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劉緒望 彭路明
(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綿陽621000)(2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京210093)
錳氧化物/碳氮三維網絡結構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鋰電性能
楊蓉*,1劉緒望1彭路明*,2
(1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綿陽621000)
(2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京210093)
通過硝酸錳和乙醇的水熱反應在三聚氰胺泡棉(MF)上生成三氧化二錳顆粒,氮氣下高溫處理后形成錳氧化物負載碳氮三維網絡結構的復合物。碳氮網絡結構提高了充放電過程中材料結構的穩定性及導電性,且燒結過程中產生的孔道結構有利于鋰離子傳輸,使得該復合材料作為負極在鋰離子電池中表現出優異的充放電性能和循環穩定性。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環穩定性大大提高,經500℃處理后的MnO/CNnws-500材料在160次循環后仍然保留590 mAh·g-1的比容量,達到氧化亞錳理論容量755 mAh·g-1的78%。
錳氧化物;三聚氰胺泡棉;碳氮三維網絡;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金屬氧化物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反應機理分為三類:即二氧化鈦的脫嵌機理,二氧化錫的合金機理,以及鐵氧化物、錳氧化物、鈷氧化物的轉化機理。過渡金屬氧化物Fe2O3、Co3O4、MnO2等作為負極材料發生轉化反應,相較于石墨類碳材料而言,通常具有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和質量密度,更容易實現大能量功率電源的要求,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鋰電負極材料,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1-4]。錳氧化物因具有理論容量高且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環境友好等商業化特質更是倍受青睞[5]。然而錳氧化物在充放電過程中與大多數過渡金屬氧化物存在同樣的問題[6-7]:(1)反應中涉及多種固相結構重組,巨大的體積膨脹導致結構坍塌,最終產生電極極化;(2)金屬氧化物及其轉化中間產物的電導率較低,易引發容量快速衰減,阻礙循環轉化過程的進行,尤其在較高的倍率下難以實現可逆的充放電行為。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錳氧化物的實際應用受到了極大阻礙,因此對純的錳氧化物進行改性處理來提高其電化學性能顯得尤其重要。
常見的改善電極性能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減小顆粒尺寸或者合成一些多孔通道縮短離子傳輸距離[8-9],或者是設計具有孔道結構的材料提高離子的傳輸能力[10],或通過碳包覆、石墨烯、碳納米管復合等方式來提高材料導電性從而提高其電化學性能[11-13]。上述工作對錳氧化物的性能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的合成過程較為復雜,制備工序要求較高,如何選用一種簡單且實用的改性方法來制備錳氧化物的復合材料并有效改善其電化學性能是研究者們關注的方向。
Ji等[14]直接將市售MoO3材料在氨氣氛圍中進行簡單地焙燒處理后,得到的MoO2.31N0.24化合物的電化學性能相比原純相的MoO3材料有大幅度提升。而同樣在氨氣中一定溫度區間處理高價態錳氧化物僅獲得較低價態的錳氧化物,無法得到電化學性能提升的錳氧氮化合物。經研究發現,間接復合嵌氮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電化學性能。Lu等[15]將嵌氮的碳均勻地覆蓋在MnO表面,提高了復合材料的導電性,使MnO電化學性能提升;Liu等[16]通過嵌氮石墨烯和Fe3O4的簡單復合來提高四氧化三鐵的電化學性能,該材料在100次循環后還保留有約800 mAh·g-1的比容量。Li等[17]通過水熱反應將TiO2與嵌氮石墨烯進行復合,得到的材料在0.1 A·g-1的電流密度下充放電,擁有首次放電369 mAh·g-1的比容量。陳旭等[18]的研究結果證明,通過石墨烯摻氮可以打開能帶隙并調整導電類型,改變石墨烯的電子結構,提高石墨烯的自由載流子密度,從而提高石墨烯的導電性能和穩定性。因此,構建錳氧化物與嵌氮材料的復合物也同樣可能通過改善導電性和結構的穩定性來提升其電化學性能。
