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方法論的研究對經濟學研究者的一項重要素質。由劉永佶教授提出的經濟學“道”、“法”、“術”、“技”是方法論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明確研究的道和法,是每一個經濟學人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方法論;道;法
一、“明道立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我接觸經濟學方法論后的一個直觀感受,在學習了主義主導、辯證矛盾、系統抽象、概念運動、論述體系等一系列方法論系統內容后,我意識到了方法論的學習對于經濟研究的必要性,從而找到了打開理論知識的鑰匙:它也應該是每一個經濟學人專業研究開始的第一步——明道立法。
在長達四十余年的從事經濟學方法論研究過程中,劉永佶教授提出了他認為的人類理性思維形成的四個層次:“道”,“法”,“術”,“技”。在經濟學研究中,道就是特定階層的經濟利益和意識的概括,即主義,以及由主義出發對經濟矛盾系統的規定。而這里的法,是概括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成主義并研究總體性經濟矛盾的方法。
在研究中,先有道,還是先有法?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厘清經濟學研究中道與法的關系。它絕不僅僅是道法術技中最高兩層思維高低的比較,道比法更為根本,但是沒有法的推進,道層面的高度概括就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個單一的口號。就好比當今社會主義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這種片面的理解是在法的層面沒有取得作用的結果。從洋務運動以來,國人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知識和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是必須的,但當下則更需要的是自主的研究、研發。經濟學上,我們也是這樣學習英美、蘇聯,大多時候是把別國的理論和經驗拿來套搬在本國經濟現實之上做指導。且不說現代西方經濟學已經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術技的層面,國人趨之若鶩地學習計量經濟學、制度經濟學這些經濟學具體應用學科后,發現很多理論技術在中國又并不行得通,最后他們將經濟中的一次次失敗粗暴歸結為國內市場的不成熟。忽略了經濟研究的基本順序,一直以來我們的做法可以說是跳過了道與法的層面,是將西方資本主義與我國國情不相符的道與法直接拿了來,才產生了現實經濟實踐中的種種效應折扣,同時也使資本主義國家成功地將他們本國適用的理論上升為“普遍真理”。
蘇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也在道與法的方面出現了問題,很多人忽視了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在方法論上的造詣,它并不單單的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應用,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都有所推進。一方面,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將哲學的主體從物轉到了人才有了徹底的人道主義;另一方面,他的辯證法又是與黑格爾的思辨辯證法有著重大區別。馬克思本人曾嚴肅聲明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我想他在那時應該就已經意識到了歷史步伐是會推進人們不斷做出調整和創新的,在不斷的研究中,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與方法與時俱進地豐富創新,這樣的啟迪來自方法論。經濟學研究之法,從來不是先驗地由某一個人提出的,他也不可能提的出,只有研究者在不斷的研究進程中才能發現并繼續運用于研究。道與法的關系,道是制約著法的,而法又是實現和貫徹道的途徑,這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方法論的研究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而非哲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演繹性應用,這是我們學習方法論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個內涵了主體性的研究者去研究經濟時,明確自己的道之所在,建立有效的方法論系統,是首要解決的任務。
二、明道立法何以重要
明道立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一)道和法在人的認識四個層次中的地位
道是對人生及其條件、基本社會關系、制度矛盾及其融化的認知;法是論證道并對社會矛盾認識的原則和一般方法的規定,又是術、技兩個層次的依據;術是法的展開和運用,主要針對具體矛盾的認識和規定;技是術的運用,也是術的經驗來源,是認識和處理具體事物的技能。方法必須適應規則,同時使人更了解規則。方法的演進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體現,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需要方法的繼承、更新和豐富。這四個層次是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內在統一的整體,四者交互制約和促進。無論在哪一科學中,術技層面的探討都要放在具體的學科和實際工作中去展開。人們首要進行和進入的,往往是最具抽象的道層面的界定。
(二)“明道立法”在劉永佶教授經濟思想中的地位
1977年,大學畢業后的劉永佶教授留校任教成為了一名腦力勞動者,他立志要探討中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成了必要條件。從他的著作出版情況可以看出,他首先著手研究了辯證法和政治經濟學,經過了十余年的時間,他在1987年出版了首部著作《資本論的邏輯》,1988年《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史》,1992年《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在法的層面的潛心研究有所成果之后他才開始在道的層面展開探討,1992年他開始著手寫《中國經濟矛盾論》,在這一時期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主義形成了自己的新見解,提出了“勞動社會主義”,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一直在探討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道”。劉永佶教授非常注重經濟的國度性,在此后的研究中他專注分析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探討內容涉及價值、民主等等,相繼出版了一系列構成他本人經濟思想大綱的書籍。然而對方法論的探討也并沒有止步,也不可能止步,劉永佶教授曾說經過了對中國經濟矛盾的研究使他更加意識到了方法論的重要性。在道的明確過程中,法是一直在發揮作用,潛在地影響著最終確立的主義的,在貫徹主義的過程中,它也不斷地在做出自我更新升級。劉永佶教授的經濟研究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果,一定程度得益于最初那十年對方法論的潛心研究,再者,他本人對于方法的研究從未停止,至今應已有四十余年,這體現了明道立法在研究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道法與主體主義主題主張
