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9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影響力幾無限制。對中國的新絲綢之路,我們應擔心嗎?今年較早前,從中國直通英國的首列貨運列車抵達倫敦東郊的一個車站,貨列搭載了裝滿消費品的集裝箱。這趟名為“東風”的列車,歷時16天、經過8個國家,比海運縮短一半時間。幾個月后,列車返程,把蘇格蘭威士忌、醫藥和嬰兒產品運往中國東部沿海的巨型批發市場。去年,有1702趟貨列從中國抵達歐洲,數量是2015年的兩倍,今后還將增加更多。這趟貨列是以毛澤東的名言命名的。當初毛曾表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60年后,中國當今領導人正竭力確保東風壓倒西風。這些穿行于歐洲的列車是他們試圖打造新絲路計劃的一部分。激勵他們的是對經濟權力和國家榮耀的追求。通過出資和修建公路、鐵路和港口,中國想要條條大路通往北京。
北京正施展經濟實力以達到戰略目標,新絲綢之路就處于中國民族主義構想的核心。通過出資并修建交通基礎設施、油氣管道和電網,中國在編織一張經濟依賴的網,把其他國家更緊地拉入自己的懷抱。顯然,中國利益優先,但不發達國家鮮有能忽視發展所急需的基礎設施承諾。
新絲路的關鍵部分,比如從中國到歐洲的陸路貨運線已然到位。在亞洲其他地方,中國的基礎設施外交已產生效果,比如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而柬埔寨和塔吉克斯坦這類小國,也嚴重依賴中國提供關鍵的公共產品。
北京的地緣政治籌碼在不斷增加。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亞太主導國家。但特朗普的外交失策削弱了華盛頓的地區影響力,給中國造成可乘之機。
特朗普當政的美國沒有連貫的亞洲政策,不再被地區盟友視為可靠伙伴。隨著美國向內轉,自信的中國試圖取而代之。中國領導人呼吁拒絕保護主義并擁抱“全球化2.0”全球貿易。北京正進行一場嚴肅的外交博弈。
中國領導人知道,外交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相信其實現“互利”外交箴言的國家并不多。但中國精明的經濟外交比起別國的任何類似行動都要大膽得多,也更具前瞻性和務實性。
從英國的視角看,中國的亞洲權力博弈似乎遙遠。但是,若北京的經濟外交取得成功,那對我們就不是小事了。在亞洲及亞洲以外地區,中國的崛起將帶來很多經濟機遇,也可能產生政治上毀滅性后果。毛澤東曾預言,東風最終會壓倒西風。如果他沒錯的話,我們全將感受到中國的威力。▲
(作者湯姆·米勒,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