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金融支持投資新機遇
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表面上看以投資貿易為主要內容,但實質上關鍵因素在于金融支持,沒有高效的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一切都是空談。

“一帶一路”項目清單背后是龐大的融資需求。
近期,中科院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發布的“一帶一路”相關主題報告指出,據有關專家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占全球總人口的2/3,占全球經濟規模的1/3,且普遍屬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基礎設施建設正進入加速期,投資總規模或高達6萬億美元。因此,滿足資金需求并合理設計方案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環節。

據了解,當前資金來源有中國政策性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銀聯體、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私人資本等眾多來源。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李吉平透露,該行已建立涉及60個國家總量超過900個“一帶一路”的項目儲備庫,涉及投資資金超過8900億美元。而在已簽署的近50份協議中,涵蓋的領域包括煤氣、礦產、電力、電信、基礎設施、農業等。已實施的項目數為22個,累計貸款余額超過100億美元。
“應通過改革讓私人資本進入‘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與公共資本協同合作。”劉強建議,還應該鼓勵信用資質較好的境內投資者、外國政府、境外金融機構、外資企業或聯合組建項目投資主體,發行絲路債券,此外,開發貸款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等創新金融產品,籌集建設資金。
目前,多個行業上市公司募投項目都在加緊布局“一帶一路”,尤其是能源領域更為突出,廣匯能源、華西能源、寶莫股份等公司公布定增增發方案,募投項目中均有對“一帶一路”能源領域的布局。此外,“一帶一路”建設還需要考慮能源市場定價機制和安全保障機制。
“中亞國家更希望資源在本國利用或者加工,可能會產生出口市場的一些矛盾,還有外部的競爭者,美國和澳大利亞等也瞄準了中國的能源市場。此外,中國和俄羅斯可能在中亞市場面臨激烈的競爭。”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旭如此闡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風險。
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表示,未來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這只被提及的絲路基金全稱為“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由外匯儲備、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共同出資設立。2014年11月,習近平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2014年12月29日,絲路基金在北京正式注冊成立,首期資本金為100億美元。
而除了這只國家級絲路基金之外,全國還有多只以“絲路”命名的基金。投中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17中國“絲路基金”研究報告》顯示,從2014年到現在,全國已有52只“絲路基金”,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國家級絲路基金,承諾出資規模已經超過1600億人民幣。其它“絲路基金”還包括廣東絲路基金合伙企業、西安絲綢之路品質城市建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等。
三年時間規模就超過3000億的“絲路基金”,具體在全國的分布情況如何,社會資本如何參與其中?“絲路基金”與其它類型基金相比,主要有哪些特點,它的投資風險如何把控?這些都相繼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從1998年開始研究風險投資的李建良博士,目前擔任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獨立董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專家評審組長等職務。他表示,絲路基金的設立與亞投行一樣,其初衷是為了解決“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所需的資金問題。
目前中國的“絲路基金”主要分布在“一帶一路”國內相關省份,其中北京的資金規模最大,而廣東的基金數量最多。這些基金總體上都以股權投資為主要模式,也涉及債權、基金等多種投資方式。主要投向為產業園區、城市重大基礎設施、交通樞紐型項目和未上市企業股權。
李建良認為,絲路基金是為應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連通、貿易便利化和政策協調問題而設立的。
與其他類型基金相比,絲路基金在運作上有五個特點:其一,在資本來源上,以國家或地區開發性資本為主,社會化募資的色彩相對較少;其二,在項目投向上,以基礎設施和貿易便利化領域的項目為主,帶有明顯的公共性;其三,在投資方式上,以股權投資為主,但也會靈活進行工具組合,兼顧股權、債權、基金、擔保、名股實債、夾層等多種方式;其四,在投后管理上,通常會與國內企業走出去相結合,開展產融合作;其五,在投資退出上,絲路基金投資項目將更多地體現為回購或并購退出,能以上市方式退出將不占主流。
“基于這些特點,對絲路基金的預期回報,應介于債權和股權投資回報之間,不宜寄望太高。”李建良認為,預防風險,首先要以國家實力的強大為后盾;二要做好事前的風險評估,包括國別信用風險評估、項目風險評估等;三要靠投資項目交易結構設計,要合理平衡好資金回收和支出的期限和金額結構,同時廣泛采取多邊合作制衡機制。

投中研究報告顯示,在總規模超3000億元的各種“絲路基金”中,資本來源以國有資本為主,占比約為87%,社會化資本占13%。后續社會化資本如何介入需要深入研討。
李建良表示,社會化資本可以通過直接擔當LP或投資以絲路基金為投向的母基金來參與到絲路基金中。同時,也可以通過投資商業銀行的結構化分級產品參與絲路基金。有實力的企業還可以自己發起設立絲路基金。
“在投資方向上,國有資本可能在投資回收期長、兼顧國家中長期戰略目標的基礎設施領域更有優勢。社會化資本以逐利為目標,在市場化程度高的貿易便利化項目投資領域更有優勢。”他說。
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祥雙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現在惠及到“一帶一路”的資金大概有8000億美元,但如果是直接投資8000億,那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講是杯水車薪。可以用基金的模式二次放大對“一帶一路”的直接投資,把社會、民間資本全面調動起來,以國有資本和絲路基金的政府資本、國有資本為引導。如果最低放大5倍,那么8000億美元就能撬動4萬億美元。
單祥雙認為,目前重要的是將中國產業推介到“一帶一路”。由國有資本“一馬當先”,變成國有、民營資本“萬馬奔騰”的場面。把國有企業“一枝獨秀”變成所有民營企業一起走在平臺上。
毅達資本參與發起設立和管理的江蘇“一帶一路”沿海開發基金(簡稱江蘇“一帶一路”基金),是為數不多的以社會化資本為主的“絲路基金”。
毅達資本內部高層人士表示,江蘇“一帶一路”基金200億人民幣的總規模中,國有資本占10%,社會資本占比達到90%。這只基金在去年組建完成,目前已經投出10多億人民幣。江蘇“一帶一路”基金目前還未涉及境外項目,所投項目集中在國內的“一帶一路”相關城市,參與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
在5月15日下午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產業金融高級國際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理事長陳元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關鍵在于金融支持。”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項目陸續落地,多位專家都表示要進一步加強產融結合,為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陳元表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表面上看以投資貿易為主要內容,但實質上關鍵因素在于金融支持,沒有高效的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一切都是空談。

“產融合作是產業鏈內部產業和金融有機結合深入融合的過程。”陳元稱,面對“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金融機構要在產融結合上下工夫。從產業和金融的結合看,產業產能合作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企業保駕護航。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資金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蔣正華也認為,要加強金融合作,構建開放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體系,把它置于優先地位。
特別是2015年11月人民幣被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后,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人民幣的穩定性使得其日益成為有效的投資貨幣,給“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條件。
蔣正華表示,今后應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深化金融領域的合作,打造多層次的金融平臺,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也指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越來越被沿線各國人民所接受、認可,并且發揚光大。而金融支持“一帶一路”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