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陳洋 本報記者 倪浩 ●盧戈
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4日聯合發文,公開叫停首次代幣發行(ICO)融資活動,原因是ICO導致市場投機活動盛行,擾亂金融秩序。此前,國內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已經宣布暫停ICO幣交易,由此也引發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價格猛跌。外媒分析稱,中國政府將消除金融風險放在優先位置,因此對虛擬貨幣持嚴厲審視態度,預計將繼續采取措施,填補制度空白,此前因比特幣大漲而陷入“投機狂歡”的數字貨幣交易者“到了冷靜下來應對風險的時候”。
數字貨幣“最大噩夢”
美國《華爾街日報》4日報道稱,中國央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4日聯合宣布,代幣發行融資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各類ICO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已完成ICO交易的組織和個人應安排資金返還。
此前,多家機構對ICO融資發出警告。9月2日,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的比特幣中國宣布暫停ICO幣充值與交易業務,并于3日晚6時停止ICO幣提現業務。
目前,市場交易者紛紛拋售手中代幣。2日即比特幣中國宣布暫停交易當日,聚幣網ICOCOIN幣從4.47元人民幣下跌至2.8元,暴跌近36%,總流通市值在24小時內蒸發約1.6億元人民幣。而在8月15日時ICOCOIN幣價格還高達11.8元。其他數字貨幣,從9月2日至今,比特幣從3.25萬元人民幣高位跌至目前的2.7萬元左右,以太幣則從2520元人民幣高位跌至1890元左右。分析稱,中國官方禁止ICO交易,對于市場上流行的各種數字貨幣而言無疑是重大的空頭消息,甚至有人將此事稱為數字貨幣的“最大噩夢”。
非法ICO本質是龐氏騙局
ICO活動類似于證券市場上的IPO,但募資方所發行的不是金融證券,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即所謂ICO幣。由于近年來數字貨幣價格持續攀升,以其為標的物的ICO交易也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興盛起來,并帶動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聯動上漲。作為世界上虛擬貨幣交易最大的市場,中國也成為ICO活動的熱點地區。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7月發布的報告,僅2017年上半年,通過ICO獲得的融資金額已經超過傳統風險投資金融,ICO累計融資達到26.16億元人民幣,累計參加人次約10.5萬。相比火爆的交易活動,關于ICO的管理制度則幾乎為空白,由此也導致市場亂象頻現,投機活動泛濫。
北京博晨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佳麗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七部委報告以及隨后必然到來的國家監管是對區塊鏈行業的“刮骨療毒”。她表示,七部委在這個時間點發布公告是很及時的,有利于在爆發之前排除風險。從2014年開始,區塊鏈行業內便有利用發行代幣的方式進行融資的案例。這種行為處在監管覆蓋之外,近幾年來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非法ICO本質上是龐氏騙局和非法傳銷,“是一些私人公司或者個人從網上下載公開的區塊鏈程序,經過改動,就以新發代幣的形式面市,以達到吸引民眾投資的目的。”曲強說,這些“山寨”代幣本身沒有信用形成過程,不能用于購買有價勞動和實際產品,也不能用于支付。
曲強分析說,這些非法ICO跟過往所有的龐氏騙局一樣,在經歷過初期價格快速上漲之后,到最后就要看擊鼓傳花誰接最后一棒,泡沫很快就會破裂,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由于非法ICO由私人發行,私人平臺進行交易,獨立運行于國家監管體系之外,會大量滋生洗錢、逃稅等非法金融行為。曲強稱,“這些私人公司和私人平臺,今天注冊明天跑路,或者干脆一夜人間蒸發,老百姓的投入也將瞬間灰飛煙滅,對社會信用和生產力以及人民財富造成巨大破壞”。
絕大部分代幣價值歸零
中國央行新規甫一出臺對整個行業產生劇烈震蕩,各大代幣全線下跌,有些已經腰斬。對此,北京匯真網絡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利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些違法代幣可能會就此消失,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也將受到負面影響,比如價格泡沫可能會進一步受到擠壓,投資者的投資沖動將明顯收斂而逐漸歸于理性。
竇佳麗也表示,可以預見ICO代幣將會急速降溫,絕大部分代幣價值會回歸為零,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會因為使用場景的縮減以及市場炒作的減少發生較大的價格下跌。
但看好比特幣未來升值空間的也大有人在。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日報道,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行長謝爾蓋·戈里科夫認為,比特幣未來兩年內還可能升值。他將比特幣匯率快速走高歸因于媒體關注度提高背景下的投機需求,以及加密貨幣“挖礦”人數的增加。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普通老百姓不宜介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資。該人士告訴記者,虛擬貨幣價格經過熱炒已經偏高。另外,虛擬貨幣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是政策風險,“不排除未來監管層關閉交易平臺的可能性”。▲
環球時報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