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娟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冊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本課的課型屬于繪畫習作課。中國畫強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遠遠超過畫面本身的內容。在本課學習中,要引導學生不只是學習中國畫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去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境界與審美境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花卉、蔬果寫意畫的基本常識,初步掌握花卉、蔬果寫意的基本技法,能臨摹出簡單的花卉、蔬果寫意畫。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和評述、觀察和比較,教師進行示范,學生實踐練習,并評價總結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國畫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體會中國寫意花卉、蔬果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的審美能力隨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理解中國花卉、蔬果寫意畫“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學會用中國畫寫意的方法表現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
教學難點為:感受中國畫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體會中國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的審美能力隨之而得到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1.欣賞介紹中國畫小視頻,回顧中國畫的基本知識;
2.請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中國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品;
3.請學生談談你認為的中國畫到底美在哪里?
(二)發展階段
1.第一環節教師主導賞析《墨蘭圖》
初識——教師展示《墨蘭圖》圖片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觀察回答。
細品——教師提供知識鏈接啟發學生去感受、去尋找、去想象、去思考(提供資料有真實的蘭花圖片,蘭花意義介紹,《墨蘭圖》作者介紹)
再品——品讀鄭思肖的畫面提款右上角詩文“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左上角題詞“芳香渺無尋處,夢隔湘江風雨,翁是閑作楚花,我亦為翁楚舞。”左下角章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結合畫家所寫詩文思考討論問題:
(1)畫家是在什么樣的心情下畫出這從蘭花?
(2)比起普通的蘭花畫家筆下的蘭花有何不同?
(3)畫家真的只是在畫蘭花嗎?
回味——共同欣賞畫意,體味畫家情感思想: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2.第二環節教師引導賞析國畫“四君子”主要是借花卉特點贊美君子的品格
梅:堅韌不拔(傲)蘭:幽芳高潔(幽)竹:不卑不亢(堅)菊:恬然自處(淡)
3.第三環節學生嘗試賞析齊白石作品《世世多子》《事事如意》《長壽》《和平延年》都表達了畫家祝福祖國的情懷。
4.第四環節學生探索思考問題,歸納借物寓意的畫面構成,教師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幫助學生找到“借物寓意”畫面的特點。
(1)畫家取物之“音”或“意”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不求形似,更重抒情寄意;
(3)配以詩文深化主題;
(4)詩書畫印為一體。
(三)實踐階段實踐創作
學生實踐練習,教師分小組示范,在互動中加深對中國畫“借物寓意”的理解。教師進行適當引導,提高示范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與動手嘗試的創作欲望。
(四)評價小結
請同學展示自己畫的作品,學生可以評價他人的作品,指出不足和優點。
教師評畫要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學生作品中的“新”“奇”“特”的閃光點加以科學準確的評價。利用多種方式多角度評價,使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讓每位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五)課后拓展
課下查閱更多的中國文人畫家的資料及作品,深層次理解中國畫的“借物寓意”。國畫生根于中國文化,希望學生繼承和發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