然而,在確定對錳氧化物間接嵌氮的過程中,如何尋找一種更為簡單且具有普適性的,能夠擴展到其他過渡金屬氧化物的改性方法仍然是個難題。不斷的尋找和嘗試中,我們發現,Liu等[19]利用三聚氰胺泡棉載體經過高溫處理后,能直接摻入Co源水熱得到Co3O4復合碳氮網絡結構復合物。本文中采用簡單的水熱方法在三聚氰胺泡棉上生長三氧化二錳顆粒,再經過高溫焙燒使三聚氰胺分解得到錳氧化物/碳氮三維網絡結構的復合材料,將其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高溫下處理后的復合材料具有較為優越的電化學性能。
1.1 材料制備
取4 mL的硝酸錳溶液(50%水溶液,上海試四赫維化工有限公司)加入到含56 mL無水乙醇(分析純)的100 mL燒杯中,磁力攪拌均勻后,將裁剪好的0.15 g約0.5 mm×0.5 mm×0.5 mm的三聚氰胺泡棉(河南濮陽綠宇泡棉有限公司)浸入到含硝酸錳的乙醇溶液中,接著將混合物轉移至高壓釜,于120℃水熱反應4 h,自然冷卻后在80℃下烘干12 h。稱取烘干后的產物約0.3 g,在管式爐氮氣氛圍中400~600℃保溫2 h,升溫速率為5℃·min-1,N2的流速為20 mL·min-1,自然冷卻后即得到系列復合材料。
1.2 材料表征
采用粉末X射線衍射儀(XRD,6000,島津)對材料物相進行分析,在Cu Kα輻射(λ=0.154 18 nm)下操作,電壓40 kV,電流40 mA,掃描范圍10°~80°。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及EDX能量散射譜(S-4800,Hitachi)用于觀察復合材料處理前后的微觀形貌及Mn、C、N元素的分布。C、N元素的含量使用元素分析儀進行測定(Elementar Vario MICRO),其測量誤差不大于0.3%。采用紅外光譜儀(NICOLET iS10,熱電)對不同溫度下燒結的樣品進行測試,來了解三聚氰胺泡棉的分解情況。使用熱分析儀(Pyris 1 DSC,PerKinElmer)對材料加熱情況下的質量變化進行分析,操作條件為:氮氣氛圍,溫度區間為20~700℃,升溫速率為20℃·min-1。通過N2吸脫附實驗來測試不同材料的比表面積,采用的儀器是Micromeritics ASAP-2000型比表面和孔徑測試儀,測試條件為:300℃下活化2 h,液氮溫度77 K。采用拉曼光譜儀(Optics Senterra R200-L,Bruker)來分析復合材料中碳的存在狀態,操作條件為:Ar離子激光器為光源,激發光源波長為514.5 nm,功率為200 mW。利用光電子能譜儀(ESCALAB 250 X,Thermo)對Mn、C和N元素狀態進行分析,選用的條件是:單色Al Kα輻射(hν=1 486.6 eV),加速功率為150 W。結合能通過調整C1s譜到284.5 eV進行校正,使用軟件XPS Peak 4.1對Mn、C及N元素的XPS圖譜進行分峰擬合。
1.3 極片制備及電化學性能測試
將制備的復合材料、粘結劑PVDF以及導電劑乙炔黑按質量比(7.5∶1.5∶1)混合均勻調制成粘稠的漿料,涂布在銅箔上,干燥后選用沖片機將大塊極片沖壓成直徑為15 mm的圓形電極片。120℃真空干燥12 h后,稱取極片的重量,按比例得到極片上的活性物質含量約為1.5 mg,干燥稱量后迅速將極片放進Ar氣手套箱中等待組裝成電池。采用CR2032紐扣電池作為模擬電池,以上述極片作為工作電極,金屬鋰片作為對電極,電解液采用1 mol·L-1LiPF6的DMC(碳酸二甲酯)/EMC(碳酸甲乙酯)/EC(碳酸乙烯酯)(質量比為1∶1∶1)有機溶液(LB315)(國泰華榮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Celgard 2300 PP/PE/PP三層微孔復合隔膜作為電池隔膜,以不銹鋼墊片和彈簧片為電池填充物來增加極片與電池殼之間的接觸,用封口機將電池封口。整個鈕扣電池的組裝過程均在氬氣手套箱中完成,相關參數的控制通過手套箱設定(威格高純氣體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設定質量分數:Ar,>99.99%;H2O,<1×10-6;O2,<1×10-6)。
恒電流充放電測試采用Land-CT2001A型電池性能測試系統,電壓范圍為0.005~3 V之間。循環伏安測試采用電化學工作站CHI660D對扣式電池進行掃描,掃描速度為0.5 mV·s-1,電壓范圍為0.005~3 V之間。電化學交流阻抗譜(EIS)選用CHI660D電化學綜合測試儀進行測試,操作條件為:振幅為5 mV,測試頻率范圍為0.01 Hz~100 KHz。
2.1 復合材料的結構及形貌分析
將制備的材料進行XRD測試,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經比對分析后得知,未經過高溫處理直接水熱得到的是Mn2O3(PDF#65-7467),而在400℃下氮氣氛圍處理2 h后,部分Mn2O3被還原,生成了Mn3O4(PDF#24-0734)和Mn2O3的混合相。在經過更高的500℃和600℃處理2 h后,Mn2O3全部被還原,得到了均相的MnO(PDF#07-0230)。經過XRD分析后將不同溫度下處理得到的材料分別記為Mn2O3/MF、MnO1.3~1.5/CNnws-400(400℃下處理)、MnO/CNnws-500 (500℃下處理)及MnO/CNnws-600(600℃下處理)。

