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在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公布60億元慈善捐贈計劃。75歲的何享健捐出其持有的1億股美的集團股票和20億元現金,注入其擔任榮譽主席的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用以支持在佛山本土乃至全省全國的精準扶貧、教育、醫療、養老、創新創業、文化傳承等多個領域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從23人小廠到千億集團,何享健帶領美的走過了中國家電業走過的所有的路,幾乎沒走錯過一步。而在將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后,他潛心慈善,開始了一個成功企業家對社會的回饋。
艱難求存12年
26歲之前,何享健的履歷幾乎可以一句話概括:高小畢業,輟學務農,工廠學徒、工人、出納,公社干部。計劃經濟時代,公社負責解決群眾就業。順德北滘沒什么企業,就業始終是一個大難題,何享健想幫鄉親們找份一天6角錢的工作都非常困難。久而久之,他萌生了“生產自救”的念頭。
1968年5月,何享健聯合23個居民,籌集5000元創辦了生產塑料瓶蓋的“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何享健擔任組長,他的妻子也是組員之一。

這一年,17歲的知青劉永好還在四川成都市郊的新津縣古家村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插隊,每天的工分是1角4分錢;24歲的大學畢業生柳傳志正在廣東珠海白藤農場下放勞動,日后多年難愈的濕疹就是當時落下的病根。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接受改造,只有浙江蕭山的魯冠球和江蘇華西村的吳仁寶這些農村能人,才敢像何享健一樣壯著膽子創業,但也只能偷偷摸摸“吃螃蟹”。此后12年間,這家小作坊一直在政策夾縫中艱難求存。1973年,小瓶蓋被藥用玻璃瓶(管)、皮球等產品取代;1975年12月6日,“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變更為“順德縣北滘公社塑料金屬制品廠”,半年后又換成“順德縣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生產汽車掛車剎車閥,兼營汽車橡膠配件。何享健背著剎車閥、橡膠配件坐悶罐火車北上跑市場,為了節約開支,他早餐就喝一碗紅糖水,晚上睡在火車站里。他怕差旅費被人偷走,不敢亂放,就藏在鞋子里面。1979到1980年間,經常停電成為各地普遍現象,何享健抓住機會生產發電機。直到此時,何享健與“家電”二字仍然沒有半點聯系。
兩次“全國第一”
順德是著名僑鄉,1970年代末期,港澳同胞回故鄉探親帶家電已成時尚,外商投資的合資企業大部分也選擇家電行業。風潮之下,何享健讓工人買回100套零件,組裝生產金屬電風扇。1980年11月,再次更名后的“順德縣北滘公社電器廠”生產出第一臺40厘米臺扇,命名為“明珠”牌。一年后,企業又變更為“順德縣美的風扇廠”,何享健任廠長,員工251人,年產風扇13167臺,總產值328.4萬元,利潤41.8萬元,經營狀況發生根本轉變。1984年,美的研制出全塑風扇,并在此后兩年的風扇大戰中脫穎而出。站穩腳跟的何享健又將目光投向空調。1985年4月8日,美的成立空調設備廠,但因超出當時消費水平,直到1987年仍無起色,每月產量長期在200臺左右徘徊。由于資金短缺,公司只得向員工幾千一萬地借錢渡過難關。直到1988年,美的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產品進入海外市場,企業境況才得以改善。因為出口業務量暴增,美的在當年實現產值1.2億元,成為順德十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之一,其中出口創匯達810萬美元。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順德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核心內容就是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在“靚女先嫁”的政策支持下,比美的規模大、牌子響的企業都在觀望推辭,何享健卻熱情積極,主動找政府要求試點,終于爭取到順德唯一的股份制試點名額,成為中國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鄉鎮企業。
