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
【摘 要】無線通信技術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它搭建起網絡與信息之間的橋梁,推動了整個社會信息的共建共享。LTE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的進一步的結合和融和,將推動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進步,給生活方式帶來新一輪變革。本文主要討論LTE與物聯網結合的基礎,思考結合中的一些問題,提出關于結合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LTE;無線通信;物聯網;結合
近幾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非常迅速,不僅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即時、高效,還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生活的方式發生變化,讓生活的品質得到提高。無線通訊技術在物聯網中的運用,將有效增加物與物、人與物之間鏈接的速度,幫助生活中更多的行業連入物聯網,推動社會科技化現代化的水平,讓人們感受到智能社會的便捷,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1 LTE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基礎
LTE無線通信技術是當前一種替代3G技術的技術類型。和過去的無線通信技術比較起來,它有三個方面的明顯特點:一是,增強空中接入。它的下行多址方式為OFDM(正交頻分多址),上行為OFDM(正交頻分復用)和MIMO技術進行網絡無線路演標準,這些技術在20MHz頻譜帶寬下,都能較好地支持頻率選擇調度。能增加容量、推遲系統延遲等現象,積極改善小區用戶特別是邊緣用戶的使用體驗。二是,提高通信速率。它能夠提供100Mbit/s不斷磨合、相互影響、共同改變、一起提高的過程。LTE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可以從幾個方向進行工作思考:
一是,如何實現有效覆蓋。根據市場分析的數據顯示,有很大部分的物聯網應用終端數據分布廣泛、基礎數據龐大,這就要求終端設備在穩定、功耗等指標上必須達到相應標準,不能有商討的余地。這一特點,對無線通訊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無線通訊技術必須覆蓋廣泛,不僅僅局限于有人使用的地方,還要覆蓋到無人區域,只要有物品,就要有無線網絡覆蓋,從而掌握現場的第一手數據。無線通訊技術還必須便于部署、運行和維護。過于大的基站、過于復雜的設備都不適合物聯網的全面覆蓋推廣。
二是,如何實現傳輸穩定。無線通訊技術的穩定性,直接關系物聯網的使用有效性和客戶體驗感受。這就需要無線通訊技術不光覆蓋所有典型工作場景和生活環境,還要盡可能地降低天氣環境、特殊環境等對無線通訊穩定性的影響。需要研究更為先進、便捷的技術,盡可能地豐富無線通訊信號的適應性,不讓物聯網的推廣受到無線接收技術的制衡和局限。要針對物聯網設備的大范圍以及移動性的特點,研究如何突破對回傳網絡的依賴,對系統在穩定性、設備功耗、連接速度上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三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的進步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線通信技術和物聯網的結合,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要研究如何提高無線通信技術和物聯網的安全性,在全社會推廣電子貨幣系統,有朝一日實現無紙化貨幣流通,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深刻影響和改變固有的消費觀念。要研究如何提高無線通信技術和物聯網的智能性,在滲透到目前所有行業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行業,讓智能化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讓智能社會成為人們生活的標配。
2 LTE無線通信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建議
1)建立智慧城市系統。要通過LTE無線通信技術建立遍布城市所有角落的無縫網聯,實時感知、掌握城市的每一條“血管”“神經”的細微變化。要建立城市場景智慧監控模式,從天上的空氣質量、污染指數、濕度等大氣數據指標,到地面的建筑、樹木、道路、路燈等建筑管理指標,到地下的下水道、地鐵、隧道等城市的基礎指標,都有詳細的監控系統和反饋系統,努力建設安全綠色、節能高效、和諧文明的智慧城市。
2)建立國家智力水電網。要在國家水電的命脈上,建立高智力的集成化監控管理系統。要安裝使用智能水表、電表,實現點對點的實時抄表業務服務,借鑒蜂窩網技術特點,通過細化覆蓋端,簡化端口接入,將所有數據云集到互聯網的終端平臺上。即可以實時完成為客戶的現場服務,又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對國家水電的綜合使用流向進行分析,對水電設施的投入改善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讓水電網絡全面掌握在國家手中。
3)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汽車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更為智能。人不僅僅能享受駕乘的樂趣,更能享受智能聯網帶來的生活便捷。要建立車輛專用的無線數據抗干擾網絡和高速移動狀態下的數據算法庫,確保車輛高速運行時數據的傳輸穩定有效。在公共交通上,利用天線、電纜等多種方式,建設不同道路條件下的無線覆蓋方案,確保任何路段上系統的正常使用,平穩安全運行。在私人車輛使用上,通過建立共享平臺,合理公用利用平臺系統,減少投資投入和用戶使用費用。
4)建立現代智能家庭。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已經在起步階段。要進一步延伸無線通信技術與家居物品的聯系,不再局限于電器,而是要和家內所有物品實行互聯互通。要實現遠程操作、遠程管理、遠程使用,還要引入智能服務理念,讓平臺數據在整合后提供更多優選方案供客戶參考,讓客戶有更多選擇的余地。要建立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為主體的相關行業標準,帶動相關新興產業的建設,打造具有我國特點的智能家庭產業集群。
[責任編輯:張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