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達
摘 要:作為對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一種回應,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2011)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置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地位,委員會試圖通過提高最低資本要求、強化監管等方式來增強商業銀行規避、承擔風險的能力,從而在一系列債權債務的多米諾骨牌依次倒下的連鎖反應中,商業銀行能夠有效避免自身成為被壓倒的繼而導致更大范圍的債權債務關系破裂以至于金融體系全面崩潰的重要一環。本文從風險識別、風險量化、風險控制三方面來綜述前人對商業銀行風險的研究。
關鍵詞: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風險識別;風險量化;風險控制
一、商業銀行風險識別
張宇婧(2013)認為商業銀行的風險可以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六類,銀行資產中貸款違約會導致信用風險,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而因利率、匯率的波動發生價值變化會帶來市場風險,銀行日常運營中在自身內部控制體系缺失的情況下,銀行員工自身操作會帶來操作風險,銀行日常運營中流動性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會帶來流動性風險。
楊有振(2005)認為,風險分類是根據風險特征對風險所做的進一步細化,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管理,并且這種分類會隨著實踐、環境、認知的變化而變化,由于近年來世界及我國金融風險發生顯著變化,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2005年推出《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出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新要求,加之我國金融生態較之于西方具有特殊性,這三方面決定我國商業銀行傳統分類不能完全滿足當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的要求。
楊有振(2005)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分類基礎之上,從現實性、全面性、直接誘因角度將商業銀行風險分為環境風險、主體風險和客體風險三類,并進一步詳細闡述新分類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現狀及新分類下風險管理的優越性。
駱田茵(1998)認為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中將銀行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國家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是站在監管機構的角度,而銀行工作者則應從銀行內部崗位去認識風險,從該角度,銀行風險分為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監控風險三類,經營風險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及辦理結算業務時所發生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需求風險、利率風險和經營手段風險,管理風險是銀行管理系統沒有保障銀行安全運營的風險,包括機構模式風險、制度系統風險、人事管理風險和安全防范風險,監控風險是指對全行內部控制缺失或失效情況下銀行遭遇損失的風險。針對上述風險,她進一步對銀行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議。
二、商業銀行風險量化
周凱等從壓力測試和敏感性分析兩個角度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缺口進行測算,并引入客戶行為模型和新業務量模型來對現金流量進行動態模擬,從而實現商業銀行流動性缺口的進一步精確化。
盛斌等認為20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各界對厚尾事件風險的忽視,他認為,市場上人們會對信息反應過分或遲鈍,加上羊群效應,市場的波動性可能就會相當大,這種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遠非正態分布所能模擬,這種概率密度函數上的厚尾分布特征所對應的現實生活中的極端現象就是厚尾事件,根據巴塞爾銀行全球金融系統委員會的觀點,壓力測試就是衡量金融機構潛在的但可能發生異常損失的模型,2009年美聯儲和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分別對19家銀行控股公司和22家領先銀行進行了壓力測試,而我國在此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是出臺一系列規定要求銀行進行壓力測試自測。他們認為壓力測試應該納入到銀行的治理體系之中,并在流程化、定期測試、制定定性與定量標準等方面逐漸制度化,還需要選擇最適合銀行自身的壓力測試方法并且在使用內部模型法計量風險資本時也需要使用壓力測試。
李志輝等對利率風險的含義、原因、形式及渠道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利率風險是資產、負債兩方面的市場價值的變動及其差異帶來的不利的資本變動。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而我國利率非市場化環境下不論是對利率風險的管理水平還是理論研究都處于低水平,因而通過假定利率市場化環境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他們詳細計算了全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在假定完全市場化下日拆借風險值Var,并考慮了現實數據的具體特征和經濟含義來對模型不斷優化處理,其中對于數據不能直接適用日拆借風險值Var計算程序的問題通過不斷的迂回調整來予以解決。
陳小憲認為銀行經營發展中面臨的約束越來越強,因而加強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日益必要,他認為,銀行風險按是否預期到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異常損失,根據數據統計的損失分布概率及其厚尾現象,預期損失=風險敞口*損失概率*損失比例,根據目標信用評級和數學統計進行計算并計提損失準備,會計上作為成本處理,非預期損失則根據損失分布、《巴塞爾協議III》規定的8%與10%的資本充足率及銀行自身風險偏好計提經濟資本。
張曉丹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對對數處理后的面板數據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回歸分析,測算出2010年在不同的壓力程度下銀行流動性的變動幅度。
申香華對政府補貼、企業盈利性、銀行風險識別及其貸款定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杜欣欣對多因素系統中關注因素間的數據聯動關系進行了研究。
三、商業銀行風險控制
溫紅梅等(2010)從企業經營環節角度分析了商業銀行風險的存在及其危害,通過確定風險識別目標產生了對風險控制的需要,并派生出風險識別步驟與風險形成機理的研究。
劉曉勇(2006)首先論證商業銀行風險的根源及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商業銀行的中介化與杠桿化特征使市場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這既是商業銀行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其風險的根源所在,中介化使其承擔著貸款的信用違約與存款的流動性風險,杠桿化進一步放大該風險。商業銀行作為整個金融體系的債權債務關系網的核心,其風險控制就具有了極為重要的意義。endprint
他接著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第一,根據機制(mechanism)在古希臘語中的字源意義,將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理解為若干結構或變量以一定的運動方式作用于風險的聯動機體,他認為,銀行風險控制機制變量至少包括:①銀行組織形式;②銀行公司治理;③銀行風險管理;④銀行內部控制;⑤銀行合規功能。第二,他根據機械的運轉特點,將上述五變量按其功能劃分為動力部分、傳導部分、工作部分三部分,其中,銀行組織形式與銀行公司治理中的公司治理結構為動力部分,銀行公司治理中的公司治理機制和銀行風險管理為傳導部分,銀行風險管理、銀行內部控制與銀行合規功能為工作部分。第三,可以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機制視為由銀行外部監管與信息披露安排等外生變量內生的內生變量。
四、結語
楊有振、周凱等、張曉丹等認為,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的識別、量化與控制應該在借鑒發達國家風險控制的成功經驗基礎之上,根據我國經濟所處階段的特殊性加以研究。但是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商業銀行風險的研究與控制都尚未成熟。隨著我國人民幣加入SDR、匯率與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風險將不斷加劇,學術與實務界將對商業銀行風險予以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張宇婧.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3,1.
[2]楊有振.中國商業銀行風險重新分類探析[J].財貿經濟,2005,9.
[3]楊有振,李劍,趙瑞.商業銀行風險的重新分類及其管理[J].經濟問題,2005,5.
[4]駱田茵.商業銀行的風險種類及其防范[J].華南金融研究,1998,13(4).
[5]周凱,袁媛.商業銀行動態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應用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3.
[6]盛斌,石靜雅.厚尾事件度量和壓力測試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2.
[7]李志輝,劉勝會.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度量研究——以同業拆借市場為例[J].南開經濟研究,2006,3.
[8]陳小憲.銀行風險管理應重視四個基本原理[J].中國金融,2011,4.
[9]張曉丹,林炳華.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分析[J].銀行管理,2012,3.
[10]杜欣欣,楊有振.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風險和路徑選擇[J].統計與決策,2014,8.
[11]溫紅梅,李式姣.商業銀行風險識別與控制方法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5.
[12]劉曉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