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慧+劉晶晶+李玲玲
摘 要:培養雙創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概述了雙創型人才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剖析了新型計算機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提出了一種新的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從制定多層次培養方案、建立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教育資源、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和搭建合理的雙創教育平臺五大方面分析了該模式的運行方式。教學實踐表明,這些措施有利于雙創人才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評價機制;課程體系
DOIDOI:10.11907/rjdk.17111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7-0220-03
0 引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創新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處于國家發展全局的中心地位”。同時強調要“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此外,2016年高校畢業生將高達765萬,為緩解就業壓力,政府和高等學校要著力擴大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是全面落實《綱要》的關鍵。《綱要》中也明確要求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與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因此,計算機類專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凸顯了培養高質量創新創業型計算機人才的重要性。
計算機學科具有實踐性強、技術發展迅速、應用廣泛等特點,需要不斷創新來開展新技術的研發,并推進新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目前計算機人才存在專業理論基礎不扎實、工程實踐能力不強、創新創業意識薄弱的問題,同時畢業生創業比例偏低。因此,培養具有開拓創新創業思維和較高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是計算機類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1]。
1 雙創型人才內涵
1.1 創新創業型人才
對于雙創型人才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對于其本質特征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征是“向善”和“突破”,指那些富有創新意識、精神和創造能力,能敏銳地發現問題,并迅速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創造出突破性的成果,對社會進步或科技發展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2]。
創業型人才的本質特征是“獨立”和“靈活”,是指具有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能承擔一定的創業風險,并為此投入財力和智力,獨立開拓事業,為社會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的人[3]。創業根據是否具有高科技含量分為科技創業和普通勞動創業。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的特征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都有堅韌性、開拓性、敏銳性和高尚性等相同的內涵。因為創新創業相關支撐,創新是創業的前提和核心,創業是創新的表現形式和升華。
雙創人才是既富于創新精神,還具有創造能力,能夠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可以通過創辦企業等手段產生創新成果,創造社會價值的綜合型人才,結合了創新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的雙重特質[4]。本文提到的雙創型計算機人才是指擁有計算機學科專業知識,掌握IT系統管理維護、IT技術行業應用、較強的程序設計和工程項目開發等技能,具有創新能力或創業能力的人才。
1.2 人才培養模式
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指以專業知識和雙創技能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以實踐教育為基本手段,把創新和創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工程意識、團隊意識和健康意識為核心,以形成創新創業品格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為目的的培養過程的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5]。
2 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
2.1 雙創教育現狀分析
互聯網時代,計算機技術影響著世界的發展,新型計算機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同時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落實,計算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關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困難。
從宏觀上看,計算機專業固有的行業優勢不斷下降、社會認可度逐步下滑,且人才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夠突出[6]。從微觀上看,培養目標、人才定位不夠明確,與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要求脫軌;設置的課程體系不健全、內容更新緩慢,未能及時吸收新的知識與理論;學生基本功不夠牢固,知識面比較狹窄,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價值取向和職業規劃不夠成熟;師資建設滯后、教學方法單一、教育方式落后,創新創業資金和場所等基礎性教育資源短缺[6]。
2.2 問題成因分析
計算機雙創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1)雙創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缺乏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缺少對學生工程能力和雙創能力的訓練。
(2)對計算機學科的認識沒有與時俱進。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很多高校培養方案更新緩慢,沒有把最新的知識與理論引入到課堂中去,課程設置廣而不精、重理論輕實踐,尚未構成完善的雙創技能教學體系。
(3)教育模式單一,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結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3+1”校企合作模式和訂單式模式,雖然在雙創人才培養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些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培養的目標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相同[7]。很多高校對所有學生千篇一律套用這些模式,實際效果有限。
(4)學生選課自由度過大,缺乏有效的監督。很多高校推行了學分制,大部分學生為了盡快修滿學分,選修的課程不成體系、多而不精,表面上看各種技術、原理都懂,但對任一領域都沒有深度學習[8]。盡管大部分學校實行了導師制,但導師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手段,導致學生選課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3.1 制定多層次人才培養方案endprint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復雜系統,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要運用不同的培養模式,根據不同的個體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在一年級第二學期可對學生進行專業定位,分別執行學術研究型和應用技術型等不同的培養方案[5]。對于本科畢業后想繼續深造和創新學習的學生,注重科學創新和原創性教育,通過課程實踐教育和基于學科競賽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依托學科競賽和創新項目,培養其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較高創新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
