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決定讓自己的人生來一次最后的拼搏,于是放下大學教授職位,只身來到深圳參加面向全國的招聘教研員的考試,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下嫁”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這時,我是知道自己會做出一點事業來的,但對自己今天在學術的地位和影響,卻是當年完全沒有想到的。
2007年3月,《教育文摘周報》用頭版整版篇幅發表了《程少堂: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一文,深度報道語文味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同年,作為華南地區唯一代表入選教育部語文出版社“名師講語文”叢書。2009年,被《基礎教育課程》雜志和《中國教師報》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100位教育家”之一。同年,入選四川師范大學開設的選修課《中國當代十大名師研究》,標志著語文味確已成為大學教科書級別的成果。2015年,由我主編的近80萬字的《語文味教學法》出版,是我國語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表現性教學法的專著。2014—2016年間,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初中語文教與學》《小學語文教與學》連續三次重點推出“程少堂之教改探索”或“語文味教學法”專題,讓語文味教學思想在高位平臺上向全國密集強力輻射。近10余年,我和語文味逐漸成為高校碩士學位論文的熱門選題,出現了數十篇相關學位論文,以《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語文教育思想研究》(張巖,東北師范大學)為最,并于2013年出版,成為我國首部系統研究在職語文教師教育思想的學術專著。自此,我的學術人生從“讀書—教書—寫書”轉變為“被別人寫成書”。
客觀地說,語文味已從十數年前的一個新名詞演變成一門新的學問,事實上已成為21世紀初葉中國語文教學研究領域的顯學之一。語文味教學理論,語文味教學流派,已然以恢宏的氣勢崛起于南海之濱,崛起于中國語文界。
一、立志:讓父母親的名字不要像祖先的名諱一樣很快湮沒
我從小比較敏感,懂事也比較早。我的祖父在父母成家前幾年就中年早逝,那時離我的出生還有12年之遙。我的祖母去世時,我還不滿16個月,小時候并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1980年代中期,老家重修族譜,我才從家譜上知道祖父的名諱,而祖母在家譜上只有姓而無名。
我自幼家境貧寒,父母不僅受外人欺侮,也被至親看不起,姐弟五人,上有一個沒讀過書的姐姐,兄弟四人中我是老大。特殊的童年經歷,鍛造了我特殊的性格,很早就沉重而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家族要被人看得起,要翻身,必須先從自己這殺開一條血路,打開一個缺口。事實上,兄弟四人中,只有我具備這樣的經歷底座、擔當意識與意志品質。同時也認識到,在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不朽”中,自己只能依靠立言,才能讓自己的名字留傳下去,才能讓父母的名字不像祖先名諱一樣被很快湮沒。
于是,我從1977年開始連續參加三年高考,而且一定要報考本科。1983年,在我大學畢業工作7年后,在外語極差的情況下報考研究生而不能正常錄取,只因導師在招生會議上怒拍桌子,公開聲明“程少堂這個學生不招進來,我一個也不招”,最終才被“破格”特招進入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讀全日制研究生。1999年,我離開大學,來到深圳做了一個小小的教研員,也正是在評課中偶然又帶有必然地提出語文味教育理念,才誕生了語文味教學理論和語文味教學流派。
二、專注:激情澆鑄學術江山 ,執著寫意志業人生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且這一件事非高度專注不能做好。專注,就是心無旁騖,就是激情
澆鑄。
五六年前,我應邀參加深圳一個名師工作室的揭牌儀式。進校門時,市教育局一領導客氣地跟我說:“‘超級教研員來了。”我自認不是什么“超級”教研員,但和一般教研員的確不大一樣。
我具有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在接近20年的漫長的語文味研究過程中,充滿激情,心無旁騖,用執著、專注與激情終于澆灌出語文味這個艷麗的花朵。我以語文味研究為志業,以努力走進中國語文教育學術史的高遠志向與戰略定力,拒絕一切誘惑,是年齡相仿的同事中唯一不炒股、不炒房之人。
離開珠海16年后,我應珠海市教育局之邀,給該市高中語文教師做題為《十年語文味 不羨萬戶侯》的演講。演講后有老師撰文,用“至情至性的思想者”“激情演講”“思想清風”“生命活力”“大師風采”“深受感染”“莫名感動”等字眼表達內心感受。還有老師撰文說:“他的話中貫注著烈火一樣的熱忱,眼中帶著孩童一樣的純真。他敢笑,也敢哭。說話時聲震屋梁,氣滿神足,讓整個禮堂充溢著生命的激情。”
實事求是地說,對多幾座金山、銀山,我偶爾也懷向往之情。但求仁得仁,來深圳19年的漫長而艱辛的奮斗和拼搏,已然結出累累碩果。而今回頭一顧百媚生,激蕩在我內心深處的,是無限的慰藉與無比的自豪:“是的,你有金山銀山,但我有一座語文的江山!”
