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松 編輯/靖立坤
低風險內保外貸業務的盡職審核
文/陳國松 編輯/靖立坤
銀行在辦理內保外貸業務時,應對是否符合境內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盡職調查,并以適當方式監督債務人按照其申明的用途使用擔保項下的資金。
X公司是一家從未與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發生過業務往來的新企業,現想通過興業銀行廣州分行進行內保外貸業務。經了解,X公司內保外貸需求如下:X公司是境內某知名央企下屬境內全資控股子公司,公司實力雄厚,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制造及銷售。2016年9月,X公司和泰國曼谷運輸管理局下屬Y公司簽訂了一筆金額高達1億美元的新能源公交車采購合同,要求12月30日前交貨。貨物由Y公司采購后,直接銷售給泰國曼谷運輸管理局。同年9月,X公司順利實現了貨物出口海關通關手續。
X公司要求興業銀行廣州分行開立一筆涉外保函給泰國C銀行,擔保C銀行向泰國海關開立關稅保函。關于為什么沒有找當地銀行開立關稅保函,客戶解釋稱,是由于Y公司剛成立不久,并已在C銀行開立了履約保函,按照現在的信用資質,如果再開關稅保函,需要境內銀行出具擔保。本筆業務由境內X公司負責人個人資金全額質押擔保,X公司向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提供了保函業務項下的全套資料,包括境內、境外公司成立文件,與Y公司的簽訂的貨物采購合同及翻譯件,X公司境內貨物出口報關單,C銀行的保函文本及關稅保函協議等資料。經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向C銀行核實,保函文本和關稅保函協議確認是真實的。一切就緒,對興業銀行廣州分行來說,似乎這是一筆既能帶來存款和結算量,又能帶來跨境中間業務收入的好業務。此外,興業銀行廣州分行也從新聞媒介了解到:泰國曼谷交通擁堵,現行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舊公交車,且2000年以后泰國政府再未采購投放任何新的公交車;其時正值新舊政府交替,新政府上臺后迫切需要改善曼谷糟糕的交通現狀,以增強自身的影響力,獲得民眾支持。
表面看,該筆業務背景資料齊全,用途真實,符合相關外匯管理政策規定,但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在仔細研究后發現了以下疑點:
一是C銀行是境內大型國有銀行的泰國分行,并且C銀行已為Y公司開立了履約保函,考慮到期履約的問題,理應為Y公司履行合約提供關稅保函便利;再者,X公司之前和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并無業務往來,為什么不找C銀行的境內分行受理這筆低風險業務?
二是客戶采購合同中,明確標示該筆業務適用東盟自貿區協定,享受零關稅政策優惠,為什么還需開立關稅保函?
三是Y公司能夠采購1億美元的大額貨物,證明Y公司資質應該很好;而該批新能源汽車是泰國曼谷政府急需采購的緊急物資,銷路自然沒有問題;Y公司貨物銷售后,有大量的銷售回款,也不應存在資信不足的問題?
四是該批貨物已出口兩個多月,為什么還在報關?這不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
五是該筆業務為什么由個人資金全額質押擔保?
針對這些疑問,興業銀行廣州分行首先找到提供保函文本的境外C銀行進行進一步背景核實,但境外C銀行的口徑和客戶一致。從現有掌握的信息來看,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并無任何線索突破,如果派人去泰國調查也是不現實的,并且X公司要求兩周內必須開出保函,并不斷催促施壓。這種情況下,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只能再向泰國大使館進行確認。從泰國大使館給于的回復信息中,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卻意外地發現,原來該批貨物涉嫌走私,目前已被曼谷海關查扣。
經進一步了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詳細規定了正常產品關稅減讓的模式,中國東盟兩地的產品貿易,除了確認其不屬于敏感類外,還得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才可以順利享受“零關稅”:一是原產地原則。《貨物貿易協議》規定,產品的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該產品總價值的40%,則該產品可被認為是原產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享受自貿區的優惠稅率。貨物進口時必須向進口地海關提交東盟成員國指定政府機構簽發的原產地證書(FORME)。如原產地證書為非指定政府機構簽發或非(FORME)格式,所申報貨物均不能享受東盟協定稅率。二是直接運輸規則。直接運輸是指貨物在我國和東盟國家直接運輸,途中沒有經過任何非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境內。
這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東盟自貿區關稅優惠,該筆業務對應的貨物在東盟本地加工增值應不低于該產品總價值的40%。然而該批貨物卻在出口前,已在我國基本組裝完畢,X公司為了能夠享受到中國東盟自貿區關稅優惠,先將貨物運輸到馬來西亞進行了簡單再組裝,然后再將貨物運輸到泰國曼谷。由于違反了原產地原則,X公司無法向曼谷海關提交原產地證書(FORME)。曼谷海關認定,該批貨物不符合關稅優惠的范圍,X公司涉嫌偷稅漏稅,于是將該批貨物在海關查扣,并征收懲罰性40%的最高關稅。而Y公司由于無法提貨獲得銷售回款,因此才想到讓境內X公司擔保Y公司在C銀行開立關稅保函。
經進一步向C銀行核實,C銀行也承認該批貨物由于涉及海關查扣,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建議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審慎辦理。最終,整個事件真相大白,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拒絕受理該筆業務。
面對國內日益嚴峻的資金出境監管形勢,內保外貸業務逐步成為國內資金“間接出境”的一種替代途徑。然而內保外貸業務甚至是全額保證金項下的低風險內保外貸業務,并非無風險的擔保,很多時候借款人的潛在意圖并不能被銀行真實知曉,甚至會串通境外主體乃至境外金融機構,通過偽造單據和交易背景,將境內擔保項下的保證資金故意制造履約出境,致使全國各地履約率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國內銀行市場營銷人員盡職審查不到位,認為境內有足夠的保證金就可以消除市場風險,過分看重境內抵/質押,輕視境外還款能力,忽視保函質量和外匯政策風險。
根據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銀行在辦理內保外貸業務時,應對債務人主體資格、擔保項下的資金用途、預計的還款資金來源、擔保履約的可能性及相關交易背景進行審核,對是否符合境內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盡職調查,并以適當方式監督債務人按照其申明的用途使用擔保項下的資金。
實際上,內保外貸業務由境內銀行出具保函或備用信用證擔保,雖然由境外銀行放款,由于有境內銀行擔保背書,很多境外銀行并不會對相關業務背景和貸后資金去向進行系統監管。這使得主要貸款責任管理方還在境內銀行。
在當前嚴峻的外匯形勢下,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境內銀行更應按照展業原則(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審查)的要求,以及“真實性”“合規性”“審慎性”的層層遞進邏輯關系原則,審慎開展外匯業務,以實現效益與合規雙贏。
作者單位:興業銀行廣州分行交易銀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