圖1 不同溫度下處理后得到的復合材料的XRD圖Fig.1XRD patterns of the different composites after treatmen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選用SEM對不同處理條件下得到的材料的結構和表面形貌進行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分別為MF(a)、Mn2O3(b)、Mn2O3/MF(c)、MnO1.3~1.5/CNnws-400 (d)、MnO/CNnws-500(e)及MnO/CNnws-600(f),Mn2O3/ MF與MnO/CNnws-500高分辨SEM圖見S1。從掃描電鏡圖片中可見,Mn2O3沿著三聚氰胺網絡結構外表面生長,二者形成這種結構的原因是,硝酸錳和乙醇水熱反應的過程中不僅生成Mn2O3,還會產生部分HNO3,三聚氰胺在酸化的條件下表面形成活性基團吸附錳離子,使Mn2O3沿著三聚氰胺網絡結構表面生長,最終形成核殼結構的Mn2O3/MF。表面負載Mn2O3的三聚氰胺網絡結構在400、500、600℃氮氣氛圍中燒結2 h后,內部三聚氰胺逐漸分解并還原Mn2O3,最后形成了含微納米孔道的MnO管式結構。
采用EDX-Mapping對MF還未分解完全的MnO1.3~1.5/CNnws-400復合材料進行分析,來進一步了解三氧化二錳的生長方式及Mn、C、N元素的分布,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到,中間的圓頭部分主要為C和N元素,結合SEM確定此為未完全分解的三聚氰胺泡棉。Mn元素主要分布在外表面,C和N元素在高溫處理后在外圍也有少量的分布。經此分析證明了水熱合成的復合材料確實是表面負載錳氧化物的三聚氰胺核殼結構。
采用氮氣吸脫附實驗來測試Mn2O3/MF和MnO/ CNnws-500的比表面積,所得結果如圖4所示。經過計算得到圖4a中Mn2O3/MF的比表面積為6 m2·g-1,而圖4b中MnO/CNnws-500的比表面積為16 m2· g-1,比表面積有較大的提高,證明三聚氰胺泡棉除去的過程中產生了部分孔道,與SEM觀測的結果一致。

圖2 (a)三聚氰胺泡棉的SEM圖;(b)直接水熱生成的Mn2O3的SEM圖;(c)Mn2O3/MF復合材料的SEM圖;(d)MnO1.3~1.5/ CNnws-400復合材料的SEM圖;(e)MnO/CNnws-500復合材料的SEM圖;(f)MnO/CNnws-600復合材料的SEM圖Fig.2(a)SEM of Pure MF;(b)SEM of Pure Mn2O3;(c)SEM of Mn2O3/MF composites;(d)SEM of MnO1.3~1.5/CNnws-400 composites; (e)SEM of MnO/CNnws-500 composites;(f)SEM of MnO/CNnws-600 composites

圖3 MnO1.3~1.5/CNnws-400的SEM及元素Mn、C和N的Mapping圖Fig.3SEM images and corresponding manganese,carbon and nitrogen elemental mapping of MnO1.3~1.5/CNnws-400
元素分析用于了解在不同溫度處理后復合材料中碳氮元素的含量,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未處理的復合材料中氮和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61%和5.96%,經過400、500、600℃處理后,氮含量依次減小為2.58%、0.78%及0.34%。而碳的含量也隨處理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分別為5.35%、4.34%及3.38%。
采用拉曼光譜對500℃下處理的MnO/CNnws-500樣品進行測試,來分析樣品中殘留的碳的狀態,所得結果如圖5a所示。從圖中可以明顯的觀測到碳的雙峰D帶(1 341 cm-1)和G帶(1 593 cm-1),再次證明復合材料體系中含有碳元素。D帶由無定型碳的石墨缺陷和無序誘導產生,G帶歸因于石墨晶格中碳環中的sp2原子對的拉伸運動,圖5a中IG/ID的值大于1,證明石墨碳占主導,這有利于電子和離子傳輸過程[20]。利用紅外來分析不同溫度處理后的復合材料中三聚氰胺的分解情況,結果如圖5b所示,未經高溫處理的Mn2O3/MF在3 480、1 650和1 380 cm-1處有3個峰,分別代表了N-H鍵、C=N鍵和C-N鍵的吸收峰,證明了MF的存在。結合SEM進行分析,400和500℃處理2 h后MF基本分解完全,少量存在于內部無法探測,因此未出現以上3個峰。TG測試用于了解Mn2O3/MF中MF的含量,結果見圖S2,如果忽略第一階段水的蒸發量,則MF在復合物中的質量分數約為16%。

