅;籌劃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6月1日
目前,高薪已經成為社會各行各業普遍采用的激勵措施,高校也不例外,高待遇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尤其是高校課時費的發放,更能促使教師上講臺,多上講臺,上好講臺。但是,原計劃的課時費卻沒有如實到賬,究其原因,是課時費發放時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而代扣時財務和人事部門不考慮發放時間,不研究合理避稅,致使課時費發放的激勵作用大打折扣。此處需特別說明,合理避稅不等于不繳稅更非偷、漏稅,只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合理減輕稅收負擔。
一、稅額計算
當前,高校教師的薪酬體系主要有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課時費等?;竟べY、崗位工資、績效工資一般每月發放,而課時費的發放沒用統一標準,有的高校逐月發放,有的按學期發放,有的年終發放。
(一)月工資的個稅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每月收入額-3500或48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見個稅稅率表)
(二)課時費的個稅計算。課時費為教師的課時補貼,根據發放的時點不同,即月末、期末、年末具體計算亦不同。
1、月末發放。每月分攤的課時費并入當月收入額,利用上述月工資的個稅計算公式計算可得,此時每月稅負一致。
2、期末發放。學期期末一般為6月底或12月底,發放本學期的課時費,并入發放當月的收入額內,利用上述月工資的個稅計算公式計算即可。因此,課時費發放當月稅負較高,其他月份稅負沒有變化。
3、年末發放。課時費如在年終發放,則計稅辦法與年終獎同。當年取得的課時費單獨按1個月工資、薪金所得繳稅。具體公式如下:
(1)如果教師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3,500元)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教師當年取得課時費×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如果教師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教師當年取得課時費-教師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計算步驟:第一,找稅率,當年取得的課時費先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在個稅表中查找對應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第二,將當年取得的課時費直接乘以第一步中已對應的稅率,并減去對應的速算扣除數。
二、舉例說明
小張為某高校專任教師,扣除三險一金后的月收入4,000元,每學期課時費收入6,000元,其他收入暫不考慮。課時費發放分三種情況,即逐月發、按學期發、年終發。
如逐月發放,課時費每月分攤1,000元,并入月收入4,000元后為5,000元,根據個稅計算公式:(每月收入總額-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500×3%=45(元)。每月小張承擔的個稅45元,全年540元。
如按學期發放,學期期末一般為6月和12月,按照個稅稅法規定,學期末的課時費相當于季度獎勵,并入當月收入計算個稅。6月或12月應繳個稅=(月收入+當期課時費-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4000+6000-3500)×20%-555=745元。其他月份每月應繳個稅=(月收入-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4000-3500)×3%=15(元)。全年合計15×10+745×2=1640(元)。
如年終12月底發放,兩學期課時費合計12,000元,第一步找稅率和速算扣除數,12000/12=1000(元),適用的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為0元;第二步計算應納稅額,小張月收入為4,000元,超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3,500元,該筆課時費的應納稅額=教師當年取得課時費×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2000×3%-0=360(元),另外每月應納稅額=(月收入-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4000-3500)×3%-0=15(元),故小張本年合計應納個稅=15×12+360=540(元)。
由此可知,按月和年終發放時稅負最低,扣稅最少,為540元,而按學期發放稅負最高,為1,640元,個稅的最大差距為1,100元(1640-540)。當然,以上研究小張老師的稅負高低只是個例,僅限于像小張老師一樣的收入和課時費。而每個高校教師的月收入、課時費、保險金、交通和通訊等各類補貼構成的薪酬體系均不相同,薪酬額度也不盡相同,直接導致適用的納稅方案也不相同。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稅務籌劃,在不增加支出的前提下,讓教師的稅負最低,讓薪酬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
三、如何籌劃
(一)合理預提課時費。高校教師課時費的發放是依據實際代課時數,而每學期的課時量在學期初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已經計劃到位,或者說高校教師課時費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一定的周期性,鑒于此種情況,在發放課時費時可以適當進行預提課時費。高校的課程開設不是按照自然年度進行,而是按照學期進行,一般而言,第一學期為每年的8~9月至來年的1~2月,第二學期為2~3月至6~7月。例如,第一學期的課時費作為年終獎發放時可以適當預提至當年年底,這不僅有利于學期期末課時費的統計,更有利于進行相應的稅務籌劃。
(二)因人而異的計稅方法。課時費不同時點的發放、個人月收入的差異直接導致我們在進行籌劃時不能采用一種方法應對所有情況,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采用多種計稅方法,最終達到不增加開支的情況下降低稅負。根據稅法規定,計算課時費的應納個稅時由公式可以看出,雖然兩學期課時費一次性發放,先除以12確定適用稅率,但是只扣除了1個月的速算扣除數,因此該課時費其實只有1/12適用了超額累進稅率,余下的11/12則適用全額累進稅率。從而破壞了原有稅率表中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以及速算扣除數之間的邏輯關系,會導致稅率臨界點的稅負發生變化。
(三)合理避開盲區。根據稅務專家的測算,課時費發放面臨六個盲區,分別為18,001~19,283.33元、54,001~60,187.50元、108,001~114,600元、420,001~447,500元、660,001~706,538.46元、960,001~1120,000元。如果高校發放的課時費在1.8萬元、5.4萬元、10.8萬元、42萬元、66萬元和96萬元這幾個臨界點上,將會出現多發1元甚至1分錢,稅后收入反而銳減的情況,更有甚者,多給1元收入減少8萬多元。因此,高校在課時費的核發上,要盡量避開以上六個盲區。
(四)發放模式多元化。課時費的發放是鼓勵高校教師多代課、代好課,此種激勵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例如折合績效工資,根據所代課的課時數以及學生、專家的評教情況作為基數計算個人的績效工資,將績效工資分攤計入每月的收入中;免費或部分付費的旅游獎勵作為激勵手段也不失為妙招,根據所代課時數量和質量評價出獎勵對象,讓他們參加免費或部分付費的旅游,不僅增進了教師之間互幫互助的友情,而且釋放了壓力,便于他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精神獎勵的作用開始凸顯,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知,高校教師比任何崗位和個人都盼望得到認可,所以在精神層面的獎勵可能收效更好。
高校教師課時費的發放,應該引起領導和財務、人事部門的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特色,有效開展課時費發放的合理避稅活動,讓教師真正體會到校方的關心,稅負的有效降低可以真正激勵教師多上講臺,上好講臺。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S].2011.
[2]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稅法(Ⅱ)[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
[3]中華會計網校.2017年度注冊稅務師全國統一考試會計應試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郭昕兢等.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