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塞爾維亞特派記者 高穎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塞爾維亞恐怕是響應最積極的國家之一。在地圖上看,塞爾維亞沒有出海口,大規模貨物運輸現在使用較多的是克羅地亞、希臘和黑山等周邊國家的港口。論面積,塞爾維亞國土面積是8.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大多數省份都要小得多。論經濟,這個國家2016年的GDP為377億美元,同樣擁有700多萬人口的中國城市煙臺,去年的GDP是1053億美元。但就是這樣一個并不十分發達的東歐內陸小國,現在卻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支點國家。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去塞投資?投資當地需要注意哪些風險?《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塞爾維亞采訪,在當地經營的多家中國企業講述了在塞爾維亞投資的經驗。
小國大力度支持中企
塞爾維亞副總理兼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部長米哈伊洛維奇近日在接受中國新聞代表團專訪時說,塞爾維亞雖然很小,但處于西巴爾干半島不可忽視的中心位置,自古以來一直是東西方的橋梁。她介紹說,在塞爾維亞基建領域,中國投資大約占外資一半左右。除了基建領域,中國建設的火電站是塞能源領域非常重要的項目。米哈伊洛維奇還提到,今年在北京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兩國還簽署副食品、農業、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合作協議,“很難想到有哪個領域是塞中沒有開展合作的”。
塞爾維亞高層對中國企業的歡迎態度是毋庸置疑的。此前,塞總統武契奇曾明確表示:“我們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始終是塞爾維亞的頭等大事之一”“談到經濟和政治合作,我們(中塞)毫無分歧”。他對中國和中國制造也充滿信心,“一直以來我們遵循的都是歐洲標準,很多人(對我們與中國合作的產品)持懷疑態度,如今當他們看到產品的時候,將會對中國人和中國公司刮目相看。我始終相信中國技術處于世界頂級”。
一家中企撐起一座城市
塞爾維亞民間對中國和中國企業也是壓倒性的正面評價。中塞合作項目有很多,河鋼收購的斯梅代雷沃鋼廠項目尤其值得一提。斯梅代雷沃鋼廠建于1913年,是前南斯拉夫時期的第一大企業。河鋼接手時,這家鋼廠已經連續虧損7年,不少人擔心,之前是美鋼聯在經營斯梅代雷沃鋼廠,如果美國人都管不好,中國人又怎么行?中國國內已經產能過剩,還需要對外收購鋼廠嗎?
河鋼塞爾維亞
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嗣海告訴記者,從 2015年開始,河鋼就派出多個團隊前來調查評估。河鋼研判后的結論是,2016年是個好時機,不僅世界經濟形勢很好,而且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中塞兩國政府都大力支持鋼廠項目。河鋼在2014年收購了最大鋼貿商瑞士德高51%的股份,借此擁有全球最大的鋼鐵營銷網絡,斯梅代雷沃鋼廠生產的鋼鐵可以就近通過德高完成銷售。
從2016年7月正式收購至今,斯梅代雷沃鋼廠已經在河鋼的帶領下扭轉了虧損的局面。在剛剛公布的2016年財報中,斯梅代雷沃鋼廠2016年收入3.44億美元,稅后利潤929萬美元。宋嗣海說,今年計劃完成8億美元的經營收入。
這個成績來得并不輕松。宋嗣海介紹說,今年剛開春就遇到十年一遇的多瑙河結冰,河運受阻,接著四五月份又趕上鋼材市場價格大波動。鋼廠內部還有很多管理的細節,比如之前遺留廢舊鋼鐵的處理、和工會的談判、中外經營團隊的磨合等等,非常艱難。
宋嗣海給記者講了一個接管鋼廠的小插曲。斯梅代雷沃鋼廠這么多員工,河鋼進入之后,首先做的是穩定人心,但同時對違法員工的處理也沒有徇私。比如有一次,單位食堂的一臺電暖氣不見了,通過視頻確定是一名員工拆卸下來拿回家,這名員工后來被移交當地警局。目前,斯梅代雷沃鋼廠已有的5000多名員工里,只有11名中國人。這為數不多的中國人和當地人一起保住鋼廠5000多個就業崗位,也就保住了5000多個家庭的收入和未來。而整個斯梅代雷沃市只有10多萬人,可以說,河鋼一家中國企業撐起了一座塞爾維亞城市。
中國速度,歐洲標準
對華免簽之后,越來越多中企前往塞爾維亞考察。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拖)西巴爾干地區營銷總監徐力博士和記者分享了當初一拖選擇塞爾維亞的考慮。徐力介紹,一拖進入塞爾維亞比較早,2004年就開始在塞的經營。塞爾維亞雖然離港口遠一些,但是離拖拉機在中東歐的主要市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近,勞動力成本相對低,技術標準和其他法規限制等門檻也比大多數歐盟國家低。發展這些年后,一拖從開始的簡單銷售發展為在當地組裝生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并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歐盟認證證書。
對于中國企業,塞爾維亞有哪些領域適宜投資?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李滿長介紹說,由于經歷了南斯拉夫的解體,后來又遭遇科索沃戰爭,塞爾維亞正在重新恢復自己的工業體系。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可以發掘可以合作的具體項目;其次,塞政府積極開展同中方的產能合作,希望有更多中國企業到塞投資建廠;第三,塞爾維亞有大量的黑土地,但是全國還有50多萬公頃土地由于缺少資金無人耕種,這也將是中塞合作的一支潛力股;第四,塞爾維亞大大小小媒體不少,其中有一些媒體正在尋求合適的資本。
徐力建議說,中企在海外要盡可能做到“一國一策”,整合國內與當地資源,國內外人員、技術做到協同共享。同時,還要在風險控制上下工夫:政策、匯率、管理等很多細節都要考慮,真正實現“中國速度、歐洲標準”。▲
環球時報201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