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丹
【摘 要】代駕作為一項服務業,在嚴格的禁酒法律實施以來,其發展的速度也是逐年上升。同時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大量的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由于代駕人和被代駕人在事實上的連帶關系,導致在具體由誰承擔法律責任的問題上,理論界的做法不一致,實務界的爭執也不斷。其中主要的焦點問題是:責任主體的認定以及代駕合同的性質界定。
【關鍵詞】代駕的法律關系性質;代駕的責任主體;代駕的法律適用
1 機動車代駕中法律關系的性質分析
1.1 有償代駕的法律關系的性質
代駕的字面意思是車輛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因為某種原因不能駕駛車輛,而臨時讓別人代為駕駛車輛的行為。從概括的角度,我們根據代駕人是否收費分為有償代駕和無償代駕。
關于有償代駕在理論上存在著雇傭合同說、承攬合同說、委托合同說以及新型的無名合同說。筆者認為,有償的代駕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應該是承攬合同關系。首先,根據我們國家關于雇傭合同的法律規定,受雇一方應當是個人,而在有償代駕當中,代駕公司的存在就不符合關于雇傭合同的規定。即使是在個體司機提供代駕的情況下,代駕人只是根據被代駕人提供的目的地負責送被代駕人到相應地點,在這個過程中,并不受被代駕人的控制。相反,在雇傭關系當中,受雇人是嚴格按照雇主的指示完成一定的行為。其次,委托合同[1]是很多具體合同的模型,委托合同所要規范的核心行為是委托這一行為本身,而不是委托之后產生的法律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代駕行為不應該歸屬于委托合同當中。代駕的核心是由代駕人將被代駕人和車輛送到目的地這一結果而并非行駛的過程。從以上承攬合同的特點和代駕的法律關系的分析,我們能得出的結論是;將代駕法律關系歸屬到承攬合同中是合理的。
1.2 無償代駕的法律關系的性質
無償代駕的發生一般是在具有某種社會關系的人群之間。目前在司法實務界,將無償代駕界定為義務幫工是主流觀點。之所以將無償代駕界定為義務幫工,主流觀點認為:代駕人無償駕駛車輛的行為符合幫工法律關系的特點,即幫工人無償提供勞務的特點。筆者認為將無償代駕納入到義務幫工當中并沒有完全揭示出無償代駕的特點。原因在于:義務幫工除了具有無償的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工人在被幫工人的指示、監督下按照被幫工人的意志完成相應的活動。而在無償代駕當中,代駕人除了對行為的目的地做出明確指示,在整個的代駕活動中,被代駕人完全是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活動,沒有受到被代駕人的監督。所以,這與義務幫工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2 關于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認識
2.1 實務界對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的認定
司法實務界在認定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時主要有以下兩種做法。第一,由于交通事故是由代駕人直接造成的,如果代駕人不能證明被代駕人有過錯,那么責任主體就應當是代駕人。第二種做法是;關于代駕的責任主體能否類推適用《侵權責任法》第49條[2]的規定。在涉及代駕的法律責任認定當中,車輛的所有人對車輛的運行支配并沒有失去控制,同時在代駕法律關系當中,被代駕人始終都是享有運行利益的(至少是間接利益)。因此,根據對侵權責任法49條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不能適用49條的規定。
2.2 理論界對于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的認識
理論上,針對代駕發生的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界定,也存在多種觀點。其中兩種主流觀點是;一種觀點認為,駕駛人的行為并不是民法上的提供勞務的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從運行支配的角度來看,即使在事故發生時車輛所有人并沒有實際駕駛車輛,但并沒有完全失去對運行支配的控制力,車輛行駛的目的地是受車輛所有人控制的。從運行利益的角度來看,駕駛人駕駛車輛的目的是送被代駕人回家,即使在有償代價的情況下,這種目的利益也是不能被忽視的。因此,根據這種觀點,代駕人和被代駕人都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從上述實務和理論界存在的分歧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關于代駕過程中發生的法律責任的認定不統一,沒有形成有說服力的一致意見,這也給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留下了討論的空間。
3 涉及代駕的交通事故中的責任主體
3.1 承攬合同型的責任主體認定
在承攬合同型代駕當中,代駕人按照與被代駕人的約定將被代駕人及車輛運送到相應的地點。機動車運行的直接目的是將被代駕人及車輛運送到目的地,此時被代駕人享有運行利益。盡管理論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是否對車輛有運行支配權不應該僅僅考慮對車輛的直接和現實的控制這兩個因素。還應考慮是否對車輛擁有間接控制的能力。但對于被代駕人而言,由于其飲酒而失去了駕駛的能力,對于車輛的實際操作已經失去了控制力。況且,在這樣的情形下,代駕人對車輛運行過程中的風險享有完全的支配力。因此,在承攬型代駕法律關系中,根據運行利益和運行支配的理論,應該由代駕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2 情誼行為型的責任主體認定
在情誼行為型代駕中,代駕人為了增進與被代駕人的某種情感聯系。在這樣的代駕關系中,雖然代駕人沒有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但通過這一行為加強了與被代駕人的聯系,這樣的聯系對于代駕人而言是精神上的利益。這里,需要對“利益”做廣義的理解。而不僅僅單純指能獲取的經濟利益還應該包括精神上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享有運行利益的。從“運行支配”的分析,情誼型代駕和承攬型代駕一樣,代駕人在整個代駕過程中都對車輛的實際運行享有支配力。因此,在情誼型代駕中,應該由代駕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 關于機動車代駕侵權責任的法律適用分析
4.1 承攬合同型代駕的侵權責任承擔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的規定,承攬人在完成指定工作過程中對自己或第三人造成損害的,定做人不承擔責任。但定做人有過失的,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如作為承攬合同中的定做人的被代駕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存在定做、指示、選任的過失則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其中選任上的過失是指被代駕人在訂立合同時疏于對代駕人的駕駛資格和駕駛能力的注意,導致發生交通事故的,被代駕人應當承擔責任。指示、選任過失是指對于因機動車的缺陷造成的交通事故,如被代駕人存在過失則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3]
4.2 情誼行為的侵權責任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定了因借用、租賃等情形使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與機動車使用人分離時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主題的確定問題。如何正確理解本條文中的“等”是關鍵。從詞語的文意解釋來看,租賃和借用都滿足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和使用人分離符合所有人或管理人的意志。根據這一點,只要是機動車的分離符合所有人或管理人的意志則應該屬于《侵權責任法》49條的規制范圍。在情誼行為型代駕當中,代駕人和被代駕人之間達成了合意,因此是屬于49條當中的“等”的情形的。由于在適法的無因管理當中,被代駕人在事后得到了追認,因此和情誼行為一樣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49條的規定。
【參考文獻】
[1]我國《合同法》396條的規定,委托合同是指:由受托人為委托人處理事務。
[2]楊立新,王毅純.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研究.法學論壇,2015,4.
[3]王澤鑒.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謝鴻飛.承攬合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易軍,寧紅麗.合同法分責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6]于敏.機動車損害賠償的責任要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