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伴隨著潦河石在石界的漸露芳華,賞玩潦河石的賞玩隊伍也在迅速壯大,由5年前的200余人增加到現在近兩千人,僅在產地江西靖安縣就有1000多人參與賞玩。與此同時,對該石種的認知鑒賞水平也隨著賞玩人數的增長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6年初,經《中華奇石》雜志編輯許靜提議,由潦河石代表玩家熊悠靖在產地靖安縣發起成立“江西潦河石友俱樂部”,該俱樂部以交流賞石體驗、共享賞石樂趣和推動市場交易為主要活動宗旨,成員由產地主力石友和部分江西省內外石友共同組成,并專設500平米固定活動場所和精品展館。俱樂部自成立以后,立即成為推動潦河石內部提升和對外發展的主力軍,各地石友只要來產地參觀交流或者淘寶求石,都會將俱樂部作為首站和必經之地。閑暇之余,眾石友們或是溯溪尋石、親近自然、喜與天地對話,或是品茶賞石、縱論經綸、悠享塵世清歡……
熊悠靖:半生癡絕只為石
作為潦河石的代表玩家,熊悠靖的玩石經歷可以算是潦河石近年來提升的縮影。他于2012年5月結識潦河石著名玩家李猛發現潦河石之美,立即如獲至寶,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投入全部的身心智慧與潦河石榮辱相生,甚至不理世務,圈中友人稱其為“石癡”,他說:人這一生總該為某人某事癡絕一回。自熊悠靖入手潦河石以后,一改老一代玩家以筋文線條為主的玩法,大力倡導水墨畫面概念,融入文化主題,注重詩情畫意,迅速在畫面石界掀起一股清新素雅、韻味悠長的水墨風。從而推動潦河石的賞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管是產地新手還是外地藏家,很多人對潦河石的認識都會在他這里得到啟蒙和提高。他亦時常感嘆:潦河石的水墨漸變和文化蘊含具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可以讓人獲得精神上充分的自由和撫慰。
陳拱龍:紅塵煉心因求石
在玩石頭之前,通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已攢下了不菲的家產,也許是事業的成功加上時代的影響,他的性格也開始變得浮躁。2014年結識熊悠靖,甚是投緣,三個月之后被成功“拉下水”,初期興致挺高,出手闊綽,幾個月便買回石頭數百塊。后被熊悠靖狠批,并分析原因,指出不足,后開始蛻變。潛心研讀有關奇石鑒賞和中國繪畫的文章書籍,特別是把12本《中華奇石》雜志放枕邊每天看著入眠,最后得出結論:淘石要做到舉一反三、寧缺毋濫!自那以后,購石頻率越來越低,但品質卻越來越高。并且于2016年專置500平米私宅用于潦河石友俱樂部活動場館。在不知不覺中,人也變得沉靜,每天只要看著摸著石頭心理就覺得很充實。如今時常感嘆:真正的修行就是紅塵煉心。社會使人流俗,但愛石可以使人變雅,可以讓一顆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林國峰:煙云養心為有石
林國峰為人低調、素愛山水,親近田園。但作為當地明星企業的老板,肩上一直扛著沉重的責任和重擔,常感身心疲憊,欲求寬心。2014年7月開始藏石,起初只為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然隨著玩石日久,漸漸發現藏石賞石的奧妙,盡管俗務繁多,但只要抬頭之際有方美石,便可讓人恍如置身事外,徜徉于山水之間盡享煙云養心之妙,生活的煩惱,工作的辛勞頓失于無形。
王雄兒:主題意境是靈魂
王雄兒的奇石收藏注重博采眾長,以潦河畫面石為主,兼收全國各類其它石種。注重從各類石種的不同特點中發現不同的美。經過多年努力,其奇石收藏已過千枚。通過不斷學習、交流和領悟,深刻體會到潦河畫面石應突出文化主題意境,這才是賞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湯華自嘲:
一個還在小康路上奔波的國企小職員,不思進取,卻學著他人附庸風雅,一門心思想著與石俱進,想著去過石尚生活。雖在潦河石圈混跡了二十多年,手頭卻仍不見幾方精典的石頭,仍就造詣平平,卻仍天天樂在其中,日日思著那一抹抹水墨風痕。
洪永偉:“君子比德于石”
他從很早就與“石頭”結下不解之緣,領進門的“師傅”是產自于鷹潭信江的“黃蠟石”,家在玉山又結識了“三清山石”,工作地在南昌又愛上了“潦河石”。在他的腦海里,“石頭文化”是一種發現藝術,一種心境藝術;他常想“美石美在自然,美在神韻、美在沉穩、美在堅強”;“玩石人的”踏實、誠實、樸實無華的石頭精神是值得借鑒學習的。有石人必愛石,愛石人必易為友。因石與人之間更有共同語言而結為良友。故以石會友是一大幸事。這就是他的“石頭情緣”!
蔣文波:十年鑄劍顯鋒芒
進入石界十余載,對賞石“三氣”、“八重”的潛心摸索,練就了一雙“一眼萬石”的金晴火眼。豪邁的性格,虛心好學的精神走南闖北,結識了不少業界精英,藏家:在當地石界頗有名氣,家中讓人羨慕的精美藏品,是辛勤的汗水化作的豐收果實。
楊意根:夫唱婦隨樂無窮
楊意根的玩石之路也跟其它領域的成功人士跨界玩石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偶然之機與石結緣,開始雄心萬丈,出手闊綽,專收“名石”,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沉淀以后,變得理性而穩健,從開始的只追“名石”到現在更加注重石頭的內涵和品味。如今不僅自己收藏的石頭品級越來越高,還把夫人也成功“拉下水”,與其一起玩石,夫唱婦隨樂意無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