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金磚機制建設第一個十年的實踐顯示,金磚在經濟合作、全球治理等“硬實力”的建設上,穩步邁向既定目標,但在“軟實力”的建設上存在著“短板”。
“短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眾對彼此文化了解的“赤字”長期存在。專家學者多認為,金磚未來合作不擔心缺項目,也不擔心缺資金,而擔心缺民心,即擔心民眾彼此隔閡、疏離而產生誤解和誤判。二是在全球層面上,金磚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金磚經濟體量明顯不相稱,西方文化價值觀體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的確,金磚人文交流與金磚機制發展的迅猛勢頭并不相稱。囿于地緣、政體、語言、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存在較大差異,金磚人文交流近年來雖有起色,但并未跟上金磚發展伙伴關系的需求,一些國家間因歷史、領土糾紛等因素,民眾之間存在的隔閡較大。從中國普通民眾的視角來講,對于其他成員國的了解乏善可陳,大都停留在“俄羅斯太冷,南非太亂,巴西太遠、印度太臟”等舊有印象,對成員國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格缺乏深度了解。
事實上,金磚民眾對彼此文化認知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金磚國家的經貿與投資合作。以“企業文化”為例,中國企業在金磚國家經常遭遇水土不服,中資企業的“加班”被誤解為“血汗工廠”行為;中國工人的辛勤勞作被喻為“苦行僧”,甚至中國工人在當地很少參加娛樂活動竟然被非洲、拉美民眾誤傳為出國前打了一種特別的針。
同樣,中國企業也缺乏了解他國的企業文化,常抱怨外籍工人“難管理、難伺候”;搞不懂印度人為何整天過節,一年多達上千個宗教節日;看不慣非洲工人一天在工廠里洗三遍澡;搞不懂拉美工人為何不愿加班而動輒去咖啡廳、娛樂場所進行“月光”消費。
金磚“軟實力”的短板也制約了金磚在國際事務上充分發揮作用,金磚提出的一些主張和價值觀很難被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
面對金磚國家人文“赤字”,金磚“中國年”全方位打造人文交流的新支柱,多渠道挖掘民心相通的新渠道,著力夯實金磚合作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在中國的大力推動下,首屆“金磚國家國際象棋大師賽”等一系列由金磚國家人員參加的文化體育活動分別在中國舉行。在天津召開的金磚文化部長會議上,成立了金磚國家圖書館聯盟、博物館聯盟、美術館聯盟、青少年兒童戲劇聯盟四大專業機構聯盟。金磚人文大交流的局面初步形成。
此外,廈門會晤期間,“金磚文化節”拉開大幕,開啟了彼此“溝通之窗”,也向國際社會展示金磚國家精品文化,著力提升金磚文化的影響力和穿透力。廈門會晤在金磚人文交流的支柱上打下深深的“中國烙印”。▲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7-09-06