劉永佶教授對中國經濟矛盾的規定,初步體現在主體、主義、主題、主張這四要件的概括上。其中,主體是中國勞動者,他們構成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主體,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必須要代表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和意識,這是中國勞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根本。主義即勞動社會主義,這是對中國和全世界勞動者利益和意識的理論概括,這里的主義即道。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是規定中國現實經濟矛盾系統,主要內容是現行的經濟制度、體制、經濟結構和運行機制等,主題是對主義的展開和具體化。主張,是以改革發展勞動公有制主導現實中國經濟矛盾的解決。endprint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內生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從主體的確定到主義的形成,再到明確主題、探討主張,這一系列的進程要涉及的關節、經歷的步驟、處理的各種程序和關系,都只有研究者本人才清楚,其研究過程遇到的各種麻煩和困難,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反思和總結,這就是方法。從主體到主義、主題、主張,有一以貫之的內核,也只有在道的層面能始終清晰立場,才能克服研究進程中的種種困難,不至于走偏,得出與主義不相符的主張。在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蘇聯的例子,蘇聯是最先取得社會主義運動成就的國家,然而在“蘇聯模式”下建立的公有制,一直只是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它在強調國家和集體所有的時候否認了勞動者的個人利益,行政集權大大破壞了民主自由,最終滋生出了利用體制和組織的與社會主義相悖的勢力,國家的公仆變成了實際上的主人。可以說蘇聯一開始提出的道是正確的,在后來執行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法對道的正確貫徹,沒有成功的改革,反而演變成了社會主義的內在破壞力量,導致了蘇聯的解體。道與法的堅持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改革中是至關重要的矛和盾,在一國經濟矛盾的主體、主義、主題、主張中,形成主義,是法的作用所在,明確主題,是法展開發揮作用的過程,主張是法作用發揮的結果,這些主張若能夠最終貫徹道的主義,就是一套在當下完善適用的方法論。
(四)明道立法在歷史上的見證
其實,經濟學的道法術技并不是在劉永佶教授建立中國政治經濟學矛盾體系時才有的,自經濟科學形成以來,人們對道、法、術、技四個層次都進行了探討,而且不同階段不同主體分別有所側重。
經濟學是隨著資本的形成而形成的,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卻反過來得益于經濟學的發展。重商主義是歐洲君主專制取代封建領主制時期所推行的經濟政策,是首次出現的以資本關系為對象的經濟學說。重商主義的研究集中反映了商業資本家的利益,由于當時他們是在強大的專制統治勢力下進行的最初的研究,就不可能像后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樣直言不諱地維護和論證資本主義的發展,違背了封建宗教的重商主義者之所以能夠發表言論,在當時得益于國王與封建領主割據的矛盾,國王要統一需要大量的金錢,生財之道來源于商業資本家。法國重商主義者孟奇里梯安在系統提出重商主義理論時他的文章就以《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為題目,在方法上,重商主義者則采取“就事論事”的經驗總結法以避開與基督教在原則上的沖突。在國王與資本家一來二去的合作與讓利中,漸漸出現了早期的商業帝國,資本主義成功萌芽。
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那里,這一時期產業資本逐漸占主導,魁奈、斯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注重資本的主義與制度及其取代封建與專制制度的論證。最有代表性的是政治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二重法,一方面,他運用抽象法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經濟運動的總體聯系,比較深刻地揭示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利用現象描述法,通過表面的聯系來說明經濟矛盾,雖然沒有在本質上更深入,卻使得其理論更有條理。后來的人們幾乎是各執一端地繼承了斯密的這兩種方法,但不論哪一方,他們的做法實則都是從法的層次尋求對“資本主義”道的規定和論證。
從19世紀末開始,庸俗經濟學家認為其所維護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鞏固,便不再于道和法的層次為主論證和辯護,從而將重心轉向術的層次,探討資本結構、經營管理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再后,則擴展至技的層次,試圖以所謂的“數學化”打造科學的具體技能,為資本所有者、經營者和政府服務。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方法論在從制度到體制、結構、經營管理的展開,所呈現的方法論是圍繞著資本主義這一核心動態的、不斷更新的經濟學研究方法。
在資本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已經沒有意義的道和法兩個層次,又在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勞動社會主義者這里得到了高度重視。即當研究的主體發生了改變,對經濟的研究則需要回過頭來從道法的層面重新開始建立體系,重新以法的層次尋求對道的規定論證。前面的研究者代表和概括的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意識,馬克思站在代表全人類的立場上看到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趨勢,在道的層面,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在法的層面,確立了系統抽象法。如果說重商主義的出現是抓住了當時國王需要大量資本這一契機,社會主義的出現則沒有這么幸運的機會,馬克思的理論在當時是超前的,所以他對道的論證首先是從對舊制度的批判開始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偉大成就絕不僅僅是向我們證明了剩余價值的存在和被剝削,雖然馬克思本人沒有就方法論進行過專門探討,這部著作卻完美地展現了什么是系統抽象法、什么是概念運動。
三、當前我國經濟研究的道和法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規定,國家的主體是人民。社會主義從一出現就被賦予了概括勞動者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成勞動者為主體的主義,論證勞動者的主義與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任務。從蘇聯的失敗教訓中可以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還需要正確的方法的跟進,也正因如此,在現實中社會主義可以分階段,國家和集體所有制是初級社會主義的過渡,如果將社會主義的道變成了簡單的口號,這個主義最終會亡于初級階段。當前我們發展充實社會主義,仍需要在道和法的兩個層次探討,進一步概括主體階級利益和意識,揭示現實經濟矛盾,論證制度、體制變革的趨勢和途徑。這在法的層面要求我們堅持并推進實踐辯證法,這是唯一與主義相統一的中國的經濟學方法論。
參考文獻:
[1]劉永佶.經濟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8
[3]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 主義 主題 主張.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思捷(1994.2-),女,漢族,陜西人,碩士,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