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各大專業藝術院校都不約而同地高度重視學生畢業創作,因為它是各院校教學成績、學術成果的一次綜合性展示。各高校都不遺余力舉辦不同形式的畢業展開幕盛會,眾多party(聚會)熱鬧紛呈,運用各種媒體鋪天蓋地地進行轟炸式宣傳,既展示實力,又推出“產品”(人才——畢業生)。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開放的六月”畢業季展覽成功舉辦了11屆,已經成為一張城市名片。全國九大美術學院聯合開展的“千里之行”優秀畢業生作品巡展,更是一個畢業展演的大舞臺,受到全國美術行家的關注。除此之外,但凡能出作品出人才的學院的畢業展,都能夠吸引一大批藝術機構、美術館、畫廊、藝術經紀人以及藏家的眼光。許多作品獲得銷售,優秀的畢業生就此可以走上更加順利的職業化創作道路,進入更高的學術展示平臺,不久即或成長為藝術新星,備受矚目。
川美油畫系是全國八大美院油畫系中為數不多的沒有實行工作室制度的系科,同樣也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實行統一基礎部教學的油畫系科。我們堅持“以創作帶動教學”的教學理念開展“課程制”的教學體系,把創作的地位提高到顯而易見的地位。
“課程制”教學體系的課程分為三大板塊:基礎課、油畫語言課和創作課。通過多年的調整,大幅度增加了創作課程的課時比例。現在三大板塊的課程比例為基礎課40%,油畫語言課32.2%,創作課27.8%,課程比重相對合理和平衡。其中低年級的基礎課程和油畫語言課程主要還是在進行不同形式的造型基礎訓練。而高年級的基礎課程如綜合性素描和視覺表達,油畫語言課程如照相寫實語言、抽象藝術語言和表現主義、超現實藝術語言等都是同時具備造型基礎訓練、語言體驗和創作實踐的課程。為學生的基礎訓練和創作之間構建可以輕松跨越的橋梁。創作課更是精心編排,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分別是構思與構圖、當代美術思潮、方案與創作、影像創作、綜合創作、個人藝術綜述與綜合創作等,這些創作課程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等不同角度和路徑的創作探索,力圖打開學生的思維,開闊視野,激發創造力,提高創作質量和高度。
堅持“以創作帶動教學”的教學理念,所有課程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都直指畢業創作,畢業創作必將成為學生四年學習、苦心積累的創作總爆發。
川美油畫系重視學生的畢業創作,因此也非常注重畢業創作的指導。對于本科畢業生,我們一般會選擇四名不同創作語言風格的老師(其中包含一名影像裝置創作型的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學生自由選擇報名,系上綜合評析后分為四個小組進行畢業創作指導。每個小組由一名導師負責,在近三個月的畢業創作時間內還會有兩次以上的全系教師共同審稿和中期畢業創作檢查。畢業展覽由各指導教師具體組織,學生參與并共同協作布展,然后集體評分,給予畢業成績。
有趣的是,川美油畫系的畢業創作展覽作品類型往往非常豐富,并不局限于油畫材料的創作。近幾年都有10%到20%的非架上油畫創作,架上繪畫中也有相當部分的非油畫材料作品。實際上我們的課程體系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已經注定了這種創作的多元性。盡管我們2011級的畢業生黃杰的作品《殺馬特的妄想》參加“明天”國際雕塑展獲得雕塑大獎,以及畢業生陶輝參加2015年巴西錄像藝術節獲得大獎等,卻仍然能聽見對油畫系畢業生創作不用油畫甚至不用繪畫方式的質疑和否定。
中國高等美術院校的系科專業構置決定了其與西方藝術院校不同的教學模式,也注定發展中容易陷入局限性的保守局面。全國八大專業美術院校都開設了油畫專業,這個源自西方的藝術專業往往是考生們熱衷追逐的圣地。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油畫系的教學普遍都是在沿襲蘇式教學和徐悲鴻帶回來的學院派教學體系基礎上,吸收了現代西方藝術院校的一些工作室制度特點,又拘泥于“國情”。因此,油畫系一般以油畫技法的學習,研究和創作為主。西方藝術院校一般設置自由藝術系,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表達的媒介方式,油畫只是其中一個工作室或創作媒介。隨著美術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單一的教學模式或材料局限無疑會阻礙學生的多維度發展。更不用說,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網絡媒體時代,在聲勢浩大的世界當代藝術發展潮流中,要想阻斷先鋒藝術思潮對學生的影響,限制其表達的自由和手段,是很不現實的。這樣一來,拓寬油畫系科教學和創作的邊界,具備國際化的視野,不斷適應和控制學生對創作邊界的跨越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1王朝剛《中國式景觀》180 cm×90 cm×3布面丙烯、油畫2013年

2文靜《Who was Ms. Viles》尺寸可變攝影2015年

3王金博《發明家的敘事邏輯A》200 cm×300 cm布面油畫2016年

4黃杰《殺馬特的妄想》尺寸可變裝置2015年

5李子然《自信的肌肉 》尺寸可變綜合材料2015年

6張釗瀛《泰坦之宴》尺寸可變綜合材料2012年
同大多數專業院校一樣,川美油畫系的教師絕大多數都以架上繪畫創作見長(不過,很多老師都有運用其他媒介創作的經歷和基本判斷),他們對架上繪畫作品特別是油畫的掌控力和判斷力具有明顯優勢。這個原因加上國內對架上繪畫的市場迷戀使得大多數的學生仍然是以架上繪畫創作為主,大約占據80%的比例。現在的年輕學子的創作問題討論不在于創作的媒介和形式手段,更凸顯出來的是在國際化語境下的創作身份模糊化帶來的立場焦慮,以及觀念雷同化導致的思維困境。
由此看來,本科畢業創作的邊界同我們教學的邊界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局限于專業的名稱,不在于媒介,而在于教育者的視野和能力,在于教師的把控和引導,在于對學生越界的適應和寬容。同時,我們也要警醒,不要被這種紛亂的視覺表象所迷惑。華麗壯觀的視覺下往往隱藏的是一種觀念的蒼白,紛繁復雜的材料堆砌下掩飾的是思維的困境。要善于發掘那些具備觀念深入性和技術高度的作品,倡導更加良好的學術風氣和積極的創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