這一年,美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7億元。雖然何享健當時對股份制改造理解得并不深,也不太懂股票,但他敏銳意識到“一個企業的進步、規范需要股份制改造這種代表未來方向的手段”。他不無自得地說:“我這個人看問題一直比較超前,什么事都要看得遠一點。”
1993年,美的登陸深交所,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成功募得12億資金。兩次“全國第一”,足證何享健的長遠眼光。
“三權分立”治病
然而,上市三年后,美的空調從行業前三下滑到第七位;1997年,美的銷售收入在上年突破25億元之后大幅跌落到20億元左右,經營性利潤全靠一些投資收益。
現在回過頭看,美的得的是“大企業病”。原美的集團高管黃曉明回憶:“當時公司有1萬多人,所有部門都向老板一人匯報,他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件,簽不完的字。”
內外交困之際,“美的因效益不佳將被科龍收購”的傳聞在順德鬧得滿城風雨,何享健后來證實:“當時政府為搭建順德家電航母,有意讓美的、科龍和華寶三家企業合并,并有意讓我出任總經理。”他對“拉郎配”很不贊成,堅持不讓自己和美的參與。
1997年,何享健向日本松下學習,拿出針對“大企業病”的方案,即事業部制。他按照空調、電機、廚具等核心產品將美的劃分為5個事業部,由部門經理具體負責日常經營,他只管經理。
第二年,美的制訂出長達70多頁的《分權手冊》,開始走向股東、董事會、經營團隊“三權分立”的經營模式:事業部高度自治,總經理可自行組閣,但經營業績不達標整個團隊要集體引咎辭職。
改革后的美的迎來高速發展期,2000年銷售收入達到105億元,僅用四年就完成從30億元到100億元的跨越。2010年,美的規模更是首次超過1000億。何享健說:“從1980年做家電到現在,我的觀點一直是,每個時期每個階段,我的職業經理人是最優秀、最能干的。我要求部下,你不要整天想自己把事情做好,而要想怎么把要干的事情找人去干,找誰干,怎么給他創造好的環境。當然,你要有辦法控制得住,不能亂干。”
2012年接棒何享健出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的方洪波,就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方洪波1967年生于安徽樅陽縣山村,16歲考上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1992年,25歲的方洪波從湖北的東風汽車制造廠離職,加入美的總裁辦公室任企業報編輯。因為參與主創了鞏俐擔綱的“千金一笑”廣告——“美的生活,美的享受”,他開始受到何享健的注意。隨后,方洪波歷經廣告科長、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美的電器總裁等崗位錘煉,成為何享健的接班人。受益于股權激勵計劃,年僅50歲的方洪波,身家已達45億元。

至今,美的集團決策層里都沒有何享健的親屬,他的子女只持股不參與日常管理,被視為中國民企去家族化的典范。
鏈接
從天生企業家到低調慈善家
為人低調,性情溫和,何享健還經常以自己普通話講不好為由婉拒媒體來訪,拒絕在公眾場合發言。
但幾乎所有人都承認,何享健是一個天生的企業家。方洪波這樣評價他的老板:“以前是一群人在農田里干活,他沖在最前面。但是后來他坐在高高的地方看著你們。他得以抽離出來去不斷再思考,那眼光更遠,他能知道山外還有一座山。”方洪波說,“我可能跟他有時候一個月不見一次。他放權,但又什么都知道。”
在方洪波看來,何享健就是商業場上的科比或喬丹,“為什么隨便他在哪個位置,球到他手上,一舉手投球就能進?是以前他每天練了很多,身經百戰了,所以現在投得就很準”。
2012年放下美的后,70歲的何享健開始“思考另一段人生”。2014年2月28日,何享健慈善基金會(如今改名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舉辦了成立儀式,沒有邀請任何一家媒體。“不做任何宣傳”,何享健要求。
這樣的低調,也源于傳統。廣佛地區的慈善觀念一向傳統,當地人認為,做善事就不應該宣揚。積善得福,如果太高調或有其他功利目的,適得其反。何享健說,他的初衷來自于最簡單樸實的邏輯:得到之后要有所回報。“沒有國家的發展,也沒有美的的發展、沒有我今天的成績。”他希望,“在順德帶頭創造一個社會氛圍,從一個企業家的角度,做一些有利于社會、有利于民生的實實在在的事情。”
不同于將美的完全放手,交由一支職業化團隊打理,對于基金會,何享健視其為家族慈善事業的里程碑,不但將接力棒交給兒子何劍鋒,讓其擔任基金會主席,他的兩個女兒也分別擔任基金會的理事長。他說:“要把家族基金會做成中國一流、世界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