三、篤行:做一個實踐型的理論家或理論型的實干家
有價值、有生命力的理論來自實踐。眾所周知,本應最受學生歡迎的語文教學,實際上在很多的時候最不受歡迎,許多語文教師存在嚴重的職業怠倦感,厭學與厭教之間形成強烈的惡性循環。語文味正是為試圖解決這一問題而來。
我和一般教研員不大一樣的另一體現是,習慣于把工作當學問來研究,把做“實踐型的理論家”或“理論型的實干家”當成工作的最高目標。故此,我不搞從書本到書本的純學術研究,而是理論與實踐相濡并進,雙翼翱翔,立志做“頂天”又“立地”的學問。所謂“頂天”,是理論上有突破性創新,力爭做到本領域的國內一流;所謂“立地”,是接地氣,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對教研員來說,是敢講、能講公開課,并以此影響一線教師。但我并不是先“頂天”再“立地”,而是先大膽實踐講公開課,從中發掘個性化的理論資源。語文味之“道”,是這樣在實踐與理論的共生互動中相濡、調整、豐富,捆綁提升。可以說,語文味理論的氣質先鋒時尚,靈魂老派古典,學術路徑與格物致知(貴“我”)、即器求道、知行結合、道器縱橫的中國傳統學問方法一脈相承。
基于此,2002年我主講了語文味的發軔之作《用另一種眼光讀孫犁:從〈荷花淀〉看中國文化》。該課在中國語文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教育部組編的多部新課程培訓教材中將該課實錄作為代表性課例放在首篇。著名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榮生教授在其主編的《走進課堂—高中語文(必修)新課程課例評析》一書中高度評價道:程少堂的“《荷花淀》課例教學是別開生面的,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力量是巨大的,對教學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教學內容的創生”。后來,學界有人將《荷花淀》一課的特色作為語文味的教學特色,并命名為“文化語文”。由此,我開始在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中有意識地強化“文化語文”特色。
可見,是先有了《荷花淀》教學實踐的巨大成功,才有了我后來對語文味內涵的深度闡釋和不斷豐富。換言之,是先“立地”,才“頂天”。《荷花淀》之于語文味,有點兒類似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商品”、動物學中“細胞”等概念,全息或含蘊著語文味思想發展壯大過程中的所有重要元素的萌芽。后來,我開始思考如何將滲透生命體驗為核心的語文味教學思想進一步具體化。受中國美術史文人畫概念的啟發,我提出了中國語文教育理論發展史上破天荒的文人語文教學觀。
為便于一線教師學習、掌握語文味教學,我耗費五年時間探索語文味教學模式。2007年,我的大型公開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再獲成功,好評如潮。以此課為標志,語文味教學法之“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基本成熟。隨后,運用該模式,我在全國各地成功主講了一系列公開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以后經過多年研究,2014年我撰寫了《建構一種新的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一文,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隨即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至此,一種新的教學語言—語文味教學法,正式誕生。
《周易》有句影響了整個中國思想史的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語文味之“道”,表現在它本身包含的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與轉化。具體地說,是由文人語文教學觀(理論)之陰與語文味教學法(實踐)之陽兩個方面構成的對立統一的雙向發展運動,推動語文味思想不斷向前發展。“語文味—人文語文—語文味教學法”這三個概念,不僅成為語文味探索之路上的三座里程碑,也是語文味思想體系的基本骨架。這一體系衍生或滲透了生命體驗、教學主題、價值推送、代表課等一系列新概念。這些概念間有著深刻的邏輯關聯,可以彼此互釋。
四、結晶:創立一種新的教學語言—語文味教學法
我基本上不參加學術界關于“語文是什么”的討論。對于語文,我自有我的定義。語文味教學理論和語文味教學流派的核心即語文味教學法。
語文味教學法,是以語文味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學過程中師生共生、共賞、共創、共享、共鳴、共融、共進為教學宗旨,以既要就語文教語文又要跳出語文教語文,使教學成為真、善、美、樂相統一的過程等為教學原則,以“一語三文”的教學模式和其變式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容要素和教學過程結構,以融合文本思想內容與師生生命體驗打造新的教學主題為教學重心,以營造教學審美意象與意境、建構教學藝術作品為教學追求,同時充分具備語文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文教學來抒情言志,并實現價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種“有溫度”的表現性教學法。
語文味教學法之“一語三文”教學模式中的語言、文章、文學、文化,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最大公約數。
語言教學,是引導學生和文本相識。知識任務,主要是感知文本的語言現象層,初步積累一些語言、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情感態度任務,主要是激發教學主體對文本和教學過程的興趣。其目的是求“親”,即追求教學主體與文本、教學過程之間產生一種黏結力、親和力。
文章教學,是引導學生和文本相知。知識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從文本的現象層面深入本質層面,學習、了解、積累、積淀一些文章學的規律性知識;情感態度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并對之采取辯證揚棄的態度。其目的主要是通過理性認識理解文本的科學性,即求“真”—求文章事實之真、道理之真、情感之真、語言之真等。
文學教學,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文本的個性之美。知識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文章的一般規律層面深入藝術個性層面,即發現、欣賞文本以語言形式美為核心的各種個性化的形式之美。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求“美”。
文化教學,是以承載著文化的文本為基點,融入師生自身對人類文明獨到的生命體驗(互滲),通過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拓展,打造出既來自文本主題,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題的新的教學主題,創造出具有獨特教學意境的教學藝術作品,實現獨具美感與哲思,以真、善、美為主要內容的價值推送。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上”。
語文味教學法是熔鑄了教學主體生命體驗的表現性、抒情性教學法,是引導、激勵教師追求與打造出更具高度、廣度、深度、厚度與溫度的語文課堂的教學法,是在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引導與激勵他們把語文教學不僅當成職業,逐步發展為事業乃至志業的教學法,是能從根本上有效克服教師職業怠倦和審美疲勞的教學法,因而本質上是一種在解放語文的同時解放教師的教學法。
語文味教學法的創立是語文味理論的一小步,是語文教學法的一大步。時間和實踐將證明,語文味教學法以及在語文味理論的導引、影響下自發誕生的語文味教學流派,是對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的一個革命性貢獻。至于對這一革命性貢獻的歷史地位和評價,留給后人評說,我有這樣的理論自尊與理論自信。
(本文的最后修訂得到了廣州市培正中學教師梁青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