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金 劉青夏
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教育界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設計),這為我們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也遺憾地看到,一些教學案例在目標設定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問題有悖于教學實踐,限制了教師的思想,耗費了教師的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本文從設定教學目標的方法角度,談談對語文教學目標預設的若干思考。
一、教學目標應凝練
教學目標的凝練,是指目標應少而精。從內容講,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有一定的涵蓋面和容量要求;從數量上講,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太多,一兩個比較合適,多了就容易主次不清。但近年來眾多的教師備課資料,尤其是所謂的優秀教案選集,常常是一節課有眾多的教學目標。
導致這一亂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一是對語文課程標準有關語句的理解不到位,如拘泥于“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一句,割裂了三維目標來設定目標,而沒有理解“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的精義。二是三維目標本身作為一種指向教學實踐的目標體系,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局限性。
例如,某雜志曾發表了《〈聽潮〉教案設計》,該案例對一個課時的目標做了如下設定。
知識與能力:1. 學習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方法。
2. 學習本文運用文字描摹聲音的方法。
3. 學習圈點批注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1. 反復朗讀課文,在理解內容、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進行評點批注。2. 學習有感情地朗讀經典名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領會作者通過描寫大海的雄壯美來表達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2. 熏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和不斷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類似這樣的教學設計在實踐中比比皆是,一般有如下幾種通病:一是目標點多,訓練點不突出。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內容,常常與“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內容交叉。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空洞抽象,無法檢測。
這一設計將“三維目標”一一分開,一節課預設了7個目標點。毫無疑問,這是很難在一節課中得到有效落實的,何況目標間尚有不少問題。例如,“知識與能力”目標的第3點“學習圈點批注的方法”與“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1點“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進行評點批注”是重復的。僅從字面意思看,“圈點批注”既屬于技能目標,又屬于“方法”目標,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卻是大而無當、有等于無。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曾精辟地指出:“在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階段當中,應該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1]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維度是隱性的,也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看具體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可見,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整合目標,不能割裂三維目標;注意目標的隱顯,有的目標必須寫出來,有的則隱而不寫,特別是德育目標。從實踐上看,一節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目標以一兩個為宜。
二、教學目標要具體
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對學生訓練的方法、條件和程度等缺乏明確的表述,缺乏課堂操作的可行性,導致定目標跟不定目標差別不大。這容易導致上課缺乏針對性,課堂充滿盲目性,學生所得甚少,語文“少、慢、差、費”的現象屢見不鮮。
上述《〈聽潮〉教案設計》中,“學習有感情地朗讀經典名篇”中的“有感情”是很難具體落實的,所以應從朗讀技巧與方法的角度設定目標,如讓學生掌握輕重音、停頓長短、語調升降、聲音大小等,則容易訓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領會作者通過描寫大海的雄壯美來表達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熏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和不斷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則較為空泛,這是因為情感培養重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并非一定要設置一個漂亮的目標標簽。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一個完整、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以下方面:教學對象,學生行為,行為的條件、程度或范圍等。“教學對象”是指學生,一般可以略去不寫;“學生行為”應用動詞表述,用可觀測到的術語來說明,以減少教學的不確定性;確定行為的條件是指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所做的限制或規定,行為的程度是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最低衡量依據,是闡述學習成就的最低水準。而程度可以從行為的速度(時間)、準確性和質量等方面來確定。例如,“在指認和書寫中,學生能迅速無誤地讀出和寫出10個生字”,該目標中的“指認和書寫,讀出和寫出”是“學生行為”,“學生”是“教學對象”,“在指認和書寫中”是“行為的條件”,“迅速”是速度,“無誤”是準確性和質量,“10個生字”是范圍。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標中,四者都會出現,如“教學對象”常常省略,其他要素也有隱而不顯的時候,如《陋室銘》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德馨的含義”“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等。
三、教學目標宜鮮活
教學目標鮮活并不是指教學目標可以脫離實際隨意創造。一般來說,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而定,突出教師的個性之美。課程標準僅僅是規定出一個必須遵循的最低標準,會照顧全國各地學生,一定有其局限性。有的班級學生比較優秀,就不一定要依照課程標準要求按部就班地上課,教學目標也應有所變化。有的地區,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則要根據實際情況降低標準,放慢速度,教學目標自然也要相應地變化。
一名優秀的教師絕不是簡單的傳聲筒,而是靈活的雕塑家,對不同的原材料,可以創造出不一樣且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學生和教師是預設教學目標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當一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之后,他對這一點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當然,對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通常是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預設目標。雖然如此,但也會根據校情和學情,對教學目標有所創新,講究靈活性。
此外,教學目標的鮮活,在于變化。課堂訓練過程中,教學目標常常會偏離預設,生成新目標。這時教師要隨機調整,并采用適當的方法達成,這是一種高級
境界。
教學目標通常是教師預設的,這就決定了它的局限性。完全按預設的教學目標上課,可能會削弱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教學目標不應是“靜態”的,而應是預設與生成的結合。教師在上課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實際隨時調整教學目標,相機點撥,以獲得最大的課堂效益。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1.廣西教育學院 2.廣西南寧園湖路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