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教育傳承是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形式,學校教育應肩負起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保存、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通過對黔東南榕江縣民族文化進課堂的調查,分析民族文化進校園在學校教育中的現狀,進而提出深化學校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民族文化進校園;文化傳承
為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國家要求在民族地區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水平。民族地區各級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原有教學資源基礎上,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實施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筆者試以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的實踐情況為例進行探討。
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踐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是一個侗族、苗族、水族、瑤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縣,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挖掘、承傳和發揚民族民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把民族民間文化引進校園,創建特色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上一個世紀80年代起,就在少數民族學生較集中的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家長支持、社會認可,學生積極參與,引起了各級教育、文化、民族、旅游等部門的廣泛關注。一是建立中小學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課題研究領導機構。為確保“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工作的實施,縣教科局組建了“榕江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課題科研領導小組,明確青少年活動中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榕江縣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項目,并制定了《榕江縣民族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二是聘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傳藝。組織熟悉當地民族民間文化人士挖掘整理各民族傳統文化,聘請民間藝人為兼職教師,組織開展民間音樂、舞蹈、戲劇、繪畫、剪紙、刺繡、游戲、體育、建筑、工藝、文學和民族雙語文教學活動。同時,因地制宜,組織編寫適合當地民族學生的鄉土教材,邊教邊改,逐步完善,如侗歌鄉土教材《長大要當好歌手》、小學侗文各科教材等。每周安排1~2節鄉土教材課時,向學生傳授民族民間文化知識,通過民族知識在學生中的普及,使優秀民族文化得到挖掘和傳承。三是積極組織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師資培訓交流活動。定期或不定期開辦民族民間文化師資培訓班和民族民間文化交流研討會,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到校上課、交流、探討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經驗。舉辦全縣民族音樂師資培訓班、全縣“少兒藝術教育師資培訓班”“榕江、黎平、從江三縣民族音樂教師培訓班”、侗漢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等。四是多形式、多校點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活動,多舉措推進民族文化進課堂工作。采用校內外和課內外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學。有的學校組織開展當地民族、民俗文化活動;有的組織開展各種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如蘆笙隊、侗族大歌隊、繪畫組、刺繡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的開展民族地區學校侗漢雙語教學活動等。先后在榕江縣古州鎮車民小學成立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栽麻鎮加所小學、加利小學成立少兒文藝隊;古州鎮高文小學成立金蘆笙表演隊;栽麻鎮宰蕩侗漢雙語教學實驗班等。在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中,注重把保護和傳承寓于具體的文藝活動中,要求民族學校都要有一臺自己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每年開展中小學民族藝術節展演活動,把民族文化作為主要的表演內容。
二、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困難與對應策略
在調研中發現,榕江縣在挖掘、承傳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結合調研情況,思考如下。
1.構建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教育機制。在調研中發現,民族文化教育支持體系不健全,未納入有效的常規工作考核。政府在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中,各部門統籌協調不夠,在構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體系上短板較多,缺乏統一的工作機制,未能在資金、政策、資源、人才、組織、制度、考核標準等方面有效整合。立足于政策、資金、項目、人才體系建設,以項目引領為主要抓手,積極構建民族文化元素庫,圍繞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設,加強文化場館的布局設計和項目落地,發揮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學的助推力,行業協會的技術支持力和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體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養局面,構建一個高效運行的民族人才培養模式。各縣教科局、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學校、民族工作主管部門等,做好分工與合作,從總體規劃到日常管理,共同組織落實與實施,監督評價,給予常態化工作保障。明確“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是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定相應的教學時數,將績效考核機制同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效相對接,按一定的標準,在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效果等方面來確保政策的有效開展。同時,制定激勵機制,定期組織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優質課和精品課評選,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對成績顯著的學校,授予榮譽稱號,對教學效果突出的個人,授予稱號和一定的物質獎勵。通過種種措施,激勵更多的學校積極貫徹“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政策。
2.保障民族文化教育經費的投入。在調研中發現,資金匱乏,投入不足。該縣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實驗涉及幾十所中小學,由于財政困難,對開展實驗所需的師資、服裝、民族樂器(琵琶、蘆笙等)、音響設備投入不足,直接影響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開展和實驗質量。保障經費投入是確保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建立一套“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經費保障機制,解決教師培訓、教材編寫、教學設備、教學環境改善、教師獎勵等經費問題,力爭做到民族學校有一處民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每個學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裝;代表性(示范性)學校有一套民族常識教材;每個學校有一臺民族民間傳統文藝節目;有一組競技水平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每個師生有一個民族技能特長。
3.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則是民族文化教育能否堅持開展并取得實效的關鍵。在調研中發現,多數縣多數教師均是本地民族教師,亟待進行專業化培訓,以提高師資專業水平和教學實驗質量。加之教師都是兼職的,教學任務重,沒有多少業余時間投入到深層的收集,整理與開發,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投入到此項活動之中。縣教科局、縣民宗局、學校首先要制定民族文化教育師資培養計劃,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形式多樣的培訓解決師資不足及專業素質水平提高的問題。在充分利用好現有教師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民族民間藝術人才資源優勢,聘請民間藝人及民族、文化、旅游、體育等部門的專業人員走進學校課堂進行教學,以解決民族文化教育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選送有特長的教師和民間藝人參加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和民間藝人的民族文化知識素養與教學能力。同時,民族地區高校應設立民族文化師資培訓中心,定期培訓來自各中小學校專任教師,加大民族文化專職教師培訓力度;設立民族文化教育特崗,每年分配一定名額的指標,確保民族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管理和激勵機制,為民族文化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在待遇、工資等方面要有保障,使其從教無憂。
4.強化民族文化教材的編寫。在調研中,實驗教材欠缺,多數教材是本地民間藝人口頭傳授,急需編撰可供實驗的鄉土教材。為保證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學校有本可依,按綱授課,各地學校應重視教材資源的建設,成立由民族文化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及有關部門人員組成的民族文化進課堂教材編寫組,在對當地優秀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整理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特點,分別編寫小學和中學民族文化進課堂的鄉土教材。同時各個學校也應結合本地資源優勢、民族特色和自身實際組織編寫校本教材,深入民間收集,充分挖掘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編寫適合本地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具有鄉土性、民族性、實踐性的豐富多彩教學素材,以增進學生的民族文化觀念與知識。
參考文獻:
[1]貴州省民宗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廳.關于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S]. 2016-05-30.
[2]肖菡.我省出臺強化措施大力推進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N].貴州日報,2008-08-12.
[3]吳平.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思考———基于貴州省黔東南的調查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1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