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如今好萊塢電影、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華人形象也日益豐滿、正面。然而在19世紀英國人與美國人眼中,中國是一個遙遠遼闊的陌生國度,提及中國人很多人不免輕蔑,黃禍論屢被提及,文學作品中也屢見偏見。
1877年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與另外一名作家、詩人布雷特·哈特合作創作過一個劇本《阿辛》,描寫的是美國西部一個采金礦區白人之間的糾葛。華人阿辛是個洗衣工,后來被雇為仆人,他身份不明,干活笨拙,老是礙事,經常機械地模仿別人,被人辱罵為“大舌頭的蠢蛋”“道德毒瘤”。
美國作家艾特維爾·惠特尼1878年發表過一部小說,講述了一群中國人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小鎮的故事,小說名為《細長眼:了不起的煽動家;那一天的故事》,書中寫中國人吃苦能干、愛好賭博,宗教信仰上也不融于當地宗教,被認為是頑固可惡的異教徒。最后的小說結局是一群白人,在中國農歷新年掀起了暴亂,焚燒了唐人街和雇中國人的工廠。
很多歐美文學作品將中國人描述為可憐、卑微的個體,將這些人物背后的中國描繪成龐大、野蠻、虛弱的老舊帝國。中國人的總體形象不佳,很少被描述成正面的甚或強悍的人物角色。但印度籍美國作家多勒的短篇小說集《鐘龍的陰影》中,虛構了鐘龍這樣的唐人街黑社會頭頭的形象。另一個更為強悍又特別知名的反面中國人形象叫傅滿洲,這個人物在美英兩國一度比同時期中國最高政治人物還有名。
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1911年在雜志社工作時受命接近華人黑幫頭子金先生。他得到靈感創造了傅滿洲這一人物,后來他不止一次描述了這個金先生、傅滿洲合二為一的形象:“高高的,瘦瘦的,像貓一樣不聲不響,肩膀高聳,長著莎士比亞的額頭,撒旦的臉,腦袋刮得精光,細長的、不乏魅力的眼睛閃著綠光,像貓眼一樣。他集東方人的所有殘忍、狡猾、智慧于一身,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調動一個財力雄厚的政府能夠調動的一切資源。”1913年之后,羅默的第一部傅滿洲小說《神秘的傅滿洲博士》在英國出版了,隨后又改名為《邪惡的傅滿洲博士》在美國出版,均獲得巨大成功。羅默總共寫了傅滿洲系列的長篇小說13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3部,擁有了數以百萬計的讀者,成為了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作家之一。相關電臺節目、電視劇、電影也隨之出現。
羅默筆下的傅滿洲是博士,高學歷、高智商同時對西方有著刻骨仇恨,一直在追殺仇敵、圖謀統治世界,但是運氣總是與后來的007電影系列反派人物一樣差。傅滿洲是強橫的,卻又缺少西方主流認可的男子漢氣概以及人情味、幽默感。這一特點也與當時對華人的歧視是一致的。同時代還有一個著名小說及影視正面人物陳查理,得到美英白人讀者、觀眾的高度認可,但是難以被華人完全接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陳查理身上被描繪了過多的陰柔和矯揉造作。陳查理是美國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筆下的檀香山地區的華人探長,他身材肥胖但行動敏捷,常常說出中國傳統格言,破起案來就是一個神探。比格斯寫了6本關于陳查理的小說,小說熱賣的同時電影也開拍,截至1949年一共拍攝了47部電影,比傅滿洲系列還多。
在日本侵華逐漸加劇的年代,傅滿洲系列作品被美國社會弱化,重視中國的作品則受到歡迎。賽珍珠的著名作品《大地》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937年的同名電影《大地》更是受到熱捧。《大地》中農民王龍及其妻子阿蘭等一家人,從幾乎餓死到奮斗成為富裕地主的故事,以及中國人的堅忍、樂觀、勤勞,都給美國人乃至西方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部小說及電影,很多西方學者和普通百姓對中國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不過隨著國民黨政府的垮臺、朝鮮戰爭的中美兵戎相見,《大地》這樣的作品急劇變少。▲
環球時報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