圖4 (a)Mn2O3/MF的氮氣吸/脫附曲線;(b)MnO/CNnws-500的氮氣吸/脫附曲線Fig.4(a)Nitrogen abs/des profiles of Mn2O3/MF;(b)Nitrogen abs/des profiles of MnO/CNnws-500

表1 不同條件下處理得到的復合物的C、N元素含量的分析Table 1Element analysi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of the composit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

圖5 (a)MnO/CNnws-500的拉曼光譜圖;(b)不同條件下處理得到的復合材料的紅外曲線Fig.5(a)Raman spectrum of MnO/CNnws-500;(b)FTIR spectrum of the composit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
采用光電子能譜(XPS)來進一步了解材料MnO/CNnws-500中的各元素的狀態,所得結果如圖6所示。在MnO/CNnws-500的XPS全譜圖6a中,可以對應的找到C1s、N1s、O1s、Mn2p的峰,證明材料中的確存在C、N、O、Mn 4種元素。高分辨的Mn2p如圖6b所示,根據Mn2p軌道之間的間隔為11.6 eV[21],面積比為2∶1,可分為641.3和652.9 eV 2個峰,分別對應Mn2+的2p3/2和2p1/2[22]。C的1s的譜圖(圖6c)經過分峰處理后可得到284.2、285.1、287.4 eV 3個峰,分別對應單質碳、C-N以及C=O。N的1s軌道(圖6d)經過XPS Peak 4.1分峰處理后得到位于400.1、398.3、400.6 eV的3個峰,分別對應吡啶氮、吡咯氮和石墨氮[22],3種氮的結構如圖S3所示[18]。

圖6 (a)MnO/CNnws-500的XPS全譜;(b~d)MnO/CNnws-500的Mn2p、C1s、N1s的XPS圖譜Fig.6(a)XPS spectrum of MnO/CNnws-500;(b~d)XPS spectrum of Mn2p,C1s and N1s of MnO/CNnws-500
2.2 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分析
將Mn2O3/MF、MnO1.3~1.5/CNnws-400、MnO/CNnws-500、MnO/CNnws-600及Mn2O3分別制備成極片,并組裝成電池進行電化學循環,測試結果如圖7所示。可以發現100次循環后,材料的比容量保留值為:MnO/CNnws-500>MnO/CNnws-600>MnO1.3~1.5/CNnws-400>Mn2O3>Mn2O3/MF。結合材料的形貌及結構分析,推測MnO/CNnws-500和MnO/CNnws-600復合材料燒結后保留的適當的碳氮有利于提高導電性,且生成的管道結構有利于電荷傳輸,因此比容量高于含有部分未分解MF的MnO1.3~1.5/CNnws-400復合材料,而由于MF為非導電物質,所以Mn2O3的容量高于Mn2O3/MF。為了進一步證實孔道存在有利于電荷傳輸從而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將三聚氰胺泡棉先在500℃下處理,再加入硝酸錳水熱反應得到混合均勻的復合材料Mn2O3/CNnws-500,與Mn2O3/MF的電化學性能進行比較,結果如圖S4所示,事實證明先復合再燒結產生的孔道結構對材料的容量提升有幫助。

圖7 經過不同處理得到的材料的循環性能的比較Fig.7Cycling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material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
接下來將材料MnO/CNnws-500組裝為紐扣電池,并在0.005~3 V之間,電流密度100 mA·g-1下做充放電循環的測試,經過不同循環次數得到的充放電曲線如圖8a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循環時,放電容量為961 mAh·g-1,充電容量為619 mAh·g-1,放電容量高于MnO材料的理論容量;第二次放電和充電容量分別為658和634 mAh·g-1;在第10次循環時仍保留有564 mAh·g-1的放電容量和581 mAh·g-1的充電容量;在第100次循環時充放電容量衰減至533與530 mAh·g-1,相比第二次而言,容量保持率高于80%。將材料MnO/CNnws-500組裝為電池,在電化學工作站上設置電壓范圍為0.005~3 V(vs Li/Li+),掃描速率為0.5 mV·s-1,并進行循環伏安測試,測試結果如圖8b所示。在放電過程中,前4次循環均只有1個還原峰位于0.2 V附近,這個峰主要是Mn2+還原為Mn0的峰,而充電過程中位于1.4 V左右的峰則為Mn0向Mn2+轉化的氧化峰[17]。