對于動手能力較強和希望盡快就業的學生,側重具體應用技術的教育,通過“3+1”培養和“萬行代碼”方式[8],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合作,前三學年在校內,注重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的教育,第四學年將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與用人單位項目需求有效結合,引入主流的IT新技術,聘請一線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實現學生能力的再提升,通過大量的實際軟件項目開發訓練,積累萬行代碼開發經驗,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 建立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計算機專業具有教學內容靈活、實踐能力要求高的特點,需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雙創型人才。
實踐教學體系由教學內容、教學支撐環境及教學質量管理手段共3部分組成[9],如圖1所示。
教育內容由專業知識教育、雙創能力培養和實習實訓教育組成,支撐環境包括實踐教師隊伍和校內外實踐就業平臺,管理手段包括過程監控、教學組織形式和考核方式。該課程體系既注重專業技能教育,也注重雙創素質培養。逐步深入地培養雙創意識和工程實踐技能,具體步驟是,一年級培養專業意識,引導學習方法;二年級培養專業能力,明確專業定位;三年級培養專業技能,確定專業方向;四年級培養職業素質,強化職業技能。
3.3 優化教育資源
優化雙創教師結構,提高團隊素質。教師是雙創教育的基礎性資源,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雙創師資隊伍素質,改變傳統的人才引進標準,引進優秀的雙創型教師。將有雙創基礎的教師派送到企業掛職培訓,或派送到雙創教育開展較好的學校進行訪問學習。同時可以聘請創業成功人士和創新專家做兼職教師,構建立體的雙創教育師資隊伍[3]。
更新雙創課程資源,提高教材質量。如何進行雙創教育,首先要有雙創教育的課程,使其受過基本的創新創業訓練,因此雙創教育課程體系和教材資源是雙創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可根據不同的專業和學生,開設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雙創教育課程,提高雙創教材的編寫質量[3]。對于計算機專業,應編寫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創新創業類教學資料,從基礎上保證創業教育理論的先進性。
3.4 構建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
雙創能力的培養需要改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人才評價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和手段,從多角度評價人才。
構建多角度的人才評價機制。我國新一輪高等教育審核評估,在理論與思路上均有較大創新,更加注重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政府是教育產品的投資者,關心培養出的人才是否滿足社會需求,投入的資金是否得到科學利用;學校是教育產品的生產者,關注其教育的質量是否能維持未來的良性發展,能否獲得較多的發展資金;學生和用人單位是教育產品的消費者,學生關注自己能否學到知識,是否能提高就業競爭力,用人單位主要看所聘用的人才是否能夠勝任崗位工作[10]。因此,高校雙創型人才評價的主體應由用人單位、學生、政府和學校等4個利益相關方組成,并根據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構建立體的評估指標體系。
構建合理的教學考核標準。雙創人才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有賴于教學考核標準。應轉變傳統的“考概念、考原理”的考核思維,改變考試“以閉卷為主、簽到、上交實驗報告”的考查方式,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基礎理論課程采取試卷形式的考核方式,專業課程以課程項目作為基本的考核方式,要求學生完成相對規模的開發項目。對于課程設計以公開答辯考核為主,以真實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實踐應用能力[11]。對于各類實習課程,要加強課程監控,構建由學生、教師和實習單位組成的三位一體的評價細則和考核標準。
3.5 搭建合理的雙創教育平臺
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積極爭取各類資金投入,擴大實驗室面積,加快設備更新速度,提高建設層次,保障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驗課(實踐課)有充足的實驗資源。積極拓展與知名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拓寬學生實習就業平臺,完善校外實踐教學條件。建立高校科技園,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撐平臺,進行項目孵化。
構建學科競賽平臺。根據學科特點從全國計算機學科競賽中遴選出一批符合自身水平的競賽項目,構建有特色的計算機學科競賽體系,并制定完善的選拔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在雙創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競賽項目有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全國信息技術水平應用大賽(ITAT)、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ACM)、河南省青年軟件設計大賽、挑戰杯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并根據本校實際,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每項大賽雖只側重計算機學科的2~3個不同的方面,但整個競賽體系基本涵蓋了計算機學科的核心課程以及雙創能力訓練課程。
構建網絡教育平臺。運用云計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實踐教學平臺,將網絡實踐教學平臺中各種資源虛擬化后以服務的方式通過云端提供給用戶,隨時按需獲取,具有實時、可靠、靈活的特點,能方便快捷為廣大師生提供各種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改變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突破時間、空間、地域限制,提供全方位的答疑解惑渠道,同時還為教師和學校提供自動分析工具,有利于改進教學質量及策略[12]。endprint
4 人才培養初步成效
經過幾年的努力,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生的雙創能力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效。競賽參與人數、獲獎數量和層次穩步提升。2016年全年,學院組織110余人次參加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首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12項省級以上的創新創業大賽,共獲國家級獎項18項、省級獎30項,有40人次申報了校內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獲準立項。考研升學率高,就業質量也較高。有15%的學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卓越班的30名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就業形勢較好。學生創業意識逐步深入,典型案例示范明顯。已創業成功的4名學生,業務發展迅速,并吸收了多名學生就業,在學生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社會發展迅速,技術更新頻繁,雙創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要根據國家發展需求,結合人才培養規律不斷完善,制定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雙創型計算機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芬, 彭直興.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142-144.
[2]鄭其緒,程曦.創新型人才與創業型人才內涵及外延比較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10.
[3]王茜,楊鳳祥.應用科技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4(22):76-78.
[4]肖為群,樊立宏.創新創業人才成長:一個整合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7-10.
[5]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31.
[6]李璟,徐遵義.建構式計算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討[J].大學教育,2013(13):66-69.
[7]徐翔俊,趙希鵬.獨立學院計算機類學生創業實踐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1):13-14.
[8]劉丹.試論IT業新型實用人才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等教育,2013,31(6):136-137.
[9]劉濤,周鳴爭.IT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3(4):113-116.
[10]羅建河.從教育的產業屬性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構成[J].江蘇高教,2009(6):15-17.
[11]黃杰,江建慧,高珍.軟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4.
[12]劉超慧,芮躍峰.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24):5478-54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