在電壓范圍0.005~3 V間,電流密度為100 mA·g-1時進行循環性能的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圖8c所示。在首次循環中,放電容量為997 mAh· g-1,充電容量為642 mAh·g-1。第二次循環后,放充電容量分別為683和658 mAh·g-1,接下來的近30次循環中都有下降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部分MnO未及時參與轉化反應或是表面逐漸形成的SEI(固體電解質中間相)阻礙錳的轉化反應導致的。30次循環后容量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并最終穩定在600 mAh· g-1左右,可能源于吸附在活性物質表面的電解質發生降解產生的贗電容的貢獻[28],到160次循環時,還保留有590和587 mAh·g-1的放電容量和充電容量,放電比容量相當于MnO材料理論容量的78%。結果證明MnO/CNnws-500復合材料的循環穩定性是比較好的。另一方面,除第一次的庫倫效率較低為64%以外,其余庫倫效率大部分都在100%左右,證明MnO/CNnws-500材料具有比較穩定的庫倫效率。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測試結果如圖8d所示,在0.1、0.5、1、2 A·g-1時的平均放電比容量分別為570、385、273、140 mAh·g-1,當回到0.1 A·g-1的時候,容量又反彈到549 mAh·g-1,證明復合材料具有較好的倍率性能。

圖8 (a)MnO/CNnws-500在第1、2、10、100次循環的充放電曲線;(b)MnO/CNnws-500在電壓范圍0.005~3 V(vs Li/Li+),掃描速度為0.5 mV·s-1下的循環伏安曲線;(c)MnO/CNnws-500在電壓范圍為0.005~3 V,電流密度為100 mA·g-1時材料的循環曲線;(d)MnO/CNnws-500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循環曲線Fig.8(a)Charge/discharge profiles of MnO/CNnws-500 at 1st,2nd,10th,100th cycle;(b)CV curves of MnO/CNnws-500 in the range of 0.005~3 V(vs Li/Li+)at a scan rate of 0.5 mV·s-1;(c)Cycling performance profile of MnO/CNnws-500 materials tested in the range of 0.005~3 V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g-1;(d)Cycling profile of MnO/CNnws-500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y

表2 不同MnO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比較Table 2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MnO composites
接下來,將我們的工作和已發表的工作進行了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綜合表中的數據得到的結論是:無論是循環次數還是比容量,MnO/CNnws-500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為了進一步了解MF高溫處理后的碳氮網絡結構的引入對氧化亞錳電極發生轉換反應的阻抗影響,將材料MnO/CNnws-500和水熱生成的Mn2O3材料組裝成為電池,并在不同循環次數后測試電化學阻抗譜,測試結果如圖9(a,b)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所有曲線中均包含半圓和直線兩部分。一般來說,中高頻區域的半圓弧分別對應著電荷轉移阻抗(Rct)和界面阻抗(Rf),而低頻區域的直線則和鋰離子在活性材料的擴散過程(Zw)有關。從圖9a可以看出,經過一定循環次數的Mn2O3相比未循環阻抗較小,這說明循環后電荷轉移阻抗和界面阻抗有所減小。同樣的在圖9b中MnO/CNnws-500材料也是遵循循環次數增多,阻抗變小的規律,這是因為電解質的逐漸浸潤使得鋰離子傳輸阻力減小。比較圖9a和圖9b,可以看到在同樣的循環次數下,MnO/CNnws-500具有更小的半圓值,遠小于Mn2O3的阻抗值。將市售MnO材料組裝為電池測其阻抗曲線并與MnO/CNnws-500進行對比,結果如圖S5所示,首次循環后阻抗值后者更小。這是因為MnO/CNnws-500相比較Mn2O3和MnO而言,具有電荷轉移的孔道結構,更有利于Li+的傳輸,因此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循環性能。

圖9 MnO/CNnws-500(a)和Mn2O3(b)在不同循環次數后的阻抗曲線Fig.9ESI curves of MnO/CNnws-500(a)and Mn2O3(b)after different cycles
本文采用先水熱再高溫處理的簡單方法制備了錳氧化物復合碳氮三維網絡結構的材料,并選用XRD、XPS和SEM等表征手段對材料的組成、結構及形貌進行了分析,將得到的復合材料作為負極組裝為電池進行了電化學性能測試。測試的結果顯示,將Mn2O3/MF在500℃下進行處理得到的MnO/ CNnws-500具有最優良的電化學循環性能和最高的容量,160次循環后還保留有590 mAh·g-1的放電容量,相比MnO的理論容量而言,達到78%的容量保持能力。這種高的比容量及良好的循環能力可能源于三聚氰胺分解后殘留的碳氮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在高溫下處理后,形成了更多有利于電荷傳輸的孔道,因此提高了復合材料作為鋰電負極的電化學性能。這種將錳氧化物和三聚氰胺泡棉通過水熱復合再燒結即得到目標材料的簡單方法,可以應用到其他過渡金屬氧化物的改性上,以提高其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Supporting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http://www.wjhxxb.cn
[1]Poizot P,Laruelle S,Grugeon S,et al.Nature,2000,407: 496-499
[2]Wang B,Chen J S,Wu H B,et al.J.Am.Chem.Soc.,2011, 133:17146-17148
[3]Cheng F,Liang J,Tao Z,et al.Adv.Mater.,2011,23:1695-1715
[4]Gao J,Lowe M A,Abruna H D,et al.Chem.Mater.,2011,23:3223-3227
[5]Jiang H,Hu Y J,Guo S J,et al.ACS Nano,2014,8:6038-6046
[6]Guo S M,Lu G X,Qiu S,et al.Nano Energy,2014,9:41-49
[7]Reddy M V,Rao G V S,Chowdari B V R.Chem.Rev., 2013,113:5364-5457
[8]Jiao F,Bruce P G.Adv.Mater.,2007,19:657-660
[9]Xia Y,Xiao Z,Dou X,et al.ACS Nano,2013,7:7083-7092
[10]LIU Mei-Pin(劉美玭),HU Yu-Xiang(胡宇翔),DU Hong-Bin (杜紅賓).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15,31 (12):2425-2431
[11]LIU Xiao-Feng(劉曉峰),MI Chang-Huan(米常煥),ZHANG Wen-Qing(張文慶).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14,30(2):242-250
[12]Luo W,Hu X L,Sun Y M,et al.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3,6:1997-2003
[13]JI Wen-Xu(紀文旭),WU Di(吳迪),YANG Rong(楊蓉), 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15,31(4): 659-665
[14]Ji W X,Shen R,Yang R,et al.J.Mater.Chem.A,2014,2: 699-704
[15]Lu G X,Qiu S,Lv H L,et al.Electrochim.Acta,2014,146: 249-256
[16]Liu Y P,Huang K,Luo H,et al.RSC Adv.,2014,4:17653-17659
[17]Li Y M,Wang Z G,Lü X J.J.Mater.Chem.A,2014,2: 15473-15479
[18]CHEN Xu(陳旭),HE Da-Ping(何大平),MU Shi-Chun (木士春).Prog.Chem.(化學進展),2013,25(8):1292-1301
[19]Liu M M,He S J,Chen W.Nanoscale,2014,6:11769-11776 [20]Choi S,Jung D S,Choi J W.Nano Lett.,2014,14:7120-7125
[21]Strohmeier B R,Hercules D M.J.Phys.Chem.,1984,88: 4922-4929
[22]Aoki A.Jpn.J.Appl.Phys.,1976,15:305-311
[23]Sun B,Chen Z X,Kim H S,et al.J.Power Sources,2011, 196:3346-3349
[24]Zhang X,Xing Z,Wang L L,et al.J.Mater.Chem.,2012, 22:17864-17869
[25]Liu H,Li Z H,Liang Y R,et al.Carbon,2015,84:419-425
[26]Qiu S,Wang X Z,Lu G X,et al.Mater.Lett.,2014,136: 289-291
[27]Lu G X,Qiu S,Lü H L,et al.Electrochim.Acta,2014,146: 249-256
[28]Wu D,Yang R,Sun Q X,et al.Electrochim.Acta,2016, 211:832-841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nganese Oxides/Carbon-Nitrogen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 Composite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YANG Rong*,1LIU Xu-Wang1PENG Lu-Ming*,2
(1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Institute of Chemical Materials,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stry,Nanji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esoscopic Chemistry of MOE,Nanjing 210093,China)
Sesquioxide coated on melamine foams(MF)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manganese nitrate and ethanol.After calcinating the resulting materia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N2atmosphere,manganese oxides loaded on C-N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 were obtained.Due to the presence of C-N networks,the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conductivity of the materials have been increased.The pores and channels generated during the calcination processes facilitate the lithium ions transportation.The composites present excellent charge/discharge abil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Therefore,the specific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can maintain a specific capacity of 590 mAh·g-1after 160 cycles which accounts for 78%of theoretical capacity(755 mAh·g-1)of manganese monoxide(MnO).
manganese oxide;melamine foams;C-N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lithium 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s
O614.71+1
A
1001-4861(2017)02-0210-09
10.11862/CJIC.2017.025
2016-08-17。收修改稿日期:2016-10-21。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No.2013CB934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21222302)資助項目。*
。E-mail:yangrong@caep.cn,luming@nju.edu.cn;會員登記號